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影业那间拥挤的办公室墙上,如今贴满了《流浪地球》的视觉概念图和三厚册分镜头脚本。
在导演团队的饱和式工作下,短短两个月,剧本和分镜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得以完成。
果然还是人多好办事啊。
李扬抚摸着那8000多张分镜手稿,厚度应该有数公分的剧本。
但他也知道,事情依然不会那么简单。
中影集团。
李扬再次找到了韩三坪。
在韩三坪面前,他将《流浪地球》的宏大蓝图铺陈开来。
从“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东方浪漫内核开始。
再讲计划搭建的10万平米实景,以营造沉浸感。
然后是3000张概念设计图构建的视觉体系。
最后是到对本土科幻电影工业化的野望。
韩三坪仔细地听着,不时拿起分镜稿细细端详,眼中流露出赞赏。
但最终,依旧是深深的遗憾。
“李扬,你的才华和魄力,我毫不怀疑。\"
\"《南京照相馆》的六亿票房就是明证。\"
“但正因如此,我才更要劝你慎重。”
韩三坪的身体往李扬的方向靠了靠,语气诚恳。
“国内的科幻片,尝试者不少,但无一不是折戟沉沙。”
“市场没有这个基因,观众没有这个习惯。”
“它像个无底洞,吞噬资金,却不见回报。”
“中影可以跟投一部分,一千万,这是我能争取到的最大额度。”
“发行和院线排片,你放心,我会全力支持。但更多的……我也有我的难处。”
这个结果,在李扬的预料之中。
思想的钢印,不是一次成功所能轻易融化。
他们会认为,这是偶然,运气成分占更大比重。
在香港映艺娱乐的会议室里,余伟国仔细翻阅着《流浪地球》的分镜图册,眉头越皱越紧。
当他抬头时,脸上写满了业内人士特有的忧虑。
“李扬,我佩服你的野心。”
“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香港电影人这二十年来宁可在警匪片、武侠片里打转,也鲜少触碰科幻题材?”
他站起身从书柜里取出一本香港电影年鉴,翻到1993年那页。
“你看,《侏罗纪公园》当年在香港狂收6190万票房,比港产片冠军《唐伯虎点秋香》高出整整2000万。”
\"从那天起,好莱坞用特效技术给我们上了一课,科幻片是他们的堡垒,我们攻不破。”
他的手指滑过一系列数据。
“这些年不是没有人尝试。”
“杜琪峰拍《东方三侠》,投资3000万,票房只有190万。”
“刘总主演的《卫斯理之蓝血人》,集合了香港最好的制作团队,最终票房也不过900万。”
“这些教训太深刻了。”
余伟国走到窗前,望着维港夜景叹了口气。
“你知道为什么后来大家都专心做合拍片了吗?”
“《英雄》《无间道》这些电影为什么成功?”
“因为它们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但科幻……”
他摇摇头,“这是要用真金白银去填的技术鸿沟啊。”
他生怕李扬误会什么,又特别提到2000年初的几个案例。
“当年徐克拍《蜀山传》,想用武侠嫁接科幻,投资8000万港币,启用好莱坞特效团队,结果呢?”
“内地票房只有2000万。”
“还有《百年好合》《恋上你的床》这些成功案例的导演,一碰《蓝血人》就摔得头破血流。”
“这不是导演能力问题,是整个工业体系跟不上。”
余伟国给李扬倒了杯茶,语气缓和了些。
“我不是不相信你的能力。《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你对现实题材的把握。”
“但科幻片……它需要的不只是导演的才华,更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
“我们现在连个像样的物理特效团队都难找,更别说构建那种未来世界的视觉奇观了。”
他最后拍了拍《流浪地球》的概念图。
“这样吧,映艺可以象征性跟投500万,算是表达我们对你的支持。”
“但大规模投资……抱歉,我不能让公司冒这个险。”
“香港电影有过太惨痛的教训,我不能看着你重蹈覆辙。”
望着余伟国眼中混合着欣赏与担忧的复杂神情,李扬知道,这已是在当前环境下能争取到的最大支持。
香港电影人对科幻的恐惧,是二十年来一次次失败刻下的思想钢印,不是靠一个成功案例就能轻易消除的。
两次会面,让李扬清晰地看到了边界。
信任与赏识,在固有的行业认知和巨大的风险面前,有其明确的限度。
有些话,他没当面和余伟国提。
电影工业化如果没有真实项目培养,会凭空长起来吗?
