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子还特意用扳手敲了敲发动机外壳,听着声音确认没有异常后才放心:“凡哥,爸,设备都检查好了,油也加满了,放心开!”
一切准备就绪后,六叔握住方向盘,缓缓转动,船只慢慢调转航向,朝着宁海港的方向驶去。
航行速度被刻意放慢,仪表盘上的航速表指针始终稳定在每小时十二海里左右,比平时正常航行速度慢了近一半。
每当遇到海面上颠簸稍大的区域,六叔都会轻踩油门。
再把速度降下来,嘴里还念叨着:“慢点开,慢点开,稳当最重要,别让里面的娃们再遭罪。”
张凡也没闲着,每隔半小时就会去船舱查看一次三人的情况。
小六子更是细心,在狭小的厨房煮了温热的小米粥,还蒸了几个松软的馒头,切了点咸菜,用小碗盛好后,小心翼翼地端到船舱里,一勺一勺喂给三人吃。
刘伟不好意思地说:“六子哥,我自己来吧,总让你喂怪不好意思的。”
小六子笑着摆手:“没事,你身子虚,我喂你方便,快张嘴。”
途中,张凡特意召集船上的人叮嘱道:“咱们这次航行不赶时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以平安为主。哪怕多走两个小时,只要能把人安全送到宁海港,慢一点没关系,大家都把弦绷着点,注意观察海面情况。”
张毅、石头和小六子都纷纷点头表示明白,石头还拍着胸脯保证:“凡哥放心,我肯定盯着海面,有一点不对劲马上说!”
司徒明则重新架起摄像机,镜头对着窗外缓缓移动的海面,记录下这趟充满温情的返程之旅。
海面上偶尔有几只灰色的海鸟掠过,翅膀沾着雨水却依旧振翅高飞,留下几道淡淡的痕迹,给这沉闷的航行增添了一丝生机。
船舱里,王刚三人靠在铺位上,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但眼神里充满了对回家的期待,偶尔会低声交谈几句。
王刚说:“等回去了,我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我媳妇孩子哭一场,让他们别担心。”
张权也跟着说:“我得先去东家和船长家,跟他们家人说清楚情况,虽然难开口,但总得有人说。”
张凡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泛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场艰难的救援和返程,不仅是在拯救生命,更是在传递着出海人之间那份互帮互助、淳朴真挚的情谊,这份情谊,就像海上的灯塔,在黑暗和风浪中指引着方向。
经过一天一夜的缓慢航行,船窗外的天色逐渐从深沉的墨黑过渡到鱼肚白,又慢慢染上灰蒙蒙的色调,终于在第二天下午三点多,远远地看到了宁海港的轮廓。
那熟悉的码头灯塔、一排排停靠的渔船,还有岸边隐约可见的房屋,像一幅逐渐清晰的水墨画在视野中展开。
天空依旧是阴沉沉的,厚厚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空气中还弥漫着雨后的潮湿气息。
但好在雨已经停了,风也彻底平息,海面恢复了难得的平静。
只有轻微的波浪在缓慢起伏,像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绸缎在轻轻晃动。
当那片承载着思念与希望的陆地出现在视野中的那一刻,船舱里的王刚三人瞬间激动得从铺位上坐了起来,不顾身体的虚弱,挣扎着趴在船舱窗户上,使劲往外看,眼眶里瞬间蓄满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是宁海港!真的是宁海港!我们到家了!”
刘伟声音颤抖得厉害,双手紧紧抓着窗框,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脸上满是劫后余生的狂喜与激动。
王刚和张权也红了眼眶,嘴唇哆嗦着,嘴里不停念叨着:“活着真好……能活着回家真好……”
经历过这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死劫难,他们对“活着”和“回家”这两个字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的体会。
张凡站在驾驶室门口,看着三人激动的模样,心里也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意,转头对正在操控船只的六叔说:“六叔,减速慢慢靠岸,别着急,让他们好好看看家的方向。”
六叔点点头,缓缓转动方向盘,又轻轻松开一点油门,船只像一条温顺的大鱼,拖着长长的水痕,朝着宁海港的码头缓缓驶去。
大哥张平的船则提前停在港口外的指定锚地区域,船身随着波浪轻轻晃动,等着张凡等人处理完事情后一起返航回家。
刚靠近港口码头,就看到码头上站着不少人,人群中还有不少穿着深蓝色海事局制服的身影,他们胸前别着工作牌,手里拿着文件夹和相机,时不时朝着海面眺望。
张凡和六叔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里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这些人应该是来感谢他们参与这次海上救援的。
船只稳稳停靠在码头边的指定泊位,六叔熟练地抛下船锚,锚链“哗啦啦”地沉入海中,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张毅和小六子立刻上前,抬着沉重的木质跳板搭在船舷和码头之间,又用粗壮的缆绳将船牢牢固定在码头的铁桩子上,反复拉扯确认牢固后才松了手。
刚站稳跳板,几名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就快步走了过来,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他穿着笔挺的制服,胸前挂着“李建国 海事科科长”的工作牌,脸上带着温和而激动的笑容。
他一上船就快步走到张凡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过来。
语气激动地说:“你就是张凡同志吧?可把你们盼来了!太感谢你们了!”
“这次宁渔船的海上救援,多亏了你们不顾自身危险,第一时间赶到事发海域,才成功救回了三名船员的生命!你们真是立了大功啊!”
张凡连忙摆手,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语气诚恳地说:“李科长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都是出海人,谁还没遇到过点危险,见死不救心里过意不去,换做其他渔民,也会这么做的。”
李科长又转向旁边的六叔,同样热情地伸出手:“这位是张平顺师傅吧?早就听说您是有名的老渔民了,航海经验丰富,这次救援您在前方指挥船只,也功不可没!”
六叔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手上的老茧蹭过李科长的手掌:“都是应该的,换做谁都会这么做,没啥大不了的。”
喜欢辞职回家上山下海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辞职回家上山下海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