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霓裳羽衣曲
第三十五章 姑息之始
第一节:论功行赏的困局
永泰元年(765年)的冬天,长安城是在一种劫后余生的复杂心境中度过的。吐蕃、回纥联军的威胁因郭子仪单骑退敌而消弭,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其部众或散或降,持续近两年的朔方危机看似已然平息。大明宫内,论功行赏的议程被提上日程,然而,这份功臣簿却让代宗与宰相们倍感棘手。
首功无疑当属汾阳王郭子仪。若非他以古稀之龄,临危受命,更以超凡胆略单骑说退回纥,扭转乾坤,社稷存亡实未可知。代宗下诏,加郭子仪实封二百户,通前共计一千五百户,并赐予大量金银缯帛,以示荣宠。然而,除了这些虚与实的赏赐,朝廷已无法给予郭子仪更多。兵权?其本就执掌朔方、河中,再加重任,恐非朝廷所愿;位极人臣?其已是司徒、中书令、汾阳王,封无可封。对这位功高震主却又忠心耿耿的老臣,代宗心中感念与忌惮交织,最终只能以无尽的尊崇和物质赏赐来弥补,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
相比之下,如何处置仆固怀恩的旧部及河北诸镇,才是真正令人头痛的难题。仆固怀恩虽死,但其麾下大将,如浑释之、张韶等人,仍控制着灵州、忻州等地。若逼迫过甚,难保不会再生变乱。而河北的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三人,在仆固怀恩事件中虽未公开响应,但也绝无勤王之举,坐观成败,其割据之心,昭然若揭。
第二节:元载弄权
就在代宗为藩镇问题焦头烂额之际,朝堂之上的权力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程元振倒台后,其留下的权力真空迅速被宰相元载填补。
元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人。此人工于心计,深谙为官之道,且与代宗身边得宠的宦官董秀等人交通往来,消息灵通。他敏锐地抓住了代宗历经变乱后,渴望稳定、尤其警惕武将专权的心态,不断迎合上意,提出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实则加强相权与其个人权力)的措施。
他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宦官。尽管他本人与宦官有勾结,但在台面上,他极力主张限制宦官权力,尤其是宦官出任的“观军容使”等职务,认为其是导致仆固怀恩等将领怨望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番言论深得那些对宦官专权不满的朝臣之心,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抑宦”的名声。
然而,元载的真实目的并非廓清政治,而是揽权。他利用代宗的信任,逐渐将人事任免、财政收支等大权揽于手中。他排斥异己,凡不依附于自己的官员,多遭其排挤陷害。如另一位宰相王缙,几乎成为其应声虫;而如刚正不阿的礼部侍郎李揆等人,则被远贬出朝。
元载还试图插手军事。他见郭子仪威望过高,便建议代宗“分其权”,以郭子仪年老需休养为名,以其部将李国臣、臧希让等分掌朔方军务,意图架空郭子仪。此议虽因郭子仪主动交卸部分军权以示无他而未能完全施行,但朝廷对功臣的猜忌与制衡之术,已显露无疑。
在元载的经营下,一套以他为核心,依附于其的官僚和宦官为羽翼的权力网络逐渐形成。朝政决策,多出于元载私邸,而非政事堂公议。代宗虽有所察觉,但鉴于元载办事干练,且能有效帮他“压制”住那些难以驾驭的武将藩镇,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其行。
第三节:河朔固势
就在元载在朝中翻云覆雨之时,河北大地,魏博、成德、卢龙三镇的根基正在日益巩固。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乃安、史旧将中最为狡黠枭雄者。他利用朝廷无力东顾的时机,在其辖境内(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大力整顿武备。他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控在田氏家族及心腹将领手中,所有州县官吏,皆由其自行任命,赋税收入,几乎不再上供朝廷。他还从辖区内壮丁中精选万人,组建牙兵,厚给粮赐,号为“天雄军”,作为其统治的核心武力。这支牙兵骁勇善战,但对田承嗣个人效忠度高,逐渐成为魏博镇的特色,也是日后屡屡以下犯上、变易主帅的祸根。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同样拥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他一方面削甲治兵,招抚流亡,另一方面则周旋于朝廷与邻镇之间,左右逢源。朝廷为笼络他,不仅承认其节度使地位,还赐予国姓,以示恩宠。李宝臣也乐得接受,但并不实质履行对朝廷的义务。
