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彭春早早地起了床,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显然是一夜未眠。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然而这个办法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却难以实现。
他的想法是把雅克萨周边村庄的老百姓,都接到瑷珲城来一起过冬。
这样一来,老百姓们不仅可以避开雅克萨俄军的侵略,还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中军大帐。
“我意,可派遣数百军卒,携带马匹前往雅克萨附近,将老百姓接到瑷珲城。”彭春一脸严肃地说道。
他的话音刚落,众人便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瑷珲城是一座新修筑的城池,虽然规模不小,但城内的房间数量毕竟有限。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见状,连忙说道:
“接他们过来倒是容易,只是把他们接过来之后,他们的生活该如何安排呢?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住在哪里?”
“是啊,大将军,如今正值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想要修建房屋谈何容易啊。就算我们能把他们接过来,他们来了之后又能住在哪里呢?”有人附和道。
“大将军,就算咱们军营的军士们挤一挤,把房间腾出来让给他们,可他们也没有粮食吃啊……”另一个人也忧心忡忡地说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所说的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毕竟,要把这些人接过来,最起码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其中,住和吃又是最为关键的。
单单是住这一项,就已经让人颇为头疼了。
总不能让这些老百姓在雪地里搭个帐篷将就吧,那不仅不抗冻,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更何况,就算是军用的帐篷,也不过是帆布材质的,远远比不上蒙古那种用厚厚的牛皮制成的帐篷保暖。
老百姓根本就住不了。
彭春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皑皑白雪,心中的忧虑如这漫天飞雪一般,沉重而压抑。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眉头紧紧地皱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这些吃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把士兵和百姓们接过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军心不稳,民心混乱,瑷珲城将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治理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彭春焦虑地在房间里踱步,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
而那催粮的奏折,想要离开黑龙江抵达京城,更是困难重重。
这一路上,不仅有恶劣的天气,还有漫长的补给线。
马匹即便再好,在雪地里一天能跑一百里,也算是万幸了。
彭春来瑷珲城前的雄心壮志,此刻已经被这严寒冷酷的天气和长长的补给线给彻底击垮了。
他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
他终于恍然大悟,多年来一直困扰他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他终于明白当年沙尔虎达明明取得了胜利,却为何突然选择退出;也理解了当年明安达礼明明大获全胜,却为何反而受到斥责。
这一切的根源,竟然都在于严寒的天气和那条要命的补给线!
人们常说的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在这里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这里的寒冷超乎想象,尿尿都会瞬间冻成冰棍,热水刚端出屋子就会立刻凝结成冰……哎.
军卒们连喝一口热水都如此艰难,更别提去接应那些老百姓了,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啊!
中军大帐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彭春原本的想法被彻底打破。
难道真的要放弃雅克萨周边的老百姓吗?
他们可都是大清的子民,都是自己的同胞啊!
彭春焦虑地搓着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而此时的瑷珲城,由于缺粮,在这一天的大雪过后,已经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别说去接应百姓了,就连出门都变得异常困难。
军卒们望着天空中纷纷扬扬的大雪,心中不禁担忧起来,生怕这厚重的积雪会压垮房屋。
于是,他们趁着雪还没有停歇,纷纷登上屋顶,开始铲除积雪。
彭春站在高处,指挥着军卒们有条不紊地进行除雪工作。
虽然彭春的祖宗是东北人,他自己也来自东北,但黑龙江的寒冷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与此同时,福建的藤牌兵们却被这严寒的天气吓得不敢出门。
他们蜷缩在房间里,瑟瑟发抖,对外面的冰雪世界充满了恐惧。
这些来自南方的士兵们,从未经历过如此严寒的气候,他们的身体无法适应这样的低温。
大多数藤牌兵的脸、脚、手甚至胳膊关节都被冻伤了,痛苦不堪。
就连他们的将领林兴珠,也难以抵挡这刺骨的寒冷,他的鼻尖被冻得通红,显然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冻伤。
彭春看着这些衣着单薄的藤牌兵,心中十分心疼。
这些士兵可是他的宝贝,是他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面对瑷珲城如此艰苦的条件,他也感到无能为力,无法立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彭春知道,即便雅克萨的罗刹人再坏、他们心里再恨,冬天也不能出兵攻打罗刹人。
十一月初,康熙命户部和兵部采购的牛羊肉、马肉、军粮等,用雪橇从盛京等地向北方运输。
几千里的路,他们用了将近几个多月的时间,才终于抵达了瑷珲城。
朝廷的补给到了,彭春眼圈泛红:“将士们,朝廷没有忘记我们,在年前给咱们送来了肉食补给.......”
众人兴奋的杀羊、宰牛。
其实半个月前,彭春就让大家减少了军粮供应。
从之前的一天两顿,减少到一天一顿饭。
如今终于能吃顿饱饭了.......
写下一道感谢天恩的奏折,彭春望着京城的方向道:“皇上啊皇上.......这瑷珲城虽然是苦寒之地,但我彭春,一定会战胜罗刹人的.......”
然而,令彭春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康熙明明答应给予四千人半年的补给,可实际到手的却只有短短两三个月的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康熙正史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