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博物馆的参观,像在沈玥的创作视野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她开始更系统地梳理“守护者”系列的构思,那些冰冷的城墙、无声的界碑、坚韧的根系,在她笔下逐渐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情感温度。她尝试着将历史沉淀的厚重与个体坚守的微光结合在一起。
她没有立刻去打扰陆远航,尽管他给予了“可以询问”的许可。她先靠自己查阅资料,消化吸收,将初步的灵感和构图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她希望当他再次看到她的画作时,能感受到她认真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依赖他的解答。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沈玥正在画室对着几张边防哨所的资料照片研究光影结构,手机响了,是陆远航的语音通话邀请。这有些意外,他极少主动发起语音通话。
她接通,将手机夹在肩颈间,手里还拿着炭笔。
“喂?”
“在忙?”他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带着一丝夜晚特有的宁静。
“在画草图,不打扰。有事吗?”
“嗯。”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关于你上次看到的那个高地哨所,它的建筑结构有些特殊,资料上可能不会提。”
沈玥立刻放下了炭笔,拿起手机,专注起来:“你说。”
“它主体嵌在岩体里,并非完全独立建造。所以东南面的阴影面积,在夏季午后会比计算值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他用冷静、客观的语气描述着,像是在进行战场环境分析,“如果涉及到光影表现,这一点可能需要考虑。”
沈玥愣住了,下意识地看向自己刚刚勾勒的草图,上面东南面的阴影她确实是按常规建筑投影估算的。他这个提醒,精准而专业,直接触及了她正在思考的技术细节。
“原来是这样……”她喃喃道,脑海里迅速重新调整着光影布局,“谢谢你,这个细节很重要,不然就失实了。”
“只是客观情况。”他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
但沈玥知道,这绝非“只是”。他一定是看到了类似的场景,或者研究过相关的地形资料,才会如此清晰地记得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并且在她可能需要的时刻,主动提了出来。
“你……怎么想到跟我说这个?”她忍不住问,心底泛起微澜。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才传来他低沉的声音:“看你上次对那幅巡逻的画很专注。猜想你可能会画到类似题材。”
是因为她的“专注”,他记住了,并且预判了她的需求。
这种无声的、建立在细致观察之上的体贴,让沈玥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觉得心口被一种温暖而坚实的东西填满了。
“嗯,是在准备相关的草图。”她老实承认,“除了光影,我对一些装备的细节也不太确定,比如冬季巡逻的负重和装备组合……”
“你说。”他言简意赅。
接下来的时间,变成了一场小型的技术咨询会。沈玥将她遇到的具体问题一一提出,陆远航则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给予解答,没有多余描述,却直指核心。他解释装备的功能性为何决定了其佩戴方式,极端环境下服装材质与颜色的选择依据,甚至分析了不同地形对巡逻队形产生的细微影响。
这些对沈玥而言,是极其宝贵的、来自第一视角的“素材”。她飞快地在速写本上记录着关键词,偶尔提出自己的理解与他确认。
通话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大部分时间是他冷静的叙述和她专注的倾听。没有闲聊,没有玩笑,气氛却异常融洽,仿佛两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共同攻克一个技术课题。
问题问得差不多了,沈玥看着写得密密麻麻的速写本,真心实意地说:“太感谢了,帮我解决了很多疑惑。”
“能帮上就好。”他顿了顿,声音似乎放缓了些许,“不打扰你画草图了。”
“好,你也早点休息。”
通话结束。画室里重新恢复安静,只有炭笔摩擦纸面的沙沙声。沈玥却感觉内心无比充盈。这次通话,没有涉及任何私人情感,内容纯粹得近乎“学术”,但她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靠近。
他并非用言语表达关心,而是用他独有的方式——分享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帮助她更好地完成她的创作。这像是在两人之间,构建起一种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共同语言。
沈玥重新拿起炭笔,看着纸上根据他描述修改后的草图,光影关系果然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她不仅是在描绘一个场景,更是在理解场景背后严谨的逻辑与真实的艰辛。
这种经由他引导的、更深层次的“懂得”,让她笔下的线条变得更加坚定有力。她不再只是隔岸观火地欣赏那份坚毅,而是尝试着去触摸、去理解那份坚毅之下的肌理与骨骼。
共同的语言,在无声的交流中悄然建立。情感的纽带,也在这一次次务实的“帮助”中,缠绕得更加紧密而结实。温水依旧保持着宜人的温度,却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日益深厚的理解与共鸣。
喜欢他的指尖江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他的指尖江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