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京啊,乃是那大清国位于北方的国都,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然而现今的盛京却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这里人口颇为稀少,而且其中大部分皆为满人。
此地急需教书育人的先生来传播知识、开化民智,同时对于饱读诗书的士子人才也是求贤若渴。
康熙皇帝之所以会将李天浴流放至盛京,其中缘由可谓复杂。
一方面,他不愿轻易得罪手握重兵的吴三桂;
另一方面,他实则也是出于对李天浴的一种暗中保护。
当李天浴得知自己即将被流放至盛京时,
他毫不犹豫地再次下跪叩头谢恩,并高声说道:“罪臣谢皇上隆恩浩荡!”
待从刑部离开之后,康熙皇帝的心情便一直郁郁寡欢。
像李天浴这般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
竟然遭受到吴三桂的恶意诬陷,而身为一国之君的自己却对此无可奈何,最终也只得选择认可这一结果。
如此情形,实在是违背了自己当初治理天下的初衷啊!
原来,这做皇上也并非能够随心所欲,想说什么便是什么,想做何事便能做成何事。
有时候,即便心中有着诸多想要去实现的理想和抱负,
但迫于各种现实因素的考量与制约,那些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往往难以付诸实践;
相反,那些内心深处并不情愿去做的事,却又因为形势所迫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
自古以来,无数人梦寐以求地想要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以为一旦成为皇帝,便能拥有无尽的权力和荣耀,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一切。
然而,只有真正当上了皇帝之后,他们才会深切地体会到,原来这个位置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可能是最为疲惫不堪且缺乏话语权的。
身为皇帝,虽坐拥着三宫六院以及七十二位嫔妃,但其中能称得上真爱的却是寥寥无几。
尽管贵为万民之首,统领着天下苍生,但其人生百态与普通百姓并无二致。
遥想当年,鳌拜嚣张跋扈至极,竟然不事先告知便擅自诛杀了倭赫。
不仅如此,还逼迫自己下令处决苏克沙哈、朱昌祚、王登联、苏纳海等一众忠臣良将。
那时的自己年纪尚轻,羽翼未丰,面对鳌拜的蛮横无理,根本无可奈何,只得任由其肆意妄为,随意摆布。
时光荏苒,如今自己已然长大成人。
本以为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朝政事务,岂料在吴三桂诬陷李天浴这件事情上,依旧是束手无策。
即便心里明知李天浴是被冤枉的,可为了大局着想,也不得不忍痛对其定罪处罚。
想到此处,康熙的心情愈发沉重,郁闷至极。
离开了刑部之后,康熙怀着满腔的愁绪,带着心腹大臣高士奇重新来到了曾经熟悉的关帝庙和报恩寺。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承载着往昔的回忆。
康熙漫步其间,思绪万千,希望能够在这里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遥想当年,康熙皇帝偶然间来到了那座庄严肃穆的关帝庙前。
就在此处,他的目光被一幅龙飞凤舞、笔力雄浑的题字所吸引。
而这幅题字,正是出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高士奇之手。
自那时起,康熙心中便对这位才华横溢之人产生了几分好奇与兴趣。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世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足足过了两年之久,因魏裔介的告老还乡并极力举荐,高士奇这才有机会真正走进康熙的视野。
当康熙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禁感慨万千,就连一旁的高士奇也是唏嘘不止。
谁能想到,这份迟到的缘分竟如同一条无形的红线,最终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繁华喧闹的京城之中,康熙一行人悠然自得地游玩了大半日。
直至夕阳西下,余晖洒遍大街小巷,康熙原本有些烦闷的心情才逐渐变得舒畅起来。
眼看着夜幕即将降临,他们缓缓走过前门大街,正欲启程回宫。
忽然之间,一阵哄堂大笑伴随着阵阵奚落之声传入众人耳中。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犹如一道惊雷,瞬间吸引住了康熙的注意力。
高士奇敏锐地察觉到康熙的眼神不自觉地朝着人群聚集之处望去,心里顿时明白过来,这位天子此刻也和寻常百姓一样,按捺不住好奇心,想要凑上前去一探究竟。
于是,高士奇连忙开口问道:“金先生,要不咱们也过去瞧瞧?”
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甚好,一同前去看看究竟为何如此热闹。”说罢,两人便迈步向着人群走去。
话说这康熙皇帝久居深宫之中,对宫外的市井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喜爱。
尽管每月都会有数次微服出宫,四处走走瞧瞧,但这般繁华热闹的景象,他却见得不多。
实际上,要说喜欢看热闹,又何止康熙一人呢?
就连我家中那些长辈们,如大爷和大娘等,也总是热衷于聚在一起,瞧一瞧各种热闹场景。
这不,此刻他们一行人步履匆匆,三步并作两步地朝着人群奔去。
待到近前才发现,这人山人海的阵势着实惊人!
里里外外足足围了好几层,简直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圆圈。
康熙皇帝纵然使劲往前挤,也是无济于事,毕竟他身材并不高大,被前面的人墙挡住视线后,压根儿什么都看不到。
这时,眼尖的高士奇往旁边一瞥,惊喜地发现不远处竟有一座酒楼。
而那酒楼的二楼设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位置绝佳,可以居高临下地将下面的情况尽收眼底。
于是,高士奇连忙伸手朝旁边一指,说道:“金先生,依在下之见,咱们不妨到那酒楼上观看吧。”
康熙听后,不禁呵呵一笑,欣然应道:“甚好。”
就这样,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酒楼,并径直登上二楼的长廊。
找了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坐下后,他们点了些许茶水,便悠然自得地靠在栏杆上,俯瞰着下方熙熙攘攘的人群。
康熙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俯瞰下去,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最终定格在了一处围聚着数人的地方。
他定睛细看,只见被众人包围在中间的,有那么几个人。
当中的一人,乃是一名中年妇女,粗略估摸约摸有着四十来岁的年纪。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康熙正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