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势力相对较弱,辖幽、蓟、妫、檀、平、营等州,地处北疆,面临奚、契丹等部的压力。但他也效仿田、李二人,在辖区内自署官吏,专擅赋税,形同独立王国。
这三镇节度使,表面上仍尊奉唐室,接受朝廷的旌节官诰,使用大唐年号,但在其辖境内,俨然是国中之国。他们互相通婚,结为姻亲,互为表里,朝廷若讨伐其中一镇,其他两镇往往暗中支持,甚至联兵对抗,使得朝廷投鼠忌器,难以措手。一种以武力为后盾、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地方割据秩序,在河北地区已然成型。
第四节:子仪归镇
面对河北藩镇的坐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倾轧,郭子仪选择了最符合其身份与智慧的道路——远离长安这个政治漩涡,回归他的根本之地:河中与朔方。
在又一次击退吐蕃的小规模入寇后,郭子仪上表,以边镇需大将镇抚、本人年迈需静养为由,请求返回河中节度使任所。代宗顺水推舟,准其所请,并加授其“太尉”尊号,使其荣宠达到极致。
郭子仪回到河中(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生产、整顿防务、抚恤士卒上。他深知,朝廷的猜忌不会因他的退让而完全消失,唯有自身立身以正,手握强兵但不生异心,方能保全身家,亦能护卫社稷。他对待部下宽厚有恩,法令严明,使得朔方军即便在仆固怀恩之乱后,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与对朝廷的忠诚,成为制约吐蕃、稳定关中的定海神针。
然而,即便是郭子仪,对于日益骄纵的河北藩镇,也感无力。朝廷的姑息政策,他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却无法改变。他曾私下对儿子郭曦感叹:“田承嗣辈,非仆固怀恩可比。怀恩性直,其叛也多因激变。而田承嗣等,乃积年猾贼,深根固蒂,朝廷若不能早图,恐为他日之大患。” 但这番忧思,他无法尽数上达天庭,即便上达,此刻沉溺于元载所营造的“稳定”表象中的代宗,也未必听得进去。
第五节:姑息成弊
永泰年间(765-766年)至大历初年,在元载的主政下,唐代宗朝廷对藩镇总体上采取了一种“姑息”政策。只要藩镇表面上承认朝廷权威,不公然举兵反叛,朝廷便默认其割据的现状,甚至在他们内部发生兵变、擅自继位时,也往往予以追认。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换来了表面的和平,使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朝廷得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西线的吐蕃威胁,以及恢复被战乱严重破坏的经济。
然而,姑息政策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它极大地损害了中央朝廷的权威,使得法纪松弛,号令不出关中。各地藩镇有样学样,不仅河北三镇,就连一些内地的节度使,也开始效仿,专擅一地军政财权。节度使的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悍将拥立,朝廷的任命徒具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只要拥有足够的武力,便可以胁迫朝廷,获取并保持自身的特权。这无疑刺激了更多人的野心,为日后更大规模的藩镇叛乱埋下了伏笔。
长安的大明宫,在元载的打理下,似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威严。但在这秩序之下,是地方藩镇日益骄固的现实,是宦官势力在蛰伏中等待下一次崛起,是府库空虚、民生凋敝的隐忧。郭子仪在河中,李光弼在徐州(已于广德二年病逝),这些擎天巨柱正在老去或已然倒塌,而帝国新的支柱,却似乎尚未长出。
姑息,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宁,但安宁之下,危机的种子正在悄然萌芽。大唐帝国,已然步入了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由藩镇、宦官、党争交织而成的中晚唐时期。
(第三十五章 完)
喜欢大唐内外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内外三百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