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往会议桌前凑了凑,声音压低却足够有力,像说给罗明听,也像说给想使绊子的人:“以后再有人敢动咱们的工人、卡咱们的物资,你不用废话,直接给我打电话。我张波在华建一天,就护着你一天——华建的人不能受委屈,华建的项目不能出岔子,这事没商量余地!”
“啪”的一声,张波合上公文包坐回椅子。会议室静了几秒,林国栋先鼓掌:“张总这话硬气也实在!技术和物资是项目命脉,工人安全是根基,就按张总说的办,赵经理优先走抗裂剂定金,老张盯紧验收,谁都不能掉链子!”
罗明看着张波的侧影,心里踏实得厉害。他趁人不注意,给赵明辉发了条短信:“抗裂剂定金明天到,让老郑准备接货,技术部会来人检测。”很快收到回复:“放心!”后面还跟着个竖起的大拇指。
会议继续推进,张海峰补充“内装进度节点管控”时,语气比之前缓和不少;技术部老张主动跟罗明约好明天送规范手册的时间;赵芳也凑过来小声说:“罗经理,明天上午让专员跟你对接垫付款账户,保证下午到账。”
散会时已过六点半,夕阳余晖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拉成长长的条纹。马志国特意留步,拍了拍罗明的肩膀:“罗经理,工人那边有困难,随时找党委办公室,党委永远是后盾。”
“谢谢马书记!”罗明感动地点头。
张波走过来,递给他一张写着电话的纸条:“这是分局联系人的号,有案件疑问直接打,就说我让你找的——他们知道党委关注,会认真答复。”
两人并肩走进电梯,张波忽然笑了:“刚才拍桌子是不是太凶了?”
“不凶,就得这样,不然有些人总觉得咱们好欺负。”罗明也笑。
电梯到一楼,保安笑着打招呼:“张总,罗经理,下班啦?”
走出大楼,张波想起什么,又说:“晚上送材料过来,顺便把你带的洋河大曲拿上,咱们少喝点,聊聊 39号楼加固的技术细节。”
罗明心里一暖——不光是工作上的支撑,还有这份私下的信任,才是真正的“嫡系”底气。他掏出手机给李秀云发短信:“会很顺利,党委和张总都支持,工人、材料的事都解决了。”
很快收到回复:“那就好,少喝酒,别太累。欣欣把你拖鞋摆好了,说等你回来穿。”
罗明看着短信,嘴角扬起笑意。身旁的张波问:“家里孩子催了?”
“嗯,大的盼着一起玩,小的还不会说话,估计也想我了。”罗明望向远处的灯火,“等项目稳了,就把他们接到三镇,找个带院子的房子,让爸妈也能晒晒太阳。”
“会有那么一天的。”张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吃饭,明天还有一堆事要忙。”
两人走进“楚味小馆”,木门推开的瞬间,鱼香混着米酒甜香扑面而来。
窗外寒风还在吹,但屋内的暖意、身边的信任、远方的牵挂,早已将寒意驱散——对罗明而言,这既是国企干部的“责任之路”,也是普通人的“生活之路”,两条路交织在一起,踏实而坚定。
......
正月初七的夜色裹着寒意,往华建集团总部 15楼钻。罗明拎着帆布包站在张波办公室门口时,走廊里只剩安全出口的绿灯亮着,脚步声在空旷里荡出轻响。他刚敲了两下门,里面就传来熟悉的声音:“进来。”
推开门,普洱茶的暖香先裹住了人——张波正坐在宽大的黑檀木办公桌后,紫砂茶壶冒着细烟,手里捏着份《常青花园二期初步规划》,台灯的光落在文件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办公室还是老样子:书柜里码满工程类书籍,最上层摆着去年常青花园封顶时的合影,罗明站在后排,笑得有些拘谨;墙上“求真务实”的书法是张波自己写的,墨色还透着亮;窗台上的两盆绿萝沾着水珠,是下午行政部小姑娘刚浇的。
“张总,打扰您了。”罗明把帆布包放在墙角,弯腰从里面掏出两个油纸包,“我妈炸的馓子,刚出锅就装了,还脆;我爸藏的洋河大曲,说是存了五年的,您尝尝。”
张波放下文件,伸手拿起个馓子,凑在鼻尖闻了闻,笑了:“去年你带的馓子,我家老婆子还念叨呢,说比街上买的香。你这小子,说了不用带,还是这么实在。”他指了指桌前的椅子,“坐,刚让行政部的小李泡了熟普,你尝尝,去年的老茶,暖胃。”
罗明坐下时,指尖触到椅子上的棉垫——是张波常坐的那把,特意挪给他的。他接过琥珀色的茶汤,暖意顺着杯壁往心里钻,话也说得更敞亮:“张总,下午会上您为工人那事拍桌子,还说要亲自去分局盯立案,我心里特别踏实。说实话,之前我还怕豹三儿那边不了了之,工人人心散了,复工都难。”
“怕什么?有公司在,有党委在,还能让几个地痞欺负了?”张波喝了口茶,指尖在桌沿轻轻敲着,“我刚当项目副经理那年,比你还难——有个钢筋工被材料商讹了两千块,闹到工地门口,我也是自己垫钱先把人稳住,后来跟公司汇报,不仅报了垫付款,还把那材料商清出了供应商名单。”他看着罗明,眼神里带着过来人的笃定,“国企做事,规矩要守,但人更要护。你护着工人,工人才能跟你好好干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罗明低头喝了口茶,想起去年恒信水泥事件时,张波也是这么帮他——连夜联系新供应商,跟公司申请应急资金,没让工期耽误一天。他放下茶杯,刚想再说些感谢的话,张波却先开了口,目光落在他的帆布包上:“对了,下午你说想找带院的房子,是打算长期在三镇落脚了?我听老赵说,你去年在白沙洲附近的村里,买了块地?”
罗明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还是老赵嘴快。去年秋收的时候,我回洋河,路过白沙洲的红霞村,见那儿有块闲置的地,靠着河,能种点青菜,就跟村里谈了,花三万块买了下来,想着以后让我爸妈住,有个院子晒晒太阳,比租房子自在。”
喜欢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