李扬盘算着自己的家底.
《南京照相馆》票房大爆,扣除各项成本及再投入青锋影业的运营资金后,他个人能动用的资金约在八千万左右。
然而,根据整个团队极其精细的预算,《流浪地球》要达到基本的工业化质感与视觉奇观,总投资额至少需要两个亿。
这笔钱在2008年的中国影市,堪称天文数字。
巨大的资金缺口横亘在眼前。
连中影、映艺这样合作愉快且实力雄厚的伙伴都望而却步,还能从哪里找来投资?
压力之下,确实要换个思路了。
既然无法一蹴而就,那就迂回前进。
之前想拍战狼,原因只是想给《流浪地球》先打造个战狼主角。
现在,看来有更多必要先把战狼推上前台了。
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一个“以战养战”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再造爆款、积累资本、绑定利益。
你们不相信我能连续打造爆款?
那我就再做一部!
用一部成本可控、类型明确、回报周期短的商业片,再次证明自己的市场洞察力。
新片一旦成功,自己手头的资金将更加充裕,届时应对《流浪地球》的投资也将更加从容。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新项目,将更多合作伙伴的利益与自己深度捆绑。
打造一个“一荣俱荣”的生态圈。
独自航行固然有诸多好处,但组建舰队才能穿越更大的风浪。
《战狼》,在很多外人看来。
这将是一部能将《南京照相馆》已验证成功的主旋律商业片模式,与动作类型元素完美结合的作品,能够延续之前的优势。
李扬再次坐在了韩三坪面前。
这次,甚至剧本的粗搞都没有。
他带来的只是一个关于“战狼”的片名,还有一句话的核心概念:
一部展现当代中国军人血性与担当的现代军事动作片。
不出所料,韩三坪几乎没有犹豫,当场拍板:“这个项目,中影投了!”
他的逻辑非常简单。
“《战狼》和《南京照相馆》,骨子里是相通的。”
“都是把主旋律拍得好看,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的商业大片。”
“这条路子你走通了,我信你。”
“你这个项目,我在公司内部说服其他决策者会容易很多。”
消息不胫而走。
当李扬即将启动新作《战狼》的消息在圈内传开时,可谓应者云集。
此前《南京照相馆》的巨大成功,让李扬成了资本眼中点石成金的保证。
许多公司甚至只是听闻风声,便主动找来,希望能参与投资,分一杯羹。
面对纷至沓来的橄榄枝,李扬有着清晰的规划。
他深知,要想行稳致远,必须构建自己的“资本朋友圈”。
他并没有选择吃独食,而是有意地筛选了一批有实力、有资源且理念相近的公司。
比如吕建民的春秋时代,以及具备强大发行能力的北京文化等,向他们分配了有限的投资份额。
最终,《战狼》的投资架构迅速确立。
李扬的青锋的公司作为主控方和最大投资方,中影集团紧随其后,春秋时代、北京文化等数家机构则分享了剩余份额。
这种架构既保证了李扬对项目的绝对主导权,又将诸多实力伙伴拉上了同一艘战船,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
站在青锋影业的办公室窗前,李扬望着楼下熙攘的车流。
墙的一边,是代表着未来与梦想的《流浪地球》;
另一边,是肩负着现实责任与资本期望的《战狼》。
他用《战狼》的“现实”为《流浪地球》的“梦想”护航,用一次确定的成功,去赌一个更伟大的可能。
“那就先让‘狼’来吧。”李扬轻声自语。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