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霓裳羽衣曲
第三十八章 四镇连兵
第一节:漕运咽喉的悸动
大历十一年(776年)的春天,当朝廷赦免田承嗣的诏书送达魏州时,带来的并非四海宾服的宁静,而是更多野心家眼中燃起的火焰。田承嗣在朝廷大张旗鼓的讨伐下安然无恙,甚至还能让皇帝下诏赦免,这无疑向所有拥兵自重的藩镇传递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朝廷已无力制裁任何真正的挑战者。
这一信号,最先在帝国的财赋命脉——漕运的咽喉之地,汴宋节度使治所汴州(今河南开封),激起了剧烈的涟漪。
汴宋节度使李灵曜,本是已故节度使李僧惠的部将,凭借兵变夺得帅位。他见田承嗣之事,心领神会,立刻有样学样。他不仅效仿河北故事,自署辖区内八州(汴、宋、曹、濮、兖、郓、徐、泗)官吏,更公然上表,要求朝廷仿照河朔三镇惯例,承认其拥有对辖下诸州刺史的任命权。
这已不是割据,而是公然索要分裂帝国的合法权力!汴宋地处中原腹心,控制着连接江淮与关中的漕运干线,若此地失控,朝廷的财政生命线将被扼住咽喉。
消息传至长安,代宗怒不可遏,却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刚刚结束的魏博之征劳而无功,国库空虚,士气低落,他还有力量再次发动一场战争吗?
然而,汴宋不同于偏远的魏博,此地绝不可失!代宗强打精神,再次下诏,削夺李灵曜官爵,命邻近诸道发兵讨伐。这一次,他征调了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等部。
第二节:中原鏖兵
诏令一下,诸道反应各异。曾被田承嗣戏耍的李正己,此次为向朝廷示好并扩张势力,表现得尤为积极,立刻派兵进击曹州(今山东菏泽)。淮西李忠臣、永平李勉、河阳马燧等也因汴宋地处要冲,关乎自身利益,均率军来会。
李灵曜见诸道兵马四面合围,并不慌乱。他效仿田承嗣故智,试图拉拢最强的淄青李正己,上表称愿尊李正己为兄长。然而,李正己此次志在必得,并未接受。李灵曜又暗中勾结田承嗣,请求援兵。田承嗣老奸巨猾,虽派其侄田悦率兵南下声援,却并不真心出力,意在观望,伺机牟利。
大历十一年八月,决定性的战役在汴州城西的匡城展开。唐军诸道联军,以淮西李忠臣、河阳马燧部为先锋,与李灵曜军展开激战。李忠臣性格剽悍,用兵诡诈;马燧则治军严整,善于攻坚。二人联手,大破李灵曜军,斩首万余级,乘胜进逼汴州城下。
李灵曜困守孤城,外无强援,内部生变。其部下大将杜如江、李僧惠等见大势已去,擒拿李灵曜,开城投降。这场由李灵曜掀起的叛乱,在持续了不到半年后,便迅速被平定。李灵曜被押送长安,公开处决。
朝廷似乎赢得了一场久违的、干净利落的胜利。然而,这场胜利的果实却异常苦涩。参与平叛的诸道节度使,尤其是李正己、李忠臣等人,在战后大肆抢掠汴宋财货、人口,并趁机占据了部分州县,扩张了自己的地盘。朝廷虽收复了汴宋,但对此等行径只能默许,实际控制力并未增强,反而因诸镇势力的渗透而变得更加复杂。中原腹地,自此也开始呈现出藩镇林立的苗头。
第三节:子仪归天
当汴宋战事的尘埃落定之时,一个沉重的消息从河中府传来:汾阳王郭子仪病重。
大历十四年(779年)初夏,郭子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一手缔造了朔方军辉煌,在安史之乱、吐蕃入寇、仆固怀恩之叛等无数次帝国危亡关头力挽狂澜的传奇名将,终于在河中节度使的任上,油尽灯枯。
弥留之际,他头脑依旧清晰,召来诸子及麾下主要将领,并无过多嘱托家事,只反复强调:“吾辈受国厚恩,当以忠贞为心,社稷为重。勿挟功自骄,勿以兵权为私器……” 他浑浊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屋顶,望向了遥远的长安,望向了帝国依旧风雨飘摇的未来。
六月十四日,郭子仪薨,享年八十五岁。消息传出,朝野悲恸。代宗闻讯辍朝五日,痛哭流涕,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命其葬礼依霍光故事,隆重无比。长安百姓闻之,亦多自发罢市巷哭。
郭子仪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他不仅是帝国的军事支柱,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他的忠诚、宽厚、智慧以及近乎完美的政治手腕,使得他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得以善终,也维系了朝廷与朔方军乃至诸多藩镇之间脆弱的平衡。他的离去,如同擎天巨柱的崩塌,让许多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恐惧。帝国西北的防线,失去了最可靠的灵魂;动荡的朝局,少了一位能够调和鼎鼐的定海神针。
第四节:新帝登基
郭子仪去世的阴影尚未散去,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也许是因为连年的忧患与挫败耗尽了心力,也许是因为痛失栋梁的打击过于沉重,代宗李豫的身体在郭子仪去世后急转直下。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危。他在临终前,召见太子李适、郭子仪旧部宦官霍仙鸣、以及宰相常衮等人,托付后事。他紧紧握着太子李适的手,目光中充满了未尽之志与深切的忧虑,最终,一切归于沉寂。
五月二十一日,代宗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五十三岁。
同月,太子李适在柩前即位,是为唐德宗。这位新皇帝时年三十七岁,正值年富力强。他自幼目睹了祖父玄宗的仓皇出奔、父亲代宗在宦官与藩镇夹缝中的艰难挣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帝国衰颓现状的痛心与强烈的复兴渴望。他性格刚毅,处事果决,与性格相对宽柔的代宗截然不同。
登基之初,德宗便展现出了新气象。他首先罢免了以文采见长但缺乏政治魄力的宰相常衮,起用更为干练的崔佑甫为相。他下令禁止各地进献奇珍异宝,遣散宫中部分冗员,表现出厉行节俭、励精图治的决心。他甚至下诏,宣布废除代宗时期为应对藩镇而设立的“五坊鹰犬”等扰民机构,赢得了朝野一片赞誉。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位雄心勃勃、意图彻底扭转姑息之政的新君,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锐利的目光,扫过那些骄横的藩镇,扫过宫闱深处的宦官,扫过积弊深重的朝政,仿佛在寻找着改革的突破口和立威的对象。
然而,帝国的沉疴已久,积重难返。德宗的雄心,会带领大唐走向期待已久的中兴,还是……会引爆那些潜藏已久的、更大的危机?
长安城在新帝登基的钟鼓声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年号——建中。建中,寓意建立中正之道,重振帝国雄风。但前景,却如同关中秋日高远的天空,清澈,却带着一丝凛冽的寒意。
(第三十八章 完)
喜欢大唐内外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内外三百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