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辞别岐伯,赠医典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麻布,缓缓覆盖住终南山的峰峦。药庐里的油灯跳动着,将岐伯与轩辕的影子投在土墙之上,忽长忽短,如同此刻两人心中翻涌的情绪。
轩辕望着案上那卷沉甸甸的竹简,指腹轻轻摩挲着粗糙的竹面,上面还残留着岐伯指尖的温度。他喉头动了动,几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从踏入这片山林起,近三年的时光如溪水流淌,那些跟着岐伯辨识草药的清晨、在药圃里挥汗除草的午后、围坐在火堆旁探讨病理的夜晚,此刻都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轮转。
“师父,”轩辕终于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明日天一亮,我便动身。”
岐伯正用石杵研磨着草药,闻言动作顿了顿,抬起头来。他的目光落在轩辕脸上,那双看透了岁月风霜的眼睛里,没有不舍,反倒带着几分欣慰。“想好了?”
“嗯。”轩辕重重点头,“离家已近三年,不知爹娘是否安好,部落里又是否太平。那日听逃难的人说北方不宁,我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他说着,想起临行前母亲附宝为他缝补行囊时红着的眼眶,想起父亲少典拍着他肩膀说“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时的郑重,心口便像被什么东西揪紧了。
岐伯放下石杵,走到案边,将那卷竹简推到轩辕面前。竹简用细麻绳捆着,上面刻着三个字——《黄帝内经》。这名字是岐伯昨日傍晚定下的,当时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对轩辕说:“医道如黄帝驭世,需知阴阳调和、万物相生,便叫这个名字吧。”
“这是我毕生所学,”岐伯的声音平缓却带着千钧之力,“从草木性味到经络走向,从诊脉之法到针灸要义,还有这些年对天地人三者关联的琢磨,都在里面了。”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你要记住,这只是‘初稿’。”
轩辕愣住了:“初稿?”
“对,初稿。”岐伯拿起一根竹简,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刻字,“医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理。我年轻时以为掌握了百草特性便能治百病,后来才发现,人有老少强弱,病有表里虚实,就连同一种草药,长在山南与山北,药性都有细微差别。”他看向轩辕,眼神锐利如鹰,“你走的路还长,将来定会遇到我没见过的病症,发现我没试过的疗法,到那时,便把你的心得补进去。”
轩辕捧着竹简,只觉得它重逾千斤。这哪里是一卷医书,分明是一位医者对后人的期许与托付。他想起刚拜师时,自己连最普通的“柴胡”与“前胡”都分不清,是岐伯耐心地让他看叶片的纹路、闻根茎的气味,甚至带着他在雨中观察两种草药的生长状态。有一次为了弄清一种毒草的解药,岐伯竟亲自尝了那毒草,险些昏迷三日。
“师父,”轩辕站起身,对着岐伯深深一拜,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弟子谨记您的教诲。此生定当以医道济世,绝不辜负您的传授。”
岐伯扶起他,忽然笑了:“还记得你刚来时,连给病牛下针都手抖?”
轩辕也跟着笑了,脸颊微微发烫。他确实没忘,第一次在病牛身上练习针灸时,心里总想着“这一针下去会不会让牛更痛苦”,结果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连扎了三次都偏了穴位。是岐伯按住他的手,教他“心无旁骛,意随针走”,还说“医者要有仁心,却不能有怯心,否则如何能临危不乱?”
“如今你已能独当一面了。”岐伯的目光扫过轩辕腰间的石刀,那是少典临别时所赠,刀刃已被磨得锋利无比,“只是归途遥远,江湖险恶,除了医术,防身的本事也不能丢。”他转身从墙角取过一个布包,递给轩辕,“这里面是我炮制的几种药膏,有止血的,有解毒的,还有一种能让野兽闻之退避的,你且带着。”
轩辕接过布包,入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整齐地放着十几个陶瓶,每个瓶身上都用炭笔做了标记。他鼻子一酸,想说些感谢的话,却见岐伯又从药篓里拿出一株草药。那草药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细锯齿,根茎处渗出淡淡的黄色汁液。
“这是‘续断’,”岐伯道,“你之前问过我,为何它能治筋骨断裂。你看它的根茎,即便被折断,断面处也能很快生出新的须根,如同人之筋骨,虽断却能接续。医道也是如此,即便遇到难题,只要肯钻研,总有接续之路。”
轩辕将“续断”小心地收好,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知道,师父说的不仅是草药,更是在教他如何面对前路的坎坷。
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扒门声,追风摇着尾巴钻了进来。它如今已长成一只矫健的狼,通身的毛油光水滑,只是在轩辕和岐伯面前,依旧像只温顺的小狗。它似乎知道轩辕要走,用脑袋蹭着轩辕的裤腿,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声。
“追风也跟着你吧。”岐伯摸了摸追风的脑袋,“它通人性,又熟悉山林,路上能给你做个伴,也能帮你警戒。”
追风像是听懂了,立刻直起身子,用鼻尖顶了顶轩辕的手,仿佛在说“我会保护主人”。
夜色渐深,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晃动。岐伯又细细叮嘱了些路上该注意的事项,从如何根据星辰辨别方向,到如何在陌生的山林里找到可食用的果实,甚至连遇到山洪时该往高处的哪一侧躲避,都一一交代清楚。轩辕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应和,心里明白,这些都是岐伯用几十年的山林经验换来的智慧。
天快亮时,轩辕收拾好了行囊。除了岐伯赠的医典和药膏,他还带上了自己这几年记录的草药图谱,以及那块从山洞里拓下来的石刻草图。他将这些东西小心地裹在麻布包里,背在肩上,分量不轻,却让他心里无比踏实。
追风早已等在门外,见轩辕出来,立刻兴奋地围着他转了两圈。东方的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晨雾像轻纱似的笼罩着山林,空气里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
岐伯送轩辕到药庐外的路口,那里有一棵老松树,树干粗壮,枝叶如盖。三年前,轩辕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见到岐伯,当时他正背着受伤的追风,又累又饿,几乎要栽倒在地。
“师父,您请回吧。”轩辕再次躬身行礼。
岐伯挥了挥手,目光望向远方的山峦:“去吧。记住,医道不止于药石,更在于人心。你若能守住那份救人的初心,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轩辕深深看了岐伯一眼,将这句话牢牢刻在心里。他转身,带着追风踏上了归途。走了几步,他忍不住回头,只见岐伯依旧站在老松树下,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模糊,却像一座山似的安稳。
“师父多保重!”轩辕对着那个身影喊了一声,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岐伯没有回应,只是缓缓抬起手,挥了挥。
轩辕不再犹豫,转身大步向前走去。晨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脚下投下斑驳的光影。追风紧随其后,不时抬头看看他,又警惕地望向四周。肩上的医典随着他的脚步轻轻晃动,仿佛在提醒他肩上的责任。
他知道,前路或许会有风雨,会有险阻,但他的心里装着师父的教诲,装着家人的期盼,装着对医道的执着。这一路,他不仅要回到家乡,更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知识,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风从山林深处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吹起了轩辕的衣角,像一面小小的旗帜,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那卷《黄帝内经》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传奇,正要拉开序幕。
想知道轩辕归途会遇到怎样的波折?《黄帝内经》中又藏着哪些能改变部落命运的智慧?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古人的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