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丝路烟云
第十八章 玉门秋风(上)
贞观六年的秋风卷着黄沙,扑打在玉门关斑驳的城墙上。李善业勒马关前,望着西出阳关的漫漫古道,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怅惘。三日前,一纸诏书命他作为副使,随鸿胪寺少卿裴矩出使西域。这看似升迁的任命,实则是将他调离了长安的权力中心。
\"李大人。\"裴矩驱马近前,这位以《西域图记》闻名朝野的老臣,此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出了这道关,便是另一个世界了。\"
李善业回首东望,长安已隐没在群山之后。他想起离京前魏征的叮嘱:\"此去西域,不仅要通商路,更要观民心。陛下欲开创盛世,必先知天下。\"
正思索间,一阵驼铃由远及近。只见一支庞大的商队缓缓行来,领头的粟特商人操着生硬的汉语:\"两位大人,可是要西行?\"
裴矩笑道:\"康萨保,你这老狐狸消息倒是灵通。\"
被称为康萨保的粟特商人躬身道:\"裴大人说笑了。小人是听说大唐要重开商路,特在此等候。\"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善业一眼,\"这位想必就是敢在朝堂上弹劾侯君集的李大人了?\"
李善业心中一惊。此事在长安尚属机密,这个西域商人如何得知?
裴矩似乎看出他的疑惑,低声道:\"康萨保的商队遍及西域,消息比朝廷的驿马还快。\"
当夜,众人在玉门关驿馆歇息。康萨保设宴款待,席间不仅有西域的葡萄美酒,还有高昌的舞姬助兴。
\"两位大人,\"康萨保举杯,\"如今西域诸国,高昌壅遏商路,焉耆首鼠两端,唯有于阗心向大唐。此去西行,当先至于阗。\"
裴矩点头:\"陛下也是此意。只是那高昌王麹文泰...\"
\"麹文泰不足为虑。\"康萨保压低声音,\"真正要小心的是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
李善业闻言,不禁握紧了酒杯。西突厥控军数十万,一直是西域的霸主。若他们插手商路之事...
就在这时,驿馆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满身是血的驿卒踉跄而入,手中紧紧攥着一封染血的文书。
\"大人...高昌...高昌截杀了我们的使团...\"
话音未落,人已气绝。
裴矩展开文书,面色骤变。文书是高昌王麹文泰写给西突厥可汗的密信,其中明确写道:\"唐使西来,当尽数截杀,以绝后患。\"
康萨保叹道:\"看来麹文泰是铁了心要与大唐为敌了。\"
李善业却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密信上为何盖着侯将军的私印?\"
众人皆惊。仔细看去,密信末尾果然有一个模糊的印迹,与侯君集的私印极其相似。
裴矩当机立断:\"此事关系重大,必须立即禀报陛下!\"
然而,还没等他们作出决定,驿馆已被团团围住。窗外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
\"是高昌的骑兵!\"康萨保脸色发白,\"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
李善业猛地看向康萨保,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形势已容不得他细想,高昌士兵已经开始撞门。
\"从密道走!\"康萨保突然掀开地毯,露出一个暗道,\"这是我为防不测准备的。\"
众人慌忙进入暗道。在黑暗的甬道中穿行时,李善业故意落在最后。当康萨保举着火把走在前面时,他悄悄从怀中取出一面小铜镜,借着反光观察身后的情形。
果然,他看见康萨保的随从中,有人正在地上撒着某种粉末。
\"他在留记号!\"李善业心中雪亮。
走出密道,已是玉门关外的一片胡杨林。康萨保建议立即西行,李善业却道:\"我们兵分两路。裴大人随康先生西行,我另走他路。\"
康萨保急道:\"这太危险了!\"
李善业意味深长地说:\"或许分开走,对大家都安全。\"
最终,裴矩带着大部人马随康萨保继续西行,李善业则只带着两个亲随,折向南方。
三天后,当李善业抵达敦煌时,听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裴矩一行在星星峡遭遇伏击,生死不明。
\"果然如此。\"李善业对亲随道,\"康萨保就是内奸。\"
亲随不解:\"大人如何得知?\"
\"第一,他消息太过灵通;第二,密道准备得太过周全;第三...\"李善业从袖中取出一撮粉末,\"这是他在暗道中留下的最踪香料。\"
在敦煌太守的协助下,李善业很快查清了真相。原来康萨保早已被高昌收买,专门负责打探大唐使团的消息。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件事背后果然有侯君集的影子。
\"侯将军与高昌有秘密贸易往来。\"敦煌太守低声道,\"他每年从高昌获得大量珍宝,作为回报,他在朝中为高昌说话。\"
李善业终于明白,自己这次被调离长安,根本就是个阴谋。侯君集是要借刀杀人!
