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集:抱神以静悟真意
崆峒山的洞穴深处,晨露顺着钟乳石的尖端滴落,在石潭里敲出细碎的声响。轩辕已经在广成子对面静坐了七日。这七日里,洞外的山风从呼啸转为呜咽,再到如今的轻拂,他的呼吸也跟着从起初的粗重急促,变得像石潭上的薄雾般绵密悠长。
广成子始终闭目打坐,银须垂在素色衣襟上,仿佛与洞中的岩石融为了一体。直到第八日卯时,洞外传来第一声山鸡的啼鸣,他才缓缓睁开眼。那双眼睛里没有寻常老者的浑浊,倒像是映着山巅积雪的深潭,只一眼,便让轩辕觉得自己体内的气息都跟着顿了顿。
“汝可知,为何让汝静坐七日?”广成子的声音不高,却像石子投入静水,在洞穴里荡开层层回响。
轩辕拱手起身,衣袍上沾着的尘土簌簌落下。这七日里,他从最初的焦躁难耐,到后来的昏昏欲睡,再到此刻的神清气爽,其间的滋味如人饮水。他望着洞壁上因常年潮湿而凝成的水痕,那些水痕蜿蜒如人体脉络,忽然福至心灵:“弟子以为,静非枯坐,而是让心神如明镜,照见体内虚实。”
广成子微微颔首,指尖在膝上轻叩:“说说看,汝照见了什么?”
“起初,弟子只觉心猿不定。”轩辕的目光落在石潭里自己的倒影上,倒影随着水波轻轻晃动,“闭上眼,便想起东夷部落的砭石如何刺破痈疮,南蛮的草药在瓦罐里翻滚的泡沫,西戎勇士缝合伤口时绷紧的筋线,北狄医士按脉时三指的轻重……这些画面像山涧的乱流,在心里撞得生疼。”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那里还留着辨识草药时被锯齿草划破的疤痕。“直到第三日,弟子忽然想起岐伯先生说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便试着跟随呼吸寻气的踪迹,竟真的感觉到一股微弱的暖流,从丹田慢慢往上涌。”
说到这里,轩辕的声音里添了几分激动。他想起昨日静坐时,那股暖流行至左肋下忽然滞涩,那里正是去年在南蛮山林里被毒蛇惊吓后,时常隐痛的地方。“弟子发现,体内有几处地方,气到了便会发紧,像被石头堵住的溪涧。想来那些地方,便是藏着病痛的根由。”
广成子闻言,缓缓站起身。他走到洞穴深处,那里的岩壁上刻着模糊的纹路,细看竟像是日月星辰的轨迹。“汝可知,人为何会生病?”
轩辕沉吟道:“风寒侵袭,饮食不节,劳作过度……”
“这些皆是表象。”广成子抬手抚过岩壁上的纹路,指尖划过代表北斗的七星,“天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寿。这个‘一’,便是神。神乱则气乱,气乱则病生。”
他转身望向轩辕,目光里带着期许:“汝在四方所见的医法,或治其表,或调其气,却未触及根本。真正的养生,是‘抱神以静’。神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神定了,气自顺,病自消。”
轩辕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他想起在东夷部落见过的导引术,那些模仿鸥鸟展翅的动作,看似是动,实则呼吸匀净,神情专注;想起南蛮巫医用草药时,总要先焚香静气,说是“让草药听懂人心”;甚至西戎萨满缝合伤口前,会对着筋线低声祷告——原来这些看似不同的仪式里,都藏着“静神”的影子。
“弟子明白了。”轩辕深深躬身,额头几乎触到冰凉的石地,“治病如治水,疏浚河道固然重要,但若源头的堤坝塌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这源头,便是神。”
广成子捋了捋银须,眼底泛起笑意:“汝可试着闭眼,再寻那股暖流。这次不要刻意引导,只让神看着它,如旁观者观流水。”
轩辕依言闭目。起初,那股暖流还像受惊的小鹿般躲躲闪闪,可当他放下刻意的念头,只以心神静静“注视”时,暖流竟变得温顺起来。它缓缓流过左肋下的滞涩处,那里传来细微的酥麻感,像是冰雪在春日里消融。他甚至能“看”到气在经络里游走,遇到淤堵便轻轻绕行,遇到通畅便奔腾向前,一如他曾见过的江河走势。
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时,洞外的日头已经移到了中天。石潭里的倒影清晰了许多,连鬓角新生出的白发都看得分明,可心里却从未有过如此清明的感觉。
“这便是《内经》将要言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广成子的声音里带着欣慰,“汝记住,医者治人,先治己;治己,先治神。往后无论用砭石,用草药,用针用灸,都要先让自己的神定下来。你是医者,也是神的守护者。”
轩辕望着广成子的背影,忽然想起年少时在有熊部落,见过巫祝跳神驱病,那时只觉得荒诞。如今才懂,巫祝的癫狂里,原是丢了“静”的真意。而自己踏遍千山万水寻找的医道,原来在“静”中藏着最根本的答案。
他伸手按在胸口,能清晰地感觉到心跳沉稳,与洞外的山风、石潭的滴水、甚至远处飞鸟的振翅,隐隐透着某种和谐的韵律。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急