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五行学说,初成体系
晨光透过医庐的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与竹简的墨味。轩辕坐在案前,指尖轻轻拂过摊开的数十卷竹简,每一卷上都密密麻麻刻着他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追风趴在他脚边,老态已显的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着地面,偶尔抬头看他一眼,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像是在回应他此刻翻涌的心绪。
“该停下来,好好理一理了。”轩辕喃喃自语,伸手端过案上的陶碗,温热的药茶滑入喉咙,带着淡淡的甘菊味,让他纷乱的思绪稍稍平复。这些年周游四方,从东海之滨到南疆雨林,从西陲草原到北地雪原,他见过太多疾病的模样,也收集了太多治病的法子。可这些零散的经验,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珠子,虽各有光华,却始终无法串联成能照亮前路的项链。直到岐伯引入五行之说,他才像找到了那根穿珠的线。
他起身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张巨大的兽皮,上面用朱砂和墨汁画满了符号与线条。左侧是他手绘的人体脏腑图,心脏如倒置的莲蕊,肝脏似舒展的叶片,脾脏像厚实的土块,肺叶如张开的羽翼,肾脏则如成对的蚕豆,每个脏腑旁都标注着它们的功能——“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藏精”。右侧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图谱,木、火、土、金、水五个字用朱砂写就,之间用箭头连接,相生的箭头是柔和的曲线,相克的箭头则带着锐利的三角,一目了然。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轩辕轻声念着岐伯教给他的五行特性,目光从兽皮上的文字移到脏腑图上,脑海中闪过无数病例。他想起东海边那个总是唉声叹气的渔人,渔民常年弯腰劳作,肝气郁结,就像被狂风压制的草木,难以舒展,这不正应了“木”的特性?而南方部落里那个因高热昏迷的孩童,心火过旺如燎原之火,烧灼着全身,恰是“火”性过烈的表现。
他走到案前,取过一卷空白竹简,用刀笔蘸了墨,开始一笔一划地书写。先写下“五行配脏腑”五个大字,然后在下面刻道:“肝属木,其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司疏泄;心属火,其性炎上,恶过亢,主血脉,藏神;脾属土,其性敦厚,恶湿滞,主运化,统血;肺属金,其性肃降,恶燥烈,主气,司呼吸;肾属水,其性润下,恶耗损,主藏精,生髓。”
刻完这一段,他放下刀笔,走到窗边望向外面的田野。此刻正是长夏时节,田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泥土的气息顺着风飘进医庐。他想起南疆那位擅长用薏米健脾的老医者,薏米生于土中,却能祛湿,不正是“土能制水”的体现?而西陲牧民常用的雪梨,色白入肺,性凉润燥,恰如金之清肃,能平息肺火。这些曾经让他觉得零散的知识,此刻在五行的框架下,竟都有了归宿。
“师父,您看这样分是否妥当?”轩辕的弟子雷公端着一碗新煮的药汤走进来,见他正在竹简上刻画,凑过去仔细看了看。雷公自幼跟随轩辕,聪慧好学,尤其擅长记录与整理,此刻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轩辕指着竹简笑道:“你且说说,为何肝属木而非其他?”
雷公沉吟片刻,答道:“弟子记得先生曾说,春天草木发芽,人的肝气也会随之旺盛,若是春日里情志不畅,最易生肝病。草木需要阳光雨露滋润,不能被重物压制,就像肝需要疏泄,不能郁结。这般想来,肝的性子确实与木最像。”
“说得好!”轩辕赞许地点头,“不仅如此,你看树木的枝条能曲能直,肝气也需能伸能展;树木扎根土壤吸收养分,肝也能藏血滋养全身。这便是‘取类比象’,用天地万物的特性来推演人体脏腑的功能。”他拿起案上的一株薄荷,“你再看这薄荷,叶青茎直,气味辛香,能疏肝解郁,这不正是木属性草药入肝经的明证?”
