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刘玄初的家中。
夜半三更时分,整个刘府都沉浸在深沉的梦乡之中。
此时,正躺在温暖被窝里,睡得正酣的刘玄初,忽然被窗外传来的一阵急促脚步声和低声的通报声惊醒。
他猛地睁开双眼,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惊愕与警觉。
待听清是吴三桂来访的消息后,他那原本还有些迷糊的脑子瞬间清醒过来,如同被冷水泼面一般。
刘玄初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立刻从床上翻身而起。
他的动作迅速而慌乱,双手忙不迭地去抓放在床头的衣物。
由于太过匆忙,他的手不小心碰到了放在床边的烛台,烛台上的火苗剧烈地晃动了几下,险些熄灭。
好不容易穿好衣服,他又匆匆整理了一下自己有些凌乱的头发,连腰带都系得歪歪扭扭。
但他顾不上这些细节了,三步并作两步地朝着书房奔去。
到了书房,他看到吴三桂正背着手,在书房里缓缓踱步。
刘玄初急忙快走几步,来到吴三桂面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玄初啊......你跟随本王二十多年了,何必这么客气!”吴三桂微微转过头,看到跪地的刘玄初,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摆了摆手说道。
刘玄初呵呵一笑,抬起头来,说道:“如今只是行王礼,日后玄初盼望能行三跪九叩大礼,玄初亦是高兴啊。”
他这话里暗藏深意,似乎在暗示着吴三桂未来将会有更加尊贵的地位。
吴三桂听完,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放声哈哈大笑起来。
那笑声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仿佛要冲破这寂静的黑夜。
他走到刘玄初身边,伸手将他扶起,说道:“玄初,我且问你,若本王起兵,应该以什么理由?”
其实刘玄初心中早就像明镜似的,他太了解吴三桂了。
他心想,吴三桂总不能说,康熙不让他在云南住了,他才起兵的吧,这理由传出去实在是太牵强,难以服众。
他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脑海中迅速地思索着合适的起兵理由。
过了片刻,刘玄初眼睛一亮,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王爷,明亡没有多久,人心思旧。如今这天下百姓,还有许多人怀念着故明旧事。我们宜立明朝后裔奉以东征。
您想啊,那些老臣宿将们,他们大多都曾在明朝为官,对明朝有着深厚的感情。
若我们以恢复明朝为旗号,他们无不愿当前驱,为我们冲锋陷阵。而且,这样一来,我们在百姓心中也能占据大义之名,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吴三桂听完,缓缓地点了点头,摸着下巴上的胡须,说道:
“嗯,以明朝为由,颇有道理。如此一来,本王起兵便师出有名,也能让那些心怀异心之人无话可说。”
其实吴三桂明白,他要举兵反清,就得借用复明这面旗帜,去激发潜在于汉族官兵和广大汉族人民中间的民族感情,吸引他们到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浪潮中来。
在这风云变幻、局势波谲云诡的时代,吴三桂的内心犹如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始终难以平静。
尤其是对于刘玄初提出要立明朝后裔这一主张,他的内心就像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缠住,屡屡陷入纠结的泥沼之中。
这一主张,仿佛一把双刃剑,在他的脑海中不断交锋。
他其实是欣赏刘玄初的,刘玄初那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果敢的行事风格,常常让他眼前一亮。
若采用刘玄初的意见,奉朱三太子为皇帝,以反清复明为旗号一路北伐。
说不定能在这乱世之中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吸引那些心怀故明的仁人志士纷纷来投,为自己的大业增添强大的助力。
然而,他又有自己的顾虑。
一旦真的立了明朝后裔,自己的地位又该如何自处?
自己半生戎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好不容易才拥有如今的权势和地位,难道要拱手让给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吗?
这无疑是他心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所以,他既想用刘玄初的意见,期望能借助这面旗帜成就一番大业;又不想用刘玄初的看法,生怕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刘玄初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理应奉朱三太子为皇帝。
他多次来到吴三桂的身边,言辞恳切地劝解着。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以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的种种好处。
他说,明朝虽已覆灭,但在许多百姓心中,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情感,只要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就能唤起民众的共鸣,让他们为了恢复明朝的荣光而奋勇作战。
一路北伐,定能势如破竹,推翻满清的统治。
吴三桂心中犹豫不决,他决定试探一下刘玄初。
第一次试探时,他装作不经意地提起此事,刘玄初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坚定地主张奉朱三太子为帝。
吴三桂心中一紧,但并未表露出来,他决定再试一次。
第二次试探,刘玄初依然是那副斩钉截铁的模样,言辞凿凿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吴三桂的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心中的郁闷开始渐渐滋生。
他还是不死心,进行了第三次试探,可得到的依旧是同样的答案。
这让他心中的郁闷如同一团乌云,越积越厚。
因为此事,在吴三桂的身边,刘玄初和方光琛二人就像两头好斗的公牛,吵了好几次架。
刘玄初坚持认为只有奉朱三太子为帝,才能名正言顺地反清复明;而方光琛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立明朝后裔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限制,不如自己另起炉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威望成就霸业。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在吴三桂的府邸中回荡。
吴三桂看着他们争吵的样子,心中满是无奈。
他深知两人都是自己的得力谋士,各有各的道理,但这两种意见却如同两条无法交汇的平行线,让他左右为难。
最终,他表面上谁的意见也没有接受,只是无奈地挥了挥手,结束了他们的争吵。
然而,吴三桂对于刘玄初给出的答案,心中并不高兴。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康熙正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