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霓裳羽衣曲
第四十章 多镇连兵
第一节:德宗的决断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的长安大明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当淄青李纳、成德李惟岳请求袭位的表章几乎同时送达御前时,德宗李适知道,他等待已久的、也是注定要到来的摊牌时刻,来临了。
他召集重臣于延英殿,将两份表章掷于御案之上,目光锐利地扫过新任宰相杨炎、卢杞(崔佑甫已于建中元年病故)以及诸卫大将。“二竖子,”他的声音冷峻,不带一丝温度,“假父丧以求旌节,窥伺神器,其心可诛!朕若许之,则天下藩镇竞相效仿,朝廷威令,不出都门!诸卿以为如何?”
新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卢杞,相貌丑陋却心思缜密,善于迎合上意,他立刻出班附和:“陛下圣明!此正乃肃清纲纪,重树天威之时也!李纳、李惟岳,黄口孺子,无尺寸之功于国,安敢觊觎节钺?当严词拒绝,并诏令邻道,严加防备!”
杨炎虽与卢杞不睦,但在抑制藩镇这一根本国策上,与德宗是一致的。他也表示支持:“河朔旧习,积弊已久。陛下初登大宝,正宜矫而正之。然用兵之事,关乎国运,需慎选将帅,充裕粮饷。”
德宗霍然起身,斩钉截铁:“朕意已决!绝不姑息!诏令:不准李纳、李惟岳所请!另,命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李抱玉之弟)、河阳节度使李芃等,整军经武,以备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即河北);以神策军使李晟兼陇右节度使,防备吐蕃,拱卫西陲!”
这道决绝的诏书,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河北、山东积蓄已久的干柴。
第二节:烽烟四起
消息传至魏博,老谋深算的节度使田承嗣已于一年前病故,其侄田悦继位。田悦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成德、淄青被朝廷压服,下一个必是魏博。他立刻遣使联络李惟岳、李纳,以及原本与朝廷关系尚可、但同样对自身地位心存忧虑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约定共举叛旗,对抗朝廷。
建中二年五月,田悦首先发难,派兵围攻邢州(今河北邢台)、临洺(今河北永年)。李惟岳则派其妹夫王武俊率军与田悦会合,共攻临洺。李纳亦发兵北上,攻掠徐州。与此同时,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梁崇义,在田悦等人的蛊惑和自身对朝廷削藩政策的恐惧下,终于撕下伪装,断绝漕运,正式举兵反叛。
一时间,帝国东部,北起幽燕,南至襄阳,烽火连天,四镇连兵,声势浩大。这是自安史之乱平定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藩镇联合叛乱。刚刚推行两税法稍有起色的朝廷财政,立刻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
第三节:命将出征
面对骤然恶化的局势,德宗并未慌乱,反而激发了他性格中刚毅果决的一面。他迅速调整部署,命将出征:
东线,以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军都将李晟(先调往东线)率步骑四万,救援邢州、临洺,正面迎击田悦、李惟岳联军。
南线,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督率诸道兵,讨伐山南东道梁崇义。
这一人事任命,尤其是对李希烈的重用,在朝中引起了争议。李希烈此人,勇猛善战,但性情残暴,骄横不臣,其淮西镇本身就有割据倾向。宰相杨炎曾力谏:“李希烈狼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 卢杞却因与杨炎争权,故意唱反调,称:“陛下欲平藩镇,正当使藩将效力。李希烈久蓄异志,今授以专征,彼必感恩图报。且以贼攻贼,朝廷坐收其利,何乐不为?”
德宗急于求成,渴望尽快打开局面,最终采纳了卢杞的建议。这一决定,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四节:临洺鏖兵
战争的焦点,首先集中在河北战略要地临洺。田悦派其大将杨朝光率万人筑垒于临洺城外,以为犄角,自率主力数万猛攻临洺城。守将张伾,乃一介文官,却忠勇异常,率领军民拼死守城,粮尽援绝,甚至以纸煮粥,以甲胄上的皮革充饥,坚守待援。
马燧、李抱真率军疾进,至临洺城外。马燧敏锐地看出,叛军杨朝光部立营未稳,是破敌关键。他建议李抱真率昭义军监视田悦主力,自率河东精锐,直扑杨朝光营垒。
是日,马燧亲率精骑,突入敌阵,河东军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无不奋勇争先,大破杨朝光军,阵斩杨朝光,歼敌五千余人,获其粮草器械无数。
田悦闻杨朝光败亡,大惊,尽起全军来战。马燧、李抱真合兵一处,与田悦大军在临洺城下展开决战。两军自清晨战至黄昏,杀声震天,尸骸枕藉。关键时刻,李晟率领神策军精锐投入战场,这支来自中央的禁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其生力军的加入,顿时扭转了战局。叛军终于支撑不住,全线崩溃。田悦仅率残兵千余人,趁夜逃回老巢魏州。
临洺大捷,是朝廷自削藩战争开始以来取得的第一场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德宗闻报,大喜过望,对马燧、李抱真、李晟等将厚加赏赐。与此同时,成德镇内部也因李惟岳猜忌部下,引发内乱,大将张孝忠(原安史旧将,后降唐)率易州归顺朝廷,王武俊也因与李惟岳有隙,开始动摇。
第五节:襄阳易帜
就在河北战场捷报频传之际,南线的战事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结束了。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受命讨伐梁崇义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率军缓缓而行,沿途大肆勒索州县,扩充实力。梁崇义本非雄才,见朝廷大军压境,内部又人心离散,其麾下将领纷纷密通李希烈。李希烈兵不血刃,进至汉水之滨。
梁崇义惶惧不安,其妻妾力劝其投降。在内外交困之下,梁崇义最终放弃了抵抗,派其弟梁崇义出城请降。然而,李希烈并未遵守不杀的承诺,在进入襄阳后,竟将梁崇义及其子弟、亲信数十人全部缢杀,并籍没其家。山南东道就此平定。
消息传回长安,德宗虽因平定一镇而欣慰,但对李希烈的专杀和跋扈行为,心中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下诏褒奖李希烈,加封其为同平章事(使相),但同时也开始暗中加强对淮西的防范。
建中二年的战事,以朝廷在河北、南线的双双胜利而告一段落。四镇连兵的格局被打破,田悦困守魏州,李纳居促于淄青一隅,李惟岳更是众叛亲离,覆灭在即。德宗和他的朝廷,似乎看到了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曙光。然而,巨大的胜利背后,是李希烈这样的新军阀的坐大,是朝廷财力的巨大消耗,更是各方势力在胜利表象下更加复杂的利益算计。削藩之战,远未到结束之时,更大的风暴,正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悄然酝酿。
(第四十章 完)
喜欢大唐内外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内外三百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