雷公恍然大悟,拿起笔在另一卷竹简上记录:“青色草药多入肝,如薄荷、柴胡;赤色草药多入心,如丹参、红枣;黄色草药多入脾,如生姜、山药;白色草药多入肺,如杏仁、百合;黑色草药多入肾,如黑芝麻、黑豆。”
师徒二人正说着,医庐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邻村的一个妇人带着孩子来看病。那孩子面黄肌瘦,腹胀如鼓,吃不下饭,还时常腹泻。妇人急得眼圈发红,拉住轩辕的衣袖道:“先生,您快给看看,这孩子都瘦得脱形了,村里的巫医用了好多法子都没用。”
轩辕让孩子躺下,轻轻按了按他的腹部,手感柔软,没有硬块。再看孩子的舌苔,白腻厚重,脉象细弱。他问妇人:“孩子是不是常吃生冷的食物?”
妇人点头:“是啊,这几天天热,他总爱往河边跑,捡些凉水里泡着的果子吃。”
轩辕心中了然,对雷公道:“你用五行之理分析一下,这孩子为何生病?”
雷公仔细观察后道:“孩子面色发黄,是脾土之色;腹胀腹泻,是脾失运化之症。脾属土,主运化水谷,生冷食物属寒,寒能伤土,就像雨水过多会淹了田地,土不纳食,自然就生了病。”
“正是如此。”轩辕赞许道,随后取来干姜和白术,“干姜性温,能温脾土;白术味甘,能健脾祛湿。这两味药配合,就像给受了寒的田地加些暖阳,再松松土,脾土功能恢复,病自然就好了。”他又对妇人说,“以后别让孩子吃生冷的东西了,多吃些小米粥、南瓜这类黄色的谷物,能养脾。”
妇人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走了,雷公在一旁感叹:“原来五行学说不仅能解释病因,还能指导用药和食疗,真是太精妙了!”
轩辕回到案前,继续完善他的体系。他又写下“五行与情志”:“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想起那个因过度思念远行丈夫而茶饭不思的妇人,正是思虑伤脾,后来用了疏肝健脾的法子,让她多出去走走,见见朋友,转移注意力,病情才渐渐好转。这不就是“怒胜思”,用一种情志去调和另一种过盛的情志吗?
他又扩展到季节与五行的关系:“春属木,养肝;夏属火,养心;长夏属土,养脾;秋属金,养肺;冬属水,养肾。”去年冬天,他让部落里的人早睡晚起,少出门劳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核桃,果然整个冬天患风寒病的人比往年少了很多。这便是顺应季节五行来养生,比生病后再治疗要高明得多。
夕阳西下,医庐里渐渐暗了下来,雷公点燃了松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轩辕专注的脸庞。他看着案上越来越完善的竹简,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从最初那个目睹族人病痛而心急如焚的少年,到如今能构建起一套完整医学体系的医者,这条路他走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但此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师父,您看这样一来,咱们的医理是不是就完整了?”雷公看着那些分类清晰、逻辑严密的竹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轩辕摇了摇头,却带着笑意:“说完整还太早,但至少有了骨架。你看这五行,相生相克,环环相扣,就像天地万物的运转,生生不息。人体也是如此,五脏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旦失衡就会生病。我们治病,就是要找到失衡的地方,帮着人体重新达到平衡。”他拿起一卷竹简,“比如这卷里记录的肝病,有的是木旺克土,就得疏肝兼健脾;有的是水生木不足,就得补肾兼养肝。道理相通,方法却需灵活。”
追风不知何时醒了过来,走到轩辕脚边蹭了蹭他的裤腿。轩辕弯腰摸了摸它的头,这只从少年时就陪伴在他身边的狼,见证了他所有的成长与探索。他想起初遇岐伯时,自己对医道还一无所知,如今却能与师父探讨医理,甚至有所创新,这其中离不开周游四方时的所见所闻,更离不开五行学说这把钥匙。
“明天,我们把这些竹简整理好,再去找师父看看。”轩辕对雷公说,“五行学说不是凭空来的,是从无数病例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还需要更多的验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雷公用力点头,开始收拾案上的竹简。灯光下,那些刻满文字的竹简仿佛有了生命,它们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探索,对健康的渴望,也承载着轩辕那颗济世救人的仁心。
轩辕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天地间的五行在默默运转。他知道,医道之路没有尽头,五行学说只是他探索途中的一个里程碑,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发现。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力量,因为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将零散经验串联成系统知识的方法。
这一夜,医庐的灯亮到了很晚。竹简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一个以阴阳为总纲、五行为细节的医学体系,正在悄然成型。它将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后世医者前行的方向,也将成为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瑰宝。
想知道轩辕的五行学说能否得到岐伯的认可?他又将如何用这套学说去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古人的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