淮安码头的晨雾还未散尽,东南方向的海平面上就冒出了一串黑点。了望手揉了揉眼睛,突然高声呼喊:“是船队!郑氏的商船队到了!” 声音刚落,码头上就炸开了锅,百姓们涌到岸边,士兵们整队迎候,连市舶司的官员都提着算盘,早早候在验货棚前,等着见证复国军第一条海上贸易通道的开启。
不多时,十艘三桅商船就缓缓靠岸。为首的“福安号”船身上漆着郑氏的“日月旗”,桅杆上悬挂着复国军的龙旗,两旗并立,透着同盟的默契。船刚抛锚,郑氏商船队统领陈德就带着几名管事跳上岸,快步走到前来迎接的赵罗面前,双手抱拳:“赵大人!奉王爷之命,第一批贸易物资,准时送到!”
赵罗笑着回礼,目光扫过商船的货舱口:“陈统领一路辛苦,快带本督看看,都给咱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
随着舱门打开,一股混杂着硫磺的刺鼻味、锡矿的金属味和胡椒的辛辣香气扑面而来。搬运工们扛着沉甸甸的麻袋,络绎不绝地走下跳板:第一排是南洋产的硫磺,装在防潮的油纸袋里,足足有五千斤,是军工工坊造炮、制弹的急需原料;紧随其后的是锡矿,一块块泛着银白色光泽,能用来改良青铜炮的韧性;最后是装满胡椒、香料的木箱,还有几箱从日本运来的白银,耀眼夺目。
“除了这些,船上还有两百斤硝石,是从暹罗采购的,另外带了十名郑氏的造船工匠,按盟约来协助改进战船。” 陈德指着最后一艘船,语气里满是自豪,“咱们的船队从厦门出发,避开了荷兰人的巡逻舰,一路顺风顺水,只用了八天就到了!”
码头上的百姓看得眼花缭乱,尤其是第一次见到胡椒、香料的孩童,围着木箱好奇地探头探脑。而复国军的军工工匠们,看到硫磺和锡矿,更是激动得搓手,之前因硫磺短缺,“镇河”炮的铸造都快停了,这批物资一到,工坊就能全速运转。
卸货的同时,装货也同步开始。江淮的商人们早已备好货物:一匹匹色彩鲜艳的丝绸,从苏州运来,织着精美的龙纹和花鸟图案;一箱箱白瓷,是景德镇的名品,碗、盘、瓶、罐,做工精巧;还有一篓篓茶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香气四溢。这些都是南洋和欧洲市场上的紧俏货,郑氏船队将把它们运往厦门,再转销南洋、日本,甚至通过荷兰人的渠道卖到欧洲。
“市舶司验完货,按约定抽三成关税。” 赵罗对身旁的市舶司主事下令。主事立刻带着人上前,用杆秤称重,用算盘计算,不多时就报出数字:“大人,这批货物估值白银两万两,抽关税六千两,另有白银五百两,是郑氏赠送的‘通商事宜’礼金。”
六千两关税!这对常年靠江淮赋税支撑的复国军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李锐在一旁低声感叹:“这才只是第一批,要是每月都有船队来,咱们的财政就宽裕多了!” 赵罗点头,心里清楚,这条贸易通道不仅解了资源燃眉之急,更给复国军装上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为了加深合作信心,赵罗特意安排陈德和船队的管事们参观淮安城。一行人先去了龙江宝船厂,看着“肇基号”的明轮缓缓转动,听工匠讲解蒸汽机组的原理,陈德等人惊叹不已:“赵大人这‘火龙船’,果然名不虚传!有此船在,淮河防务万无一失!” 接着又去了军工工坊,看到正在铸造的线膛炮,听到“镇河”炮能轰穿三尺厚的橡木,更是对复国军的实力刮目相看。
最后,他们来到城外的校场。复国军的新老兵士正在操练,“复兴二式”步枪齐射的声音震耳欲聋,骑兵冲锋的阵型整齐划一,连刚投效的乡勇都精神抖擞。陈德看得连连点头,对赵罗道:“之前只闻复国军善战,今日一见,才知名不虚传!有赵大人在,咱们的同盟,定能挡住清军和荷兰人!”
参观途中,赵罗注意到,陈德身后跟着两名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一人穿着葡萄牙商人的服饰,一人戴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帽子,正偷偷用望远镜观察“肇基号”,眼神里满是好奇。
“陈统领,这两位是?” 赵罗不动声色地问道。
陈德解释道:“这位是葡萄牙商人费雷拉,常年替咱们采购南洋物资;这位是荷兰商人范·德·霍夫,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联络员,想和咱们谈私下贸易。他们听说复国军有‘不用风帆的怪船’,特意跟着船队来看看。”
费雷拉立刻上前,用生硬的汉语说道:“赵大人,您的船……没有风帆,靠什么航行?那个会转的轮子,还有冒黑烟的管子,太神奇了!” 范·德·霍夫也跟着追问:“这是蒸汽机吗?荷兰也有类似的机器,可从来没装在船上过!大人愿意出售这种技术吗?”
赵罗笑而不答,只是道:“两位若想了解,可先留在淮安。复国军欢迎正当贸易,但技术之事,需从长计议。” 他心里清楚,这些外商的好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能通过他们获取更多西方技术,挑战是荷兰人很可能通过商人刺探蒸汽船的情报,需多加防备。
当天傍晚,郑氏船队满载着江淮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缓缓驶离淮安码头,朝着厦门方向返航。码头上,市舶司的官员正在统计关税,军工工坊的工匠们已经开始卸运硫磺,商人们则在商议下一批货物的采购计划,整个码头充满了久违的生机。
赵罗站在码头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船队,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第一批贸易的成功,标志着复国军与郑氏的海上生命线正式建立,从此,硫磺、硝石、铜矿将源源不断地运来,江淮的特产将通过南洋航线走向世界,复国军的财政、军工、经济,都将迎来新的发展。
而那两名外商留在淮安的身影,也成了这条贸易线上的一个小插曲,预示着复国军的海洋征程,不仅要面对清军和荷兰人的威胁,还要与西方世界展开新的交集。海贸初开,带来的不仅是物资和财富,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
淮河的水依旧东流,却不再是隔绝外界的屏障;东海的风缓缓吹来,带着南洋的气息,也带着复国军崛起的希望。一条稳定的海上生命线,就此扎根,为复国军的下一步征程,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