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堡的硝烟尚未散尽,复国军的工兵营已扛着铁锹、镐头,在李锐的指挥下,朝着清军下一个据点,鹰嘴崖方向展开。地面被前几日的炮火翻耕得松软,工兵营营长王铁牛蹲下身,用手指量了量土层厚度,又从怀里掏出个黄铜制的简易水平仪,放在地上调试:“按大都督的法子,挖‘之’字形壕,每五十步拐个弯,深一丈二,宽八尺,壕壁拍实,每隔三丈挖个防炮洞!”
士兵们立刻分工:力气大的用镐头刨土,灵活的用铁锹铲土,将泥土堆在壕沟两侧,拍打成半人高的胸墙;还有人扛着预制好的木框架,往防炮洞里塞,这些框架是军工工坊提前做好的,用两根粗木当梁,中间钉上细木条,塞进壕壁后再填沙袋,能扛住清军实心弹的冲击。步兵连的士兵也没闲着,他们背着捆好的木桩,在壕沟前方五十米处钉出三排“铁丝网”,其实是削尖的硬木柱,间距三尺,倾斜四十五度,柱顶还裹着碎铁皮,阳光一照,闪着冷光。
“连长,这木桩子真能挡住清军冲锋?”新兵王小六一边钉木桩,一边偷偷问周刚。他才十六岁,脸上还带着稚气,青龙堡一战时吓得腿软,现在握着锤子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周刚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晚上你就知道了,清军冲过来,要么被木桩绊倒,要么被咱们的枪打,想靠近壕沟?难!”
夕阳西下时,第一条“之”字形堑壕已初具规模。壕沟里,士兵们在防炮洞旁搭起简易棚子,铺上油布;壕沟外,三排木桩像獠牙般对着清军方向;远处的高地上,两挺“复兴”式机枪架在临时筑的机枪巢里,枪口对准堑壕两侧的开阔地——这是复国军的第一道前沿阵地,像一把楔子,钉在鹰嘴崖前。
入夜后,阵地上只剩下篝火的微光和士兵的轮岗声。王小六被分到第二班岗,他抱着步枪,缩在防炮洞里,听着远处清军阵地传来的隐约号角声,心脏砰砰直跳。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从黑暗中传来,伴随着金属碰撞声——清军来了!
“敌袭!” 岗哨的喊声划破夜空。王小六猛地站起来,却被身旁的老兵张铁一把按回防炮洞:“慌什么!蹲下,瞄准!” 他顺着张铁指的方向看去,黑暗中涌出密密麻麻的清军士兵,举着刀枪,朝着堑壕冲来。
“打!” 机枪巢里的枪声率先响起,“哒哒哒”的火舌在夜色中划出两道红光。清军士兵像被割倒的麦子,成片倒下,可后面的人还在往前冲,很快就冲到了木桩阵前。有人被木桩绊倒,有人试图爬过去,却被木桩上的铁皮划破手掌,惨叫声此起彼伏。
“瞄准胸口,扣扳机!” 周刚的声音在壕沟里回荡。王小六颤抖着举起步枪,对准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清军士兵,手指一扣——“砰”的一声,那名清军晃了晃,倒在地上。王小六愣住了,他第一次打死敌人,胃里一阵翻涌,可没等他缓过来,张铁又喊道:“下一个!别停!”
清军的冲锋一波接一波,他们试图用梯子越过木桩,用炸药包炸开壕沟,可复国军的堑壕体系像铜墙铁壁:机枪封锁两侧,步枪手在防炮洞后精准点射,偶尔有漏网的清军冲到壕沟边,也被士兵们用刺刀捅下去。更关键的是,“之”字形壕沟让清军的炮火失去了目标——他们的炮弹要么落在壕沟的拐角处,要么被胸墙挡住,根本伤不到壕沟里的士兵。
激战持续了两个时辰,天快亮时,清军终于退了。阵地上一片狼藉,木桩阵前堆满了清军的尸体,壕沟里的士兵们浑身是泥,却没人喊累。王小六坐在地上,手里还握着步枪,刚才的恐惧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镇定——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会腿软的新兵了。
“不错啊,小六,打死三个!” 张铁拍了拍他的肩膀,递过来一块压缩饼干。王小六接过饼干,咬了一口,突然笑了——这仗,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天亮后,李锐来到阵地视察,看着满地的清军尸体和完好的堑壕,满意地点头:“给赵大人发报,鹰嘴崖前沿阵地顶住清军营级反扑,歼敌427人,我军伤亡仅31人,堑壕战术有效!” 电报机的嘀嗒声再次响起,将这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徐州大本营。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