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机场候机厅,广播声一遍遍重复,灯光微亮,熙熙攘攘的人群安静地等待着登机。
一个背着画板的女孩蹲在角落,一遍遍看着手机里的一段演讲回放。
视频画面里,顾晚澜站在台上,那是她最后一次公开发言。
“我们终会老去,但我们播下的光,会有人继续点燃。”
女孩红了眼眶,把那句话写进了她的速写本,边上画着一个高举火把的人影,身后是无数星点。
她叫方夏,是澜影美院新一届特奖得主。自幼在顾晚澜资助的乡村图书馆长大,她说她的梦,是用画把“她的光”留给世界。
这一次,她准备出国交流。
候机前,她悄悄对着窗外说了句:“我一定会让您看到我的光。”
……
同时,在南方的一所山区小学内,一场“未来小灯塔”写作竞赛颁奖仪式正在进行。
最小的获奖者是一个叫李星朵的女孩。
她的作文题目是《顾晚澜奶奶在我梦里》。
评委读着她的作文时哽咽:“她梦见顾奶奶蹲下身,告诉她:‘如果害怕黑,就去变成灯。’”
这篇作文被选入《儿童文摘·特别刊》,网友们纷纷评论:
“她在另一个时代,仍然是孩子们心里的光。”
……
江城大学传媒学院,一场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记忆与女性叙事”的学术研讨会正在举行。
有教授提出:“顾晚澜现象,其实是新时代‘情感领袖’的具象化。她的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资本或公益,而是跨越了文化心理层面的结构性建构。”
与会者讨论热烈,而全场最后的一句话却来自一名大一新生。
她说:“我只是记得小时候,村广播里每天播她的语音寄语,她总说‘你要努力,你值得被爱。’我一直记得。”
……
星澜基金总部图书馆新增了一面“晚澜留言墙”。
每月都有几千封信,来自世界各地。
有的来自失业后重启人生的母亲,有的来自刚考上大学的寒门少年,还有来自监狱服刑结束后重建生活的中年人。
他们说:
“我之所以还相信光,是因为她曾为我点过一盏。”
……
而在江城老城区的一家面包店,有一款叫“晚澜之心”的新品刚上线。
是那位曾被顾晚澜匿名资助完成烘焙梦的女孩开的。
她说:“她什么都没留下,却又把什么都留下了。”
……
每一个她曾走过的角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那段时代印记。
不是纪念,而是延续。
不是塑像,而是成长。
不是神化,而是信念。
……
某档高评分纪录片《她们的名字》拍摄尾声,导演站在高楼天台上,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城市。
他低声说:“你知道吗?我们每采访一个普通人,最后问到榜样是谁,十个里有七个都会提到她。”
“但更奇妙的是,每个人记住她的方式都不一样。”
“她活在每个人自己的光里。”
……
深夜,海边小镇,风很轻。
顾晚澜坐在篱笆外的长椅上,看着星空和远处微亮的灯塔。
她打开手机,收到一封邮件,是一个被资助的女孩发来的第一篇刊登在杂志上的小说。
那女孩写道:
“我把小说里的主角,写成了一个像您的女人,她有光、有伤、有爱、有过去,但她始终没忘记走下去。”
顾晚澜嘴角轻扬,回复了一句:
【很好,写下去。写你自己的光。】
……
她的名字,没有被高声喊出。
她的雕像,也许永远不会立起。
但她在千万人心中留下一盏光。
当这些光在无声中连结起来。
她的名字,便在无声处,回响。
第四十三章完。
喜欢你错过了整个世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你错过了整个世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