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小姜,你觉得这高家的齐和萧家的齐,哪一个更好一些”。赵匡胤可不想再继续前朝皇室的话题了。
“官家,您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由萧道成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也称萧齐,共历七帝,二十四年。萧道成在刘宋皇族相残中,掌握禁卫军统领大权,位进齐王。
宋顺帝昇明三年四月辛卯(479年5月26日),萧道成胁迫顺帝“禅位”,在同月甲子(5月29日)登上帝位,国号齐,仍都建康,为高皇帝。武帝萧赜继位后,继续高帝的开源节流政策,使南齐的政治和财政逐渐进入兴盛时期。武帝于永明十一年(493)七月去世,之后萧南齐政治走向衰落。
至东昏侯萧宝卷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皇室争权中,雍州刺史、梁王萧衍以地方兵力打败朝廷禁军,迫使齐和帝于中兴二年三月丙辰(502年4月20日)“禅位”,齐亡。
“老赵,你这有些刻意了,就萧道成与其子萧赜两人就比高家的齐国好上数倍”。李世民不清楚赵匡胤这么刻意的原因,但是能大致的猜测到。
齐高帝萧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后定居晋陵郡武进县,为南兰陵郡(今丹阳经济开发区张巷行政村东城村)人,南朝齐开国皇帝。
萧道成初为宋雍州刺史(萧思话)左军中兵参军。明帝末,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遗诏以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渊、中领军刘勔共掌机要。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反叛,自请屯新亭以当其锋,事平有功,升迁中领军,进爵为公,与袁粲、褚渊、刘秉按日入值决事,号为“四贵”。
元徽五年(477年),萧道成杀宋后废帝,拥立宋顺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荆州刺史沈攸之反于江陵,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反于石头城,领军将军刘韫、直阁将军卜伯兴反于宫廷,皆被萧道成平定,进位至齐王。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强迫宋顺帝禅位,年号建元。萧道成博学有文采,工草、隶,弈棋第二品。身不御精细之物,每谓: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尝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驾崩,追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泰安陵。
“二叔说得没错,萧道成称帝后招揽人才;整顿户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与民争利;减免赋税;朝政严明,就这些高齐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做到吧?”
姜泽说完,徐妙云补充说道:“他提倡节俭自奉,反对奢靡,并且以身作则。北齐高家不奢靡就已经算是好的了”。
“妙云说得没错,所以老赵啊,你问这个问题都是多余的”。赵匡胤心里苦啊,但是他又不能说,只能往肚子里咽了。
而知道赵匡胤这么刻意的原因的姜泽、常氏还有徐妙云则是在心中偷笑。
“官家您看人家萧道成,在史书之上的评价,那都是赞誉之词,和北齐高家那几位皇帝可太不一样了。
宋氏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绝长嫡,三称中兴,内难边虞,兵革世动。太祖基命之初,武功潜用,泰始开运,大拯时艰,龙德在田,见猜云雨之迹。及苍梧暴虐,衅结朝野,百姓懔懔,命悬朝夕。权道既行,兼济天下。元功振主,利器难以假人,群才戮力,实怀尺寸之望。岂其天厌水行,固已人希木德。归功与能,事极乎此。虽至公于四海,而运实时来;无心于黄屋,而道随物变。应而不为,此皇齐所以集大命也。
赞曰:於皇太祖,有命自天,同度宇宙,合量山渊。宋德不绍,神器虚传。宁乱以武,黜暴资贤。庸发西疆,功兴北翰,偏师独克,孤旅霆断。援旆东夏,职司静乱;指斧徐方,时惟伐叛;抗威京辇,坐清江汉。文艺在躬,芳尘渊塞。用下以才,镇民以德。端己雄睟,君临尊默。苞括四海,大造家国。”
“北齐不是说皇室糜烂,而是朝堂从上而下皆是如此。就算是有贤明之臣那也是遭受排挤陷害,有所为之君在位时间过短”。
“南齐存续时间有些短了”。
“二叔,南齐有所作为的也只有萧道成父子,其他的几位是有些一言难尽”。可不一言难尽嘛,废帝萧昭业在位一年被杀;海陵王萧昭文在位四个月被废;明帝萧鸾在位四年大杀宗室;东昏侯萧宝卷在位三年暴虐多疑引发萧衍反叛;和帝萧宝融被迫禅位给萧衍。
萧赜,小名龙儿,字宣远,祖籍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出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刘智容。南朝齐第二任皇帝。刘宋末年政局动荡,萧赜以平叛之功,拜为司徒右长史、黄门郎。
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转散骑常侍、江州刺史。累迁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进爵为公。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即位,立萧赜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病死,遂即位。
次年,改元永明。他临死前不立富有政治经验的次子萧子良,却立长孙萧昭业为帝,以至埋下宗室骨肉相残的祸根。永明十一年(493年),立萧昭业为皇太孙。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景安陵。
“但是这萧赜在选择继承者时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人,不选择礼贤下士、颇有才学的次子萧子良。却选择一个挥霍无度、不理朝政的皇长孙萧昭业。可以说南齐败在了萧赜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
