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行辕的议事厅里,郑成功派来的特使郑彩正展开一幅详尽的《长江流域作战图》,手指沿着长江水道滑动,语气激昂:“赵大人,家兄(郑成功)已制定‘光复南都’大计,郑氏水师主力三万,战船两百艘,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取镇江、瓜洲;若复国军能派陆军五万,渡江南下,从陆路夹击南京,水陆并进,必能一举攻克南都,迎永历圣上移驾,重整大明河山!”
地图上,红色箭头从福建指向长江口,蓝色箭头从江淮指向南京,两路大军呈合围之势,气势磅礴。厅内的“拥明派”官员眼睛瞬间亮了,南京是大明旧都,“光复南都”是抗清以来最振奋人心的口号,连张彦都忍不住动容:“大都督,此乃天赐良机!若能拿下南京,不仅能大振天下士气,更能让复国军名正言顺,何乐而不为?”
郑彩见状,连忙趁热打铁,掏出郑成功的亲笔信递上:“家兄在信中说,赵大人若愿出兵,攻克南京后,奏请圣上封大人为‘江淮亲王’,总领江淮、江浙军务;郑氏愿为副将,全力辅佐大人共扶明室!” 话里话外,满是“共襄盛举”的诚意,可那“郑氏愿为副将”的表态,却透着一丝刻意的“谦让”,越是刻意,越显心机。
赵罗接过信,目光扫过字迹,却未立刻表态。他手指轻轻叩击案几,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南京”二字,这座城,是南明的象征,也是郑成功觊觎的核心。郑成功的算盘,他看得通透:郑氏水师擅长长江作战,却缺乏陆军根基;复国军有精锐陆军,却不善江南水网,联合北伐,看似“水陆互补”,实则是郑成功想借复国军的陆军打南京,自己则凭水师之功抢占头功,成为南明无可争议的“第一勋臣”;至于“总领江淮、江浙军务”,不过是画饼,一旦南京攻克,复国军陆军陷入江南水网,后勤依赖郑氏水师,最终只会被郑成功逐步架空,彻底纳入其主导的“明室体系”。
“郑特使远道而来,带来的计划确实宏大。” 赵罗放下信,语气平静,“但本督有一事不明,南京城高池深,清军部署了两万精锐,且江南水网密布,我复国军陆军多是北方子弟,不善水战,如何在水网中配合水师作战?粮草补给又如何保障?”
郑彩早有准备:“家兄已备好百艘运粮船,可从水路为复国军运粮;江南义军也愿接应,只要大军南下,必能里应外合!至于水网作战,家兄可派水师协助,必无大碍。”
“无大碍?” 李锐忍不住开口,“江南水网不比淮河,沟渠纵横,骑兵根本展不开,步兵也容易被分割包围。清军在南京经营多年,岂能轻易攻克?万一久攻不下,清军从山东、安徽调兵夹击,我军腹背受敌,江淮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话,点中了复国军的要害,江淮是根基,陆军主力南下,一旦有失,满盘皆输。
陈璘也附和道:“郑氏水师虽强,却未必能一举突破长江防线。去年云梯关之战,荷兰人尚且惨败,清军水师虽弱,却熟悉长江水文,郑氏想顺江而上,没那么容易。咱们若贸然出兵,怕是会成了郑氏的‘援军’,最后功劳是他们的,风险是咱们的!”
厅内的气氛瞬间变了,“拥明派”虽仍有期待,却也被李锐、陈璘的话点醒;务实派将领则纷纷表态,反对贸然南下。
郑彩见状,脸色微变,从怀中掏出另一封密信,压低声音道:“赵大人,家兄还有一句肺腑之言,若复国军暂不能出兵,家兄也理解。只是江南义军已联络妥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家兄只能独自领军行动,届时攻克南京,怕是……辜负了大人的‘同盟之谊’。” 这话看似委婉,实则是施压,你不参与,我就独自建功,让复国军错失“光复旧都”的大功,也让天下人看复国军的“怯懦”。
赵罗看着郑彩的眼神,心中了然,这是逼他站队。但他深知,战略决策不能被“虚名”裹挟,更不能为他人做嫁衣。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却不失委婉:“郑特使,本督多谢郑兄的信任。只是复国军刚经历云梯关之战,陆军需休整补充,江淮防线也需加固;且江南水网作战非我军所长,贸然南下,恐误了‘光复大计’。”
他顿了顿,抛出早已想好的说辞:“‘时机未到,江淮为本’,这是复国军的底线。本督可以答应,为郑氏北伐提供物资支援:拨出两万斤火药、五千发步枪子弹,再派十名熟悉线膛炮的工匠协助郑氏改良舰炮;但陆军主力,绝不能离开江淮。还请特使回禀郑兄,待复国军巩固江淮、练熟水网作战之法,再与郑兄共图南京不迟。”
这个答复,既给了郑氏“物资支援”的面子,又明确拒绝了出兵,守住了战略自主的底线。郑彩脸色彻底沉了下来,知道再劝无用,只能悻悻道:“既然赵大人意已决,在下会如实回禀家兄。”
送走郑彩后,张彦忍不住担忧:“大都督,咱们婉拒北伐,会不会让郑成功不满?郑赵联盟……”
“联盟本就是‘利合’,而非‘义合’。” 赵罗打断他,语气冷淡,“郑成功想借咱们的力争功,咱们想守自己的根基,道不同,自然不能同行。物资支援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同盟,不让关系彻底破裂,但重大军事行动,绝不能被他牵着走。”
果然,郑成功收到回复后,虽未公开指责,却立刻调整了计划——不再提“水陆并进”,转而全力筹备独自率水师北伐。此后,郑赵联盟虽仍维持着“物资互通、技术交流”的表面合作——复国军向郑氏提供线膛炮技术,郑氏向复国军开放南洋航线——但在重大军事行动上,双方彻底“各行其是”:郑氏专注北伐南京,复国军则埋头巩固江淮、筹备收复台湾。
那道因“联合北伐”而生的裂痕,虽未彻底撕裂,却已清晰可见。赵罗站在议事厅的地图前,望着江南与台湾两个方向,心中清楚:盟友的限度,终究是“各取所需”;复国军的路,只能靠自己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