然而,此时的他已经顾不上个人安危。裴矩生死未卜,西域商路危在旦夕。他立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充粟特商人,独自前往高昌。
\"大人,这太危险了!\"
李善业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况且...\"他微微一笑,\"我也该会会那位高昌王了。\"
经过一番准备,李善业化名\"穆萨\",加入了一支前往高昌的商队。他学会了简单的粟特语,熟悉了西域的经商规矩,更重要的是,他带上了康萨保的信物——这是从敦煌的康氏商栈中搜出的。
十日后,高昌城遥遥在望。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城墙高耸,旌旗招展,显示着麹文泰的野心。
在城门口,守卫仔细查验了每个人的身份。当看到康萨保的信物时,守卫立即放行,还派人引领李善业前往王宫。
\"康萨保先生正在宫中与大王议事。\"引路的官员说,\"他嘱咐过,持有此信物者,可直接入宫。\"
李善业心中冷笑。这个康萨保,果然在高昌。
高昌王宫金碧辉煌,充满异域风情。麹文泰端坐王座,康萨保侍立一旁。当李善业走进大殿时,康萨保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穆萨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麹文泰笑道,\"康先生说你有重要消息要禀报?\"
李善业躬身道:\"正是。小人得知,大唐已派大军西征,不日就将兵临高昌。\"
大殿上一片哗然。麹文泰勃然变色:\"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李善业道,\"领军的是侯君集将军。\"
康萨保急忙道:\"大王,他在说谎!侯将军与我们...\"
他突然意识到失言,急忙住口。
李善业等的就是这一刻:\"哦?侯将军与你们怎么了?\"
麹文泰狠狠地瞪了康萨保一眼,然后对李善业道:\"先生远来辛苦,先下去休息吧。\"
当夜,李善业被软禁在客房中。他并不惊慌,因为他知道,裴矩其实并未遇害——那只是他放出的假消息。真正的裴矩,此刻应该已经在前往于阗的路上了。
果然,次日清晨,麹文泰匆匆召见。
\"先生,\"麹文泰面色凝重,\"刚得到消息,于阗已经归附大唐。这可是真的?\"
李善业心中暗喜,知道裴矩已经得手。他故作惊讶:\"大王还不知道?于阗王三日前就已经上表称臣了。\"
麹文泰跌坐王座,喃喃道:\"这么快...\"
就在这时,宫外突然传来阵阵喧哗。一个侍卫慌张来报:\"大王!不好了!西突厥的使者到了,说要问罪!\"
麹文泰大惊失色:\"快请!\"
进来的西突厥使者趾高气扬:\"麹文泰!统叶护可汗问你,为何私通大唐?\"
李善业趁机道:\"大王,现在回头还来得及。若是等侯将军的大军到了...\"
麹文泰汗如雨下。前有西突厥问罪,后有大唐威胁,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康萨保急道:\"大王,不要听他胡说!侯将军绝不会...\"
\"闭嘴!\"麹文泰厉声喝道,\"都是你出的好主意!\"
他转向李善业,突然躬身施礼:\"请先生教我。\"
