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脸上刻着风霜,手里总拿着一把旧铁锹,裤脚常年沾着砂粒。他听见罗明的话,赶紧把铁锹往地上一插,转身往堆场值班室跑——值班室就在堆场旁边,一间简易的板房,里面堆着不少沙袋。没一会儿,老周就扛着两个沉甸甸的沙袋跑了回来,沙袋上还凝着水珠,他走得急,水珠顺着沙袋往下滴,落在地上“啪嗒”响。
老周蹲下身,先把翘起来的防雨布往下扯平,再把沙袋压在布角边缘,用手按了按,确认不会再被风吹起来。沙袋上的水珠滴在砂堆上,瞬间就渗了进去,在浅褐色的砂堆上留下两个深色的小坑,像两只眼睛。罗明也蹲了下来,右手伸进砂堆里——砂粒在掌心凉凉的,带着明显的湿气,指尖能感觉到砂粒之间的黏连。他手指轻轻搓动,把砂粒捻开,立刻就有细小的泥粒粘在指缝间,呈灰黑色,蹭在掌心留下一道淡淡的印子。
“手感不对,含泥量可能有点高。”罗明摊开手心,让小林和小李凑过来看,“你们看,指缝里这些发黑的就是泥,不是砂粒。要是含泥量超过 5%,和混凝土的时候会影响和易性——上次三号楼浇筑楼板,就是因为砂的含泥量超标,混凝土搅拌出来太稀,还得额外加水泥,既费料又耽误工期。更关键的是,泥粒会削弱混凝土的强度,住户住进去,楼板容易开裂。”
小林立刻打开手里的烘干法取样盒——盒子是塑料的,透明盖,里面垫着那张印着编号的滤纸。他又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小型电子秤,这是 1997年年初刚在项目部普及的便携款,比以前的机械秤精度高,能到 1g,外壳是浅灰色的,上面贴着“武汉计量所校准合格”的标签,还没过期。“罗部长,按规范取 500g样吧?《建筑用砂》Gb\/t -1993里明确说了,测含泥量用 500g试样,烘干后称重算差值。”
小林说着,把取样盒放在电子秤的托盘上,按了“去皮”键,显示屏上的数字从“28.5g”跳到“0.0g”。他又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小不锈钢铲,蹲在罗明刚才抓砂的位置,开始分层取样——先铲掉表层 5cm的砂,因为表层可能沾了地面的杂质;再取中层的砂,这是砂堆的主要部分;最后取底层靠近防雨布的砂,防止底层受潮的砂影响样本。小铲子铲起砂粒时,发出“沙沙”的轻响,偶尔有细小的砂粒从铲边掉下来,落在电子秤的托盘上,显示屏上的数字跟着跳动一下。
“慢着,再匀一点中层的砂。”罗明看着小林取样,提醒道,“底层的砂可能吸潮多,别取太多,不然样本不均匀,检测结果不准。”小林赶紧调整,把底层的砂倒回去一点,再补了点中层的砂。直到电子秤的显示屏上稳稳显示“500.0g”,他才停手,小心翼翼地把砂样倒进取样盒里,盖好透明盖,又用记号笔在盒身侧面写下“6月 15日中砂黄陂砂石场 wJ-12”——既标了日期和产地,又写了滤纸编号,怕和其他样本弄混。
“小李,把烘干箱推过来。”罗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砂粒——砂粒落在潮湿的地面上,没弹起就停住了,很快被地面的潮气裹住。小李应声而去,没一会儿就和两个年轻工人推着一台便携式烘干箱过来了。这台烘干箱是 1996年项目部从上海采购的,外壳是银灰色的铁皮,边角处的漆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铁锈,但打开门,里面的不锈钢加热管还很新,泛着亮银色的光。
“罗部长,这箱子得预热半小时才能到 105c。”小李打开烘干箱的门,里面的温度计指针指在 26c,和外面的气温差不多,“现在湿度大,空气里水汽多,可能得再多等十分钟,不然温度上不去,烘干不彻底。”他说着,把温度旋钮往顺时针方向拧,直到对准“105c”的刻度——这是烘干砂样的标准温度,既能把砂里的水分彻底烘干,又不会让泥粒因为温度太高而变质,影响检测结果。
烘干箱开始预热,发出轻微的“嗡嗡”声,里面的加热管慢慢变红,温度计的指针也开始缓慢往上爬。等待的间隙,罗明绕着整个堆场走了一圈。堆场用砖砌了半米高的矮墙,砖是去年剩下的黏土砖,表面沾着不少砂粒,有些砖缝里还长了青苔。矮墙把堆场分成三个区域:东边是中砂,中间是碎石,西边是石粉,每个区域的旁边都插着一块松木做的木牌。
木牌上用红漆写着材料的名称、进场日期和产地,“中砂 6月 12日进场黄陂砂石场”“碎石 6月 10日进场新洲采石场”“石粉 6月 11日进场汉阳建材厂”,只是红漆被连日的雨水冲得有些淡,尤其是“黄陂砂石场”的“黄”字,右边的“共”都快看不清了。罗明用手摸了摸木牌,表面潮乎乎的,有点发滑——松木吸潮,这木牌用不了多久就得换。
“分区做得不错,比上次规整多了。”罗明点点头,目光突然落在了碎石堆上——碎石堆比中砂堆高些,表面也盖着防雨布,但边缘露出的几块碎石明显偏大,棱角锋利,直径看着得有 10cm。“老周,碎石堆那边,得用标准筛过一遍粒径。”罗明指着那几块大石块,“你看那几块,直径超过 16mm了,要是混进混凝土里,浇筑的时候会卡住泵管——上次二号楼浇筑柱子,就因为一块大碎石堵了泵管,折腾了一个小时才通,混凝土都快初凝了。而且大石块会让构件里出现空洞,影响结构安全。”
老周赶紧从值班室拿来一套标准筛——筛子是铁制的,按孔径分成 5mm、10mm、16mm三层,叠放在一个铁制的接料盘上,筛框边缘都磨得发亮,显然用了不少次。他走到碎石堆旁,用大铁锹铲了一铲碎石,倒进最上层的 16mm筛里——碎石落在筛子上,发出“哗啦啦”的响。
喜欢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