“这和咱们的明太祖高皇帝的选择一样嘛,准确的说应该是老叔和他做出了一样的选择。而结果也是一样的,宗室相戮”。这事儿除了赵匡胤大家都知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老朱的太子我看很不错啊”。赵匡胤是见过朱标的,并且他认为朱标还是很不错的。
“官家,这事儿后面我再和您细说”。
赵匡胤闻言也不再追问。
“这萧赜虽然劝课农桑;减免赋税;注重教育;也出现了百姓无鸡鸣犬哒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的繁荣景象。但是他并没有听从他的父亲萧道成的遗言,反而奢侈成风,朝堂上奸吏舞弊。从而导致了唐寅之起义军的出现”。
“所以二叔,萧赜在晚年时期的荒唐其实为接下来南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说得没错,他选择的萧昭业没有继承他的优点,但是奢侈倒是更胜一筹。被废后继位的萧昭文也很快遭了毒手,到了明帝萧鸾即位时就是萧家宗室的灾难”。
“这萧鸾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了”。姜泽此话一出,在座的大家无不赞同。
萧鸾,即齐明帝,字景栖,小字玄度,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齐第五任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始安贞王萧道生的次子。自幼父母早逝,得到三叔萧道成的抚育,得到了视如己出的待遇。
南朝宋末年,出任安吉县令,迁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南朝齐建立之后,受封西昌侯,任郢州刺史。齐武帝时期,入为侍中、左仆射、右卫将军。接受遗诏辅政,连续废杀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
即位之后,屡受北魏侵犯,在新野、南阳、义阳等地作战不利。由于得位不正,内心多疑多虑,几乎将萧道成、萧赜子孙屠戮殆尽。永泰元年(498年9月1日),萧鸾去世,时年四十七,谥号为明,庙号高宗,葬于兴安陵。
“要我说这萧鸾还是个虚伪的人”。
“观音婢所言为何?”李世民虽然知道是因为什么,但是还是轻声的问了一句。
“表面推行节俭,为此将皇帝出行所用的车马上面的金银全部剔除,送入国库。私底下极尽的奢侈,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是虚伪又是什么呢?”
“二婶说得没错,虚伪、多疑、恩将仇报,就这样一个人还给了一个‘明’的谥号,明德惟馨这四个字哪一个和他沾边啊”。
“‘明’这个谥号最名副其实的应该就是汉孝明皇帝刘庄了”。
“官家说的我赞同”。倒是还有一个以“明”为谥号的皇帝,但是他在位后期实在是一言难尽。
姜泽说话的时候意味深长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常氏、徐妙云也是偷偷的瞅了李世民一眼。看来大家的想法好像是一致的。
“这萧家的皇帝虽然谥号、庙号给得不合理,但是萧家有一个大大的优点”。李世民说这话的时候大家都看向他,萧家有什么大大的优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看看这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完全继承了萧鸾的奢侈、嗜杀。不仅是继承,而且是发扬光大。”
原来这就是李世民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这确实是没说错。
萧宝卷,即东昏侯(南史也作齐废帝),字智藏,本名明贤,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朝齐第六任皇帝。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建武元年(494年),立为皇太子。
永泰元年(498年)即位,萧宝卷即位后赋敛繁苛,亲信宦官佞臣,宠信后妃,肆意杀戮大臣徐孝嗣、沈文季等,残暴酷虐,人心离散,国势日衰。时战事频繁,军饷匮乏,仍以所敛财富,大兴土木,生活奢侈荒淫。及萧衍起兵围建康,守将张稷叛帝内应,城破被杀,时年十九。在位三年。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被立为皇帝,追封萧宝卷为东昏侯。
“二叔,这还不是人家萧宝卷听话?萧鸾临死前可是告诉他‘做事不可再人后’,以免重蹈萧昭业之覆辙。这么说起来他也是个听话的大孝子”。
姜泽说完引得众人一笑,这么说好像也没什么错,确实是大孝子,非常的听话。
“所以因为他的听话导致了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平西将军崔慧景的先后起兵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但是也离灭亡不远了”。
赵匡胤对这些历史那可是了如指掌。
“官家,一个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群臣动辄大开杀戒,对劝谏的宗亲痛下杀手的皇帝能长远才奇怪了。最后被一位宦官砍下人头交给了萧衍,这下场都算是最好的了”。
“说到这萧衍,也算是一位博古文史、颇具才能的皇帝,但是这喜欢当和尚的爱好”。赵匡胤也实在是没想通,这喜欢当和尚是个什么爱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是在萧衍为帝时修建的”。虽然四百八十寺是在夸大,但是这也说明了南朝时佛寺的修建数量之多。
“有的皇帝喜欢当和尚,有的皇帝是没办法快饿死了才当的和尚”。李世民这话一说出来,除了赵匡胤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结果因为寺庙也快揭不开锅了又被赶出来了”。姜泽岂能不知道他说的是谁?这叫什么?这叫开团秒跟。
“咱不在你们就是这么编排咱的?”尴尬是什么?尴尬就是你在背后蛐蛐别人被本人听到了。
“老朱,这怎么能叫编排呢,我们说的这可都是实话啊”。李世民对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叔、婶您们怎么过来了?”人在尴尬的时候总是会显得很忙,就比如现在的姜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手还无意识的动来动去的。
“咱不来能听到你们如何编排咱吗?”
说完朱元璋没好气的坐了下来。
(千秋岁引
[宋]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喜欢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