李善业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缓缓道:\"大王若肯归顺大唐,陛下必以诚相待。西突厥那边...我自有办法。\"
当李善业走出王宫时,手中已经多了一份归降文书。而他不知道的是,远在长安的侯君集,此刻正暴跳如雷。
\"废物!都是废物!\"侯君集砸碎了手中的茶杯,\"连个书生都对付不了!\"
更让他愤怒的是,李世民已经下旨,嘉奖李善业\"单骑定高昌\"的功绩。
而此刻的李善业,正站在高昌城头,望着东方的天际。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
\"西域诸国,慕义而来。愿陛下坦诚相待,则万国来朝可期也。\"
丝路的烟云,正在他的眼前徐徐展开。
第三卷:丝路烟云
第十八章 玉门秋风(下)
高昌城头的狼烟尚未散尽,李善业已经站在了西行的十字路口。麹文泰的归降文书在他怀中尚存余温,但西域的风云远未平息。
\"大人,\"高昌译语人低声禀报,\"西突厥的使者正在城外集结兵马,看样子是要强攻。\"
李善业远眺城外扬起的沙尘,目光沉静:\"统叶护可汗这是要试探大唐的决心。\"
他转身对麹文泰道:\"大王既然已经归顺,就当展现诚意。请立即调集兵马,随我出城迎敌。\"
麹文泰面露难色:\"这...西突厥铁骑骁勇...\"
\"正因为骁勇,才要正面迎击。\"李善业斩钉截铁,\"若此时示弱,西域诸国将如何看待大唐?\"
号角声中,高昌城门缓缓开启。李善业白袍白马,行在队伍最前。他手中高举的并非刀剑,而是一面绣着\"唐\"字的旌旗。
西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见状大笑:\"唐使这是要举旗投降吗?\"
李善业朗声道:\"大唐皇帝陛下有旨:顺者昌,逆者亡!高昌既已归顺,便是大唐疆土。尔等若敢犯境,便是与大唐为敌!\"
话音未落,东面突然烟尘大作。只见尉迟敬德率领的玄甲军如天兵降临,黑色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陛下有旨!\"尉迟敬德声如洪钟,\"西突厥立即退兵,否则天兵一到,片甲不留!\"
阿史那社尔脸色骤变。他没想到大唐的援军来得如此之快,更没想到领军的竟是威震西域的尉迟敬德。
就在这时,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西突厥军中突然一阵骚动,竟是同叶护可汗的侄子阿史那贺鲁率部反叛!
\"叔父无道!\"阿史那贺鲁高喊,\"我愿归顺大唐天可汗!\"
局势瞬间逆转。阿史那社尔见大势已去,只得悻悻退兵。
当晚,高昌王宫大摆筵席。尉迟敬德举杯对李善业道:\"李大人单骑定高昌,真是令人佩服。陛下得知消息时,连饮三杯以示庆贺。\"
李善业却道:\"将军谬赞。若非陛下圣明,及时派兵接应,下官早已身首异处。\"
他心中明白,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李世民深谋远虑的布局。皇帝不仅预判了西突厥的反应,还暗中策反了阿史那贺鲁。
筵席散后,李善业独自登上高昌城头。西方的星空格外璀璨,丝路如一条银带蜿蜒远去。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果然,次日清晨,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裴矩在于阗病重!
