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指挥部的气氛,如同云川初夏的天气,热烈而充满活力,却也暗藏着变幻的风云。张宏集团的覆灭如同一场彻底的清淤,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但真正艰巨的任务——为云川注入新“活水”——才刚刚拉开序幕。
林溪回归后的综合协调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小陈、小王、小李亲眼见证了林溪在“根脉印记”风波中的坚韧和在废弃砖窑的惊险(虽然细节被严格保密,但组长住院和随后张宏倒台的消息足以让他们震撼),再面对林溪时,眼神里少了疑虑,多了敬畏和信服。林溪也吸取了教训,更加注重团队沟通和专业知识补强,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并主动向发改、经信、招商等对口部门的老专家请教。
沈砚舟交付的《云川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规划草案(初稿)》成了协调组当前的核心工作。这不是一份束之高阁的文件,而是需要立刻落地生根的蓝图。林溪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细化:规划选址的土地调规与拆迁补偿方案、核心配套(研发中心、标准厂房、物流枢纽)的规划设计招标、目标招商企业的精准画像与对接策略、以及最关键的——启动资金的筹措方案。
“沈书记,”在一次指挥部核心成员的小范围碰头会上,林溪指着投影上清晰的资金拼图,“按照规划,园区一期启动资金需要15亿。目前能确定的资金来源有三块:市里承诺的转型引导基金5亿,区财政挤出的配套资金3亿,还有省里那个创投基金,上次对接时表达了初步意向,大概能撬动3-5亿的社会资本。这样算下来,还有至少2-4亿的缺口。”
会议室里坐着沈砚舟、钱卫东(作为副总指挥分管部分工作)、以及财政、发改、招商的一把手。钱卫东立刻接话:“缺口不小啊。现在区里财政压力很大,‘根脉印记’后续还要投入,张宏留下的烂摊子也要花钱填窟窿……这2-4亿,从哪挤?”
招商局长也面露难色:“目标企业我们梳理了,几家国内龙头和几家有潜力的德企、日企都很有兴趣,但都处于观望阶段。他们最关心的,除了政策,就是园区的硬实力和配套是否完善。启动资金不到位,基建拖沓,很难打动他们真金白银地投进来。”
气氛有些凝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蓝图,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沈砚舟沉默着,修长的手指在规划图上“核心研发中心”的位置轻轻点了点。这是他最看重的部分,是吸引高端人才和技术落地的关键。“省创投基金那3-5亿,确定性有多大?”他问林溪。
“上次对接,省创投的张总表态很积极,对园区的定位和云川的转型决心很认可,承诺回去后尽快上会。”林溪回答,“但最终批复和资金落地,还需要时间,而且额度也可能有浮动。”
“不能把希望完全押在省里。”沈砚舟果断地说,目光扫过财政局长,“老赵,区财政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其他非刚性支出里再挤一点,哪怕五千万也好。另外,”他看向林溪,“你和协调组,重点盯省创投基金。下周他们有个项目评审会,你亲自带队去省城,做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汇报。务必拿下!这是目前最有希望、也相对最快能到位的活水。”
“是,沈书记!”林溪感受到压力,但更多的是被赋予重任的斗志。这是她作为协调组长,第一次独立带队承担如此重要的对外融资谈判。
“另外,”沈砚舟补充道,目光落在林溪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光靠政策吸引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样板’,一个能让投资方和潜在入驻企业立刻看到信心和前景的‘样板’。” 他手指再次点向研发中心的位置,“这个核心研发中心,不能等。一期工程,必须立刻启动!哪怕先建个壳子,也要把声势造起来,把地基打下去!钱主任,这块由你牵头,协调城建、规划,以最快速度完成设计招标,同步启动土地平整!资金……先用区里挤出来的那3亿垫上!”
“垫上?”钱卫东和财政局长同时惊呼。3亿是区财政配套的全部家当,原本计划用在更稳妥的基础设施上的。
“对,垫上!”沈砚舟斩钉截铁,“这是撬动更大投资的杠杆!是给省创投、给所有观望者的定心丸!林溪拿下省创投,后续资金就能接上。如果拿不下……”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眼神里的决绝让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林溪的能力,也是他沈砚舟的魄力和眼光!
林溪的心猛地一紧。她明白沈砚舟的用意,用有限的资金先砸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工程”,给后续融资注入强心剂。但这无疑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她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这3亿的安危和整个园区的开局!
“沈书记,我一定全力以赴!”林溪挺直脊背,迎上沈砚舟深沉而充满信任的目光。那目光里,有压力,更有一种并肩作战、荣辱与共的厚重感。
散会后,林溪立刻投入紧张的省城之行筹备。她带着小陈和小王,反复打磨汇报材料,模拟答辩问题,甚至研究了省创投张总的个人风格和关注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出发前夜,林溪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准备关电脑离开。刚起身,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沈砚舟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桶。
“还没走?”他走进来,将保温桶放在她桌上,“食堂的宵夜,顺便给你带一份。”
“谢谢沈书记。”林溪有些意外,心头微暖。
沈砚舟没有立刻离开,目光落在她电脑屏幕上还亮着的汇报ppt上。“准备得怎么样?”
“差不多了,该想到的都想到了。”林溪回答,语气带着自信,但眼底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沈砚舟看着她,沉默了几秒。昏黄的台灯光线下,她眼下的淡青色显得更明显了。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了许多,带着一种不同于工作指令的、近乎私人的关切:“林溪,省城那边,压力不用一个人扛。张总那边……如果遇到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
林溪微微一怔。这是他第一次在工作场合,用如此接近私人的口吻对她说话。那语气里的关切和“随时给我打电话”的承诺,让她心头泛起涟漪。她抬头看向他,沈砚舟的目光深邃,在灯光的阴影里,那份刻意维持的书记威严似乎淡去了些,流露出一个男人对并肩伙伴的担忧和支持。
“嗯,我知道。”林溪点点头,声音不自觉地轻柔下来,“您放心。”
“嗯。”沈砚舟应了一声,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道,“早点回去休息,养足精神。明天……一路顺风。”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办公室,留下淡淡的清冽气息和桌上那个温热的保温桶。
林溪站在原地,看着关上的门,又看了看桌上的保温桶,心底那根因巨大压力而绷紧的弦,仿佛被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抚过,松弛下来,却又涌起一股更复杂难言的情绪。这份超越工作关系的关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圈圈涟漪。她明白,他们之间那层薄纱,在经历了生死与共、并肩作战后,正在无声地变得更加透明。
她打开保温桶,里面是温热的红枣小米粥,散发着清甜的香气。她舀起一勺,暖意从舌尖蔓延到四肢百骸。窗外的灯火映在她眼中,明亮而坚定。为了云川的未来,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也为了……他眼中那份不容错辩的关切,明天的战役,她必须赢!
然而,林溪不知道的是,在她为省城之行做最后冲刺时,云川产业园区的“样板”工程,已经悄然埋下了第一块基石,也埋下了第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痕。钱卫东为了落实沈砚舟“最快速度”的要求,在核心研发中心的设计招标上,选择了一家报价最低、承诺工期最短的本土设计院“宏图设计”。这家设计院,与之前被查处的“宏达建材”,有着千丝万缕、尚未被完全理清的关联……而这份关联,如同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正等待着在某个关键节点被引爆。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他的指尖江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