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喜站在那扇油漆斑驳的木门前,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门牌号是对的——梧桐巷17号。门缝里透出缝纫机“哒哒哒”规律的轻响,像是岁月平稳的心跳。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下因奔跑而急促的呼吸,也压下心头那份因即将揭开尘封往事而产生的紧张。他抬手,轻轻叩响了门扉。
“谁呀?”一个温和而略显苍老的声音从门内传来,伴随着缝纫机声的停止。
“您好,请问是王秀芬奶奶家吗?”福喜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清晰而礼貌。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一张布满皱纹却收拾得干净利落的脸。老人戴着老花镜,眼神透过镜片带着一丝疑惑和审视,打量着门外陌生的年轻人。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旧式的发髻,身上穿着洗得发白但熨烫平整的深蓝色布褂子。
“我就是王秀芬。小伙子,你找我有事?”她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平静。
“王奶奶您好,”福喜微微躬身,脸上露出诚恳的笑容,“我叫董福喜。是这样,我是受一位…一位故人的委托,来找您的。这位故人,姓张,以前在城东纺织厂工作,她让我叫您‘秀芬妹子’。”
“秀芬妹子”四个字像一把尘封的钥匙,瞬间捅开了王秀芬记忆深处锈蚀的门锁。她脸上的平静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猝不及防的惊愕,浑浊的眼眸猛地睁大,握着门框的手也不自觉地收紧,指节泛白。
“张…张大姐?”
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难以置信地喃喃道,“你…你说张大姐?城东纺织厂的张爱珍大姐?她…她让你来的?她…她现在在哪儿?” 一连串的问题急切地抛出来,带着一种压抑了太久、骤然被唤醒的期盼和惶恐。
福喜的心沉了一下。看来王奶奶并不知道张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
他斟酌着措辞,语气更加温和:“王奶奶,张奶奶她…前些日子,已经安详地走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个无声的惊雷。王秀芬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下去,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力气,踉跄了一下,扶着门框才站稳。
她低下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肩膀微微耸动。再抬起头时,眼眶已经红了,泪水无声地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
“走…走了啊…”她喃喃着,声音哽咽,“我就说…这么多年没个信儿…是…是该走了…我们…都老得不成样子了…”
她抹了把眼泪,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涌的情绪,“孩子,进…进来坐吧。外面冷。” 她侧身让开了门。
小屋不大,陈设简单却异常整洁。一张老旧的木床,一张吃饭的小方桌,两把椅子,最显眼的就是窗边那台老式的“蝴蝶牌”缝纫机,上面还放着一件缝了一半的蓝色工装。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樟脑味和棉线的气息。
王秀芬给福喜倒了杯热水,手还有些抖。她坐到福喜对面,摘下老花镜,用手帕仔细擦着镜片,也擦去眼角的泪痕。“孩子,你说…是张大姐让你来的?她…她走之前,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婆子?”
“是的,王奶奶。”
福喜郑重地点点头,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个用旧手帕层层包裹的布包。
“张奶奶生前一直有个心结,是关于您的。她说…年轻时对不起您,欠了您一个交代。她临走前,特意嘱咐我,一定要找到您,把这个交给您。” 他将布包轻轻推到王秀芬面前。
王秀芬的手颤抖得更加厉害。她迟疑着,目光紧紧盯着那个小小的布包,仿佛那里面装着半个世纪的风霜。她伸出枯瘦的手指,一层一层,极其缓慢地解开了手帕的结。
当那对小巧的、带着古朴花纹的银镯子静静躺在褪色的红绒布上,暴露在昏黄的灯光下时,王秀芬的动作彻底僵住了。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她死死地盯着那对镯子,嘴唇剧烈地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大颗大颗地滚落,砸在桌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伸出手,指尖颤抖着,极其轻、极其小心地触碰了一下冰凉的银镯,又像被烫到似的猛地缩回。
“是…是它…真的是它…”她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哭腔和难以置信的激动,“‘同心如意’…大姐…大姐她…还留着…”
福喜安静地坐在一旁,没有打扰。他能感受到老人内心掀起的惊涛骇浪,那份跨越了漫长岁月、掺杂着委屈、遗憾、思念和最终释然的复杂情感,几乎要冲破这小小的屋子。
王秀芬捧起那对银镯,紧紧贴在胸口,仿佛抱着失散多年的孩子。她哭得像个孩子,肩膀剧烈地耸动,压抑了数十年的委屈和心酸在这一刻决堤而出。
“大姐啊…我的好大姐…”她泣不成声地念叨着,“你怎么这么傻…这么傻啊…”
哭了许久,王秀芬的情绪才稍稍平复。她紧紧攥着那对银镯,仿佛那是她此刻唯一的支撑。她抬起泪眼朦胧的脸,看向福喜,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倾诉的渴望。
“孩子,谢谢你…谢谢你把它带来…让我…让我在闭眼前,还能知道大姐的心意…”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王奶奶起身到在床底拿出一个从床底拖出一只枣红色木箱,箱盖裂了缝,用旧布条捆着。她解开布条,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年前的物件:一方绣着鸳鸯的枕巾、一本卷边的《大众电影》、一只掉了漆的搪瓷缸,缸底还贴着“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最上头,是张泛黄的照片:两个姑娘并肩站在纺织机前,一个梳大辫,一个剪齐耳短发,笑得牙豁子都露出来。
“左边是我,右边是大姐。”王秀芬用指尖摩挲照片,像在摸两个人的脸,“那年我十七,她二十。她说照相馆贵,俩人凑钱照一张,将来嫁了人也别忘了彼此。”
福喜凑近看,照片上的张爱珍浓眉大眼,嘴角翘得老高,一只手搭在王秀芬肩上,是护崽子的姿势。王秀芬那时瘦小,眼睛却亮,像刚擦过的黑玻璃珠。
“五十多年前,我和张大姐一起进的城东纺织厂。那时候,我们都是乡下丫头,啥也不懂,在城里举目无亲。大姐比我大两岁,性子爽利,处处护着我。我们住一个工棚,吃一个饭盒,好得真跟亲姐妹一样…不,比亲姐妹还亲!”
老人的目光陷入遥远的回忆,脸上浮现出温暖的光彩。
“这对‘同心如意’镯子,是我们进厂第二年,省吃俭用了大半年,凑钱一起在厂门口的老银匠铺打的。一人一只,说好了,以后不管谁先嫁人,另一只就送给对方当添妆,寓意姐妹同心,一生如意平安…这是我们最宝贝的东西,是我们那段苦日子里,唯一的念想和甜头…”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深深的痛楚和遗憾。
“后来…”
喜欢守村人地府转正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守村人地府转正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