李善业立即请命西行。尉迟敬德劝道:\"于阗路途遥远,且西突厥残部仍在流窜,太危险了。\"
\"正因危险,才更要去。\"李善业态度坚决,\"裴大人身负通商重任,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只带了十名护卫,便踏上了西行之路。出城不久,就在茫茫戈壁中迷失了方向。
\"大人,\"护卫指着天上的太阳,\"我们好像走错方向了。\"
李善业却胸有成竹:\"不,我们走的正是捷径。\"
他取出裴矩所着的《西域图记》,指着其中一页:\"裴大人在书中记载,这里有一条商队秘道,可直通于阗。\"
果然,在翻过一座沙丘后,眼前出现了一条隐约可见的古道。然而,他们也发现了一串新鲜的马蹄印。
\"是西突厥人!\"护卫惊呼。
李善业仔细观察马蹄印的方向,突然脸色一变:\"不好!他们是冲着于阗去的!\"
众人快马加鞭,终于在第三日黄昏抵达于阗。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于阗城门紧闭,城头戒备森严。
\"来者何人?\"城上守军喝问。
李善业高举使节符节:\"大唐使臣李善业,特来探望裴矩大人!\"
城门缓缓开启,于阗王尉迟伏阁信亲自出迎:\"李大人来得正好,裴大人他...\"
话未说完,王宫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几个西突厥装束的人从宫中冲出,直扑李善业!
\"保护大人!\"
混战中,李善业被挟持到一旁。为首的西突厥人低声道:\"李大人,我们是阿史那贺鲁的部下,特来报信:统叶护可汗已经发兵,三日内必至于阗!\"
李善业心中巨震:\"消息可确实?\"
\"千真万确。统叶护可汗亲率十万大军,誓要踏平于阗,生擒大唐使臣!\"
就在这时,裴矩在王子的搀扶下走出寝宫。这位老臣虽然病容憔悴,目光却依然锐利:\"善业,你来得正好。于阗危在旦夕,必须立即向朝廷求援!\"
李善业却道:\"来不及了。从于阗到长安,往返至少一月。等援军到来,于阗早已城破。\"
\"那该如何是好?\"
李善业沉思片刻,突然问尉迟伏阁信:\"大王,于阗城中现有多少兵马?\"
\"不足两万。\"
\"足够了。\"李善业眼中闪过决然之色,\"请大王立即集结全军,我们主动出击!\"
众皆哗然。以两万对十万,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裴矩却领会了李善业的意图:\"善业是要出其不意?\"
\"正是。\"李善业铺开地图,\"统叶护可汗料定我们必会固守待援,我们偏要反其道而行。在其行军途中设伏,攻其不备!\"
当夜,于阗军队悄然出城。李善业亲自领军,在龟兹古道旁的峡谷中设下埋伏。
第三日正午,西突厥大军果然如期而至。统叶护可汗的金狼大纛在风中飘扬,十万铁骑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
\"准备。\"李善业低声下令。
就在西突厥前锋即将通过峡谷时,异变突生。阿史那贺鲁突然率部反戈,直取中军!
\"贺鲁反了!\"
西突厥军阵大乱。李善业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出击。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夕阳西下时,西突厥十万大军已然溃散。统叶护可汗在亲兵护卫下仓皇北逃,阿史那贺鲁则率五万部众正式归顺大唐。
捷报传回长安,举朝震惊。李世民在朝会上慨然道:\"李善业以两万破十万,可谓奇迹!\"
然而,就在满朝欢庆之时,侯君集却上了一份密奏:\"李善业私纳降兵,其心叵测。\"
这一次,连魏征都保持了沉默。毕竟,收纳五万西突厥降兵,确实犯了武将大忌。
李善业很快接到了回京的诏书。临行前,阿史那贺鲁亲自送行:\"李大人,长安若容不下你,随时可来西域。\"
李善业笑道:\"将军放心,陛下圣明,必不会听信谗言。\"
然而当他回到长安时,才发现局势远比他想象的复杂。侯君集联合多位功臣,已经罗织了数条罪状,誓要将他置于死地。
更让李善业心惊的是,在查阅西域军报时,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侯君集竟与逃亡的统叶护可汗仍有联系!
这一次,他面对的不仅是个人安危,更是整个西域的安危。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大唐的朝堂上酝酿。而丝路上的烟云,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喜欢大唐内外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唐内外三百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