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江城女子中学。
校广播站播放着顾晚澜三年前的一段演讲录音,那是她在国际女性论坛上的发言:“请你记得,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主角,但你一定可以成为光。”
很多学生停下脚步,静静地听完那句落尾。
高二(5)班的乔雨晨坐在靠窗的位置,眼神坚定。
她曾是校园内默默无闻的学生,因成绩波动几度怀疑人生。
但某天深夜在平台上刷到顾晚澜演讲节选后,她开始记录每日计划,主动申请班级组织事务,参与志愿活动,并立下目标:“考入星澜基金实习。”
“我要成为,能影响别人的人。”她说。
……
与此同时,遥远的西部小镇上,村广播也播出关于顾晚澜登上《时代风向》四连封的消息。
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看着黑板旁贴着的剪报。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基金、时代精神。
但他们知道,那个“顾姐姐”曾来过,送书、讲故事、陪他们玩“点灯游戏”。
一个孩子拉着另一个说:“她回来看我们,说过她小时候也没书读。”
另一个孩子点点头:“她说,我们也可以去很远的地方。”
……
澜影集团公益中心,新一期“点灯计划”志愿者集训现场。
数百名青年男女正统一着装,安静听一位导师讲述:“我们不要求你们改变谁的人生,我们只希望你们愿意蹲下来,听听他们的梦。”
讲台后的大屏幕,播放着顾晚澜曾在边陲落雪村采访女孩的画面。
“她们说,我的梦只有我一个人信。”
顾晚澜那时说:“那我也信。”
这一句“我也信”,改变了那个女孩的人生。
那女孩如今是某大学心理系硕士,也站在这个讲台上。
“我曾以为,黑夜就是命运。”
“直到她拉了我一把。”
“所以我也要学会,把光传下去。”
……
城市的另一端,某家普通早餐店。
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墙上贴着一张剪下的报纸,是顾晚澜在旧城区义诊日留下的合照。
“她来过我们这,没吃饭就帮着志愿站贴了满街通知。”
“那年,我们还借了她一把雨伞。”
“我们那伞,现在还收着。”
……
那光,不是神圣的天火。
它是落进日常的余晖,是城市巷口的那一点亮。
是教科书一页,是夜读者的一行,是小女孩说:“我要像她那样勇敢。”
是小男孩说:“她说我能读书,那我就试试。”
是有人说:“她走过来的方向,我也想走。”
……
有一次,顾晚澜在接受大学生提问时,有个男生举手:
“顾总,您觉得‘传承’是什么?”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我小时候,最爱听一位老奶奶讲‘燃灯人’的故事。”
“她说,每一位行路人,都要在寒夜中等一个燃灯人,那个灯不一定亮,但你知道,它在前方。”
“我小时候找了很久那个灯,后来我明白,有时你就是那个灯。”
台下安静极了。
“所以我希望,当你在深夜里,想找一个光时,不一定非要等。”
“你可以自己点。”
……
她走过的地方,花会开。
她点燃的火,已被无数后来人接住。
不是因为她多完美,而是她够真实。
够用力,够坦诚,够持续地为这个世界,做了选择。
第三十三章完。
喜欢你错过了整个世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你错过了整个世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