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起《材料质量管控手册》,语气郑重:“这本手册不是‘一次性文件’,是公司材料管理的‘基本法’——采购部按手册选供应商,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坚决淘汰;材料供应部按手册管库存、做检测,不合格材料不准入库;项目部按手册做现场验收,不按标准检测的,追究负责人责任。后续我们会根据新项目、新材料,每年更新一次手册,确保始终符合实际需求。”
马志国书记在总结时强调:“《材料质量管控手册》的成功,体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性。华建是国企,要把‘质量第一’刻在骨子里,手册不仅要在公司内部执行,还要推广到合作的供应商,让他们也按我们的标准生产,形成‘华建质量体系’,为民生工程保驾护航。”
会后,罗明收到了不少反馈:采购部的老吴说“现在跟供应商谈,直接拿手册当依据,供应商不敢随便糊弄了”;材料供应部的小林说“记录表格规范后,后续追溯特别方便,再也不用翻一堆零散的纸条了”;工程部的陈伟说“手册统一了技术标准,各项目的施工工艺也更统一,后续维修更方便”。
罗明把这些反馈整理成《手册应用总结》,存进档案柜,旁边放着最初的问题表格——一张纸上满是“重复问题”,另一张纸上满是“整改成效”,形成鲜明对比。他看着窗外的常青花园二期工地,塔吊正在运转,工人们忙着绑扎钢筋,心里踏实又坚定:这本手册,不仅解决了材料质量问题,更筑起了一道“民生工程的质量防线”,让每一套房子,都能经得起时间和业主的检验。
............
1996年 12月的周三上午,武汉的寒风裹着细雨,敲打着华建公司总部 27楼的玻璃窗。罗明刚在《材料质量管控手册》的推广记录表上签下名字,桌上的黑色转盘电话就“叮铃铃”响了,来电显示是钢筋供应商李总——汉阳钢铁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上周才刚签完 12月的集中采购协议。
“罗部长,跟您说个事,您得有个心理准备。”李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几分无奈,“昨天钢厂通知,铁矿石价格涨了 15%,下周开始,hRb400E钢筋每吨得涨 10%,也就是之前谈的 2697元\/吨,下个月要调到 2967元\/吨,您看……”
罗明握着听筒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他立刻翻开桌上的《城西保障房项目成本预算表》,上面清晰写着:项目需钢筋 800吨,按原价格 2697元\/吨计算,钢筋成本 215.76万元;若涨价 10%,成本会增加 21.58万元,这还没算城北商业楼、城中学校的需求,三个项目加起来,钢筋成本要多花近 50万元。
“李总,涨价 10%太多了,咱们刚签完 12月的协议,能不能再商量下?”罗明尽量让语气平稳,“华建是长期客户,每月固定 600吨,您要是涨这么多,我们项目成本扛不住。”
“罗部长,我也是没办法。”李总叹了口气,“钢厂给我的价格就涨了 12%,我只加了 10%,几乎没利润了。要是您接受不了,我也只能按新价格来,毕竟原材料涨得太厉害,我总不能亏本做生意。”
挂了电话,罗明快步走到文件柜前,翻出《武汉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手册》——1996年下半年,受全国钢铁产能调整影响,铁矿石价格波动频繁,10月涨了 8%,11月涨了 5%,12月又涨 15%,照这个趋势,明年一季度价格可能还会涨。他心里清楚:要是不提前应对,后续项目成本会越来越高,甚至可能影响民生工程的交付进度。
“紧急开会!”罗明拿起电话,分别打给采购部的老吴、李娜,材料供应部的江涛、小林,“十分钟后到小会议室,讨论原材料涨价应对方案。”
十分钟后,小会议室内,四张木椅围着一张小圆桌,桌上摊着《月度采购成本表》《供应商台账》《项目需求清单》。老吴刚坐下,就着急地问:“罗部长,是不是钢筋要涨价?刚才我听李总那边的人说,钢厂给他们提价了。”
“是,涨 10%,下个月执行。”罗明把成本测算表推到众人面前,“城西、城北、城中三个项目,钢筋成本要多花近 50万。不止钢筋,我刚才查了市场行情,沥青(卷材原材料)、石灰石(水泥原材料)价格也在涨,要是不提前应对,明年项目成本会超预算。”
李娜皱着眉:“那怎么办?咱们刚跟供应商签了月度协议,总不能让他们不涨价吧?”
“硬不让涨不现实,但我们可以签长期合同,锁定价格。”罗明手指在《供应商台账》上划过,“比如跟卷材厂、水泥厂签 3-6个月的长期合同,约定固定价格,不管原材料怎么涨,这期间都按约定价格供货;同时加个‘价格回调条款’,要是原材料降了,供应商也得跟着降,保证双方公平。”
老吴有些犹豫:“签长期合同,要是后续原材料降价了,咱们不就亏了?比如钢筋现在涨,万一明年 3月降了,咱们还按高价买,不划算。”
“这个风险要考虑,但当前涨价趋势更明显。”罗明拿出市建管局的《原材料价格趋势分析》,“专家预测,明年二季度前,铁矿石、沥青价格大概率还会涨,至少涨 5%以上;而且我们签的是 3-6个月,就算降价,幅度也不会太大,总比现在每月被动涨价好。另外,长期合同能保证供应稳定,不会因为涨价导致供应商断货。”
江涛补充道:“我支持签长期合同。上次城东项目因为钢筋涨价,供应商延迟供货,咱们临时调货花了不少运费。要是签了长期合同,供应商有稳定订单,也不会轻易断货。”
小林也点头:“而且长期合同能谈更好的价格,比如之前卷材每月 200卷,签 6个月 1200卷,供应商肯定愿意给固定价,还能争取到付款周期延长。”
喜欢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