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盆地的夏季攻势,如同一场摧枯拉朽的钢铁风暴,席卷了整个晋中平原。当最后一面膏药旗从文水县城的城楼上被扯下,取而代之以一面崭新的八一军旗时,标志着这场历时半个月的、席卷数百里的大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辉煌的胜利。
整个根据地,都沉浸在了一片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狂欢之中。
然而,就在这场胜利的狂欢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一份来自旅部教导营的、看似不起眼的统计报告,却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林啸天和所有高级指挥官的头上。
“旅长,政委,”新任的教导营营长赵志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他那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与胜利气氛格格不入的凝重和忧虑,“这是我们对此次攻势中,新兵和基层干部伤亡情况的初步分析报告。”
他将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报告,递到了林啸天和刘政委的面前。
“我不想跟你们念那些冰冷的数字。”赵志国的声音,带着一丝沉痛,“我只说结论——在这次攻势中,我们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伤亡,都集中在新兵连和刚刚从教导营毕业的基层干部身上!”
“而导致他们伤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勇敢,不是因为他们怕死!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太勇敢,而白白牺牲的!”
“有的排长,看不懂地图,带着整个排,一头扎进了鬼子的火力包围圈!” “有的班长,不认识命令上的字,错误地理解了攻击时间,导致整个侧翼提前暴露!” “更有甚者,我们很多新兵,连自己手里步枪的标尺都不会用,连最基本的战场急救包扎都不会!受了点轻伤,就因为处理不当,感染恶化,最后死在了后送的路上!”
“同志们!”赵志国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重锤,狠狠地敲在每一个沾沾自喜的指挥官心上,“我们的胜利,是用无数年轻的、本不该牺牲的生命,换来的!这是一场惨胜!是一场值得我们所有人,深刻反思的惨胜!”
整个作战室,死一般的寂静。 刚刚还洋溢着的、胜利的喜悦,在这一份血淋淋的报告面前,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王虎、陈庚这些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悍将,此刻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只看到了胜利,却忽略了胜利背后,那触目惊心的代价。
“我……我有责任。”王虎第一个站了起来,他那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自责,“是我……是我太心急了,把那帮新兵蛋子,还没练利索,就拉上了战场……”
“不,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林啸天缓缓地站起身,他拿起那份报告,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在他的心上,“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是我,这个做旅长的,最大的失职。”
“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武器,教给了他们最强的战术。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
他缓缓地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座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城市。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胜利的旗帜,更有那些在街头巷尾,眼神依旧带着一丝麻木和愚昧的百姓,和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的孤儿。
“政委,”他缓缓地开口,声音,前所未有的深沉,“我们解放了一片土地。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解放这里的人。”
“我们打跑了鬼子,但是,我们还没有打跑愚昧。” “我们给了他们土地,但是,我们还没有给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眼睛。”
“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决定!”他猛地转身,那双深邃的眼睛里,燃烧着一股如同星辰般明亮的、不可动摇的火焰! “从今天起,我们独立第一旅,我们整个根据地,要打一场比任何军事斗争,都更加重要、更加深刻的——” “——文化翻身仗!”
……
一场旨在“扫除文盲,开启民智,培养人才”的、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在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晋中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第一个被“革命”的,就是军队内部。
“都他娘的给老子听好了!旅长下了死命令!” 各个团的训练场上,王虎、陈庚等军事主官,亲自担任了“扫盲运动”的动员队长。 “从今天起!‘识字’,和‘打枪’一样!正式列入我们所有士兵的,日常考核标准!” “每个士兵,每天,必须学会十个汉字!每个星期,都要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的,就算你他娘的是战斗英雄,也给老子滚去炊事班,削一个月的土豆!” “什么时候认识一千个常用字了,什么时候,再给老子滚回来,摸枪!”
