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秦淮河畔的柳枝抽出嫩绿的新芽。
永乐三年的开年,整个大明朝堂乃至金陵城,都被一件空前盛事所点燃。
郑和船队,即将扬帆起航,下西洋!
经过两年多近乎苛刻的筹备,这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庞大舰队,终于在龙江宝船厂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大小舰船近两百艘,宛如一片移动的钢铁森林,铺满了宽阔的江面。
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巍峨如山。
船楼高耸,旌旗猎猎,其宏伟壮观,令所有目睹之人为之窒息,心生敬畏。
船上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书籍、金银铜铁器皿,以及两万七千余名训练有素的水手、兵士、工匠、医官、通译。
这是一支集外交、贸易、宣威、探索于一体的庞大国家使团。
承载着永乐皇帝朱棣“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雄心壮志。
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正是出海吉日。
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朝廷在此举行了极其隆重的欢送仪式。
高高的祭坛临江而设,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永乐皇帝朱棣,身着最隆重的十二章纹衮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
在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文武百官以及无数百姓的瞩目下,亲自登坛,主祭海神天妃及各方水神。
他神情庄重,手持玉圭,诵读着由翰林院精心撰写的祭文,祈求神灵庇佑船队一帆风顺,沟通万邦,宣示大明国威。
“维永乐三年,岁次乙酉,月丙寅朔,越十有五日庚辰,皇帝遣太监郑和,昭告于天妃之神曰:
“朕祗膺天命,统御万方。眷兹沧溟,渺茫无极。”
“舟楫之利,通乎遐迩……特遣内臣郑和,赍捧敕书、币帛,统帅舟师,遍历诸番……惟神默运化机,潜扶使节。”
“风恬浪静,鱼龙遁藏。克扬国威,用昭神贶。谨告。”
浑厚威严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志与对未知海洋的深深期许。
祭文宣读完毕,朱棣亲自将御赐的“敕谕四海诸番”诏书、代表大明皇帝权威的符节。
以及一面巨大的绣着“大明”二字的旌旗,郑重地授予跪在坛下的正使太监郑和。
郑和身着麒麟服,神情坚毅而激动,双手高举接过这象征着无上使命与信任的信物,朗声道:
“臣郑和,领旨!定当竭忠尽智,扬帆远航,宣陛下德威于四海。”
“通有无于万邦,不负陛下重托,不辱大明国格!” 声如洪钟,气冲霄汉。
“好!”朱棣龙颜大悦,亲自将郑和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如炬:
“三宝!朕将这大明的荣耀与期望,交予你了!扬帆!启航!”
“扬帆!启航——!” 郑和转身,面对江面浩荡的船队,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那一声注定载入史册的号令!
刹那间,号角齐鸣,声震百里!鼓声隆隆,如雷动九霄!岸上观礼的百姓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与祝福!
“顺风——!”
“平安——!”
“大明威武——!”
巨大的宝船率先升起风帆。坚韧的帆布在强劲的东南季风中瞬间鼓胀,发出沉闷而充满力量的“嘭嘭”声。
紧接着,数百艘大小船只依次升起风帆。
洁白的帆影连成一片遮天蔽日,蔚为壮观。粗壮的缆绳被解开,抛入江中。
水手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奋力摇动巨大的船橹。
庞大的船队,如同一条苏醒的东方巨龙,开始缓缓移动,离开码头,驶向宽阔的江心。
陈兴作为特邀观礼的重臣,站在朱棣身后不远处的观礼台上,望着这史诗般的一幕,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起点。
眼前这支舰队,即将开启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先声,其规模、组织、航程和影响力,在随后的近百年内都无人能及。
郑和的身影站在最大的宝船船头,迎着江风,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
望向那浩瀚无垠、充满未知与希望的大海。
船队渐行渐远,帆影在江天相接处化作点点白痕,最终消失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中。
码头上,欢呼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肃穆的寂静和深沉的祝福。
许多人久久不愿离去,望着船队消失的方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朱棣负手而立,久久凝望着远方。海风吹动他衮冕上的玉旒,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有期待,有豪迈,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这次远航,耗费巨大,前途未卜。
但他深信,这是彰显国威、开拓海疆、缔造他理想中“永乐盛世”不可或缺的一步。
“陛下,”陈兴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
“三宝船坚炮利,人才济济,更有陛下洪福庇佑,定能克成伟业,载誉而归。”
朱棣收回目光,看了陈兴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那笑容里充满了帝王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陈兴,你说得对。这只是一个开始。朕要让这日月所照之地,皆闻我大明之名!让这永乐之世,光耀千秋!”
他的声音不高,却蕴含着改天换地的力量,随着江风,飘散在刘家港的上空。
也预示着永乐时代最波澜壮阔的海洋篇章,正式掀开了第一页。
海天之间,那支承载着梦想与野心的船队,正劈波斩浪,驶向深蓝,驶向历史永恒的星光之中。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