这个命令,在部队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啥玩意儿?还要考试?” “我的天,俺宁愿去冲鬼子的机枪阵地,也不想拿笔杆子啊……”
然而,在各级政工干部和教导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和软硬兼施的“逼迫”下,一场蔚为壮观的“全军大学习”运动,还是展开了。
训练场上,不再只有喊杀声和枪炮声。 更多的时候,是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在一个个小黑板前,用树枝在沙地上,一笔一划地,跟着那些由学生兵担任的“小先生”,学习着那些对他们而言,比战术地图还要复杂的方块字。 “‘中’,就是中华的‘中’!‘国’,就是国家的‘国’!” “‘打’,就是打倒的‘打’!‘倒’,就是打倒的‘倒’!” “‘日’……”
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词,就是“中国”。 他们学习的第一句话,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而在军官层面,要求则更高。 林啸天亲自下令,所有排级以上干部,除了日常的军事和政治学习,都必须参加“参谋技能速成班”。 他们不仅要会看地图,更要会画地图! 他们不仅要能执行命令,更要能根据战场形势,独立地,制定出最基础的作战方案!
“你们,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大脑和神经!你们要是生锈了,那我们这把刀,就算再锋利,也只是一块废铁!”林啸天在开学典礼上的话,言犹在耳。
军队,在学习。 地方,更是在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拥抱这场迟来的“文化春雨”。
“乡亲们!乡亲们!天大的好消息啊!” 在刚刚解放的文水县城,刘政委,亲自带着新成立的“根据地教育工作队”,走上了街头。 “我们八路军,要在这里,办我们自己的学校了!从蒙学的娃娃,到识字班的大人!一律,免费!不仅不收一分钱的学费,我们,还管饭!”
“什么?!读书……还不要钱?还管饭?!” 这个消息,对于那些穷了一辈子、连做梦都没敢想过能让自家孩子识字的贫苦百姓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政委,您……您没骗我们吧?”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怯生生地问道。
“我刘某人,今天,就当着所有父老乡亲的面,立下军令状!”刘政委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共产党人,说话,一个唾沫一个钉!我们不光要让大家有地种,有饭吃!我们更要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有书读,有文化!让他们,再也不要像我们这一辈一样,当睁眼瞎,受人欺负!”
“好!!!” “共产党万岁!” “八路军万岁!”
百姓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没有校舍,他们就主动地,把自家的祠堂、庙宇,甚至是最宽敞的堂屋,都贡献了出来。 没有桌椅,他们就用木板、石头,自己动手搭。 没有课本,周文带领的文宣队,就熬了几个通宵,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亲自编写、刻印出了第一批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教材。 课本的第一页,画着一个红色的太阳,下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新中国》。
而最缺的,是老师。 刘政委,亲自出面,三顾茅庐,将那些在战乱中,隐居乡野的、有学识、有风骨的老先生,一个个地,都请出了山。 “先生,国难当头,教育,亦是救国啊!”
那些曾经心灰意冷的老学究们,被这份真诚和这股救亡图存的勃勃生机所感染,纷纷慨然应允。
于是,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 数十所“抗日人民小学”和“工农识字夜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建立了起来。
朗朗的读书声,久违地,回荡在了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上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
林啸天,再一次,站立在了那座熟悉的城楼上。 他的耳边,是孩子们清脆、稚嫩,却又充满了力量的读书声。 他的眼前,是那些刚刚从训练场上下来,正围在一起,歪歪扭扭地,在沙地上练习写字的、他最可爱的士兵。
一个年轻的士兵,看到他,兴奋地,举起了手中的木板。 木板上,用木炭,写着两个巨大而又充满了自豪的大字——
“中国”。
林啸天看着,看着,他那张早已被战争磨砺得如同雕塑般冷硬的脸上,缓缓地,露出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温暖、也更加坚定的笑容。
他知道,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件比打赢任何一场战斗,都更加伟大的事业。
他们,正在为这个古老的民族,亲手,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希望的明灯。
喜欢抗战之利刃出鞘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抗战之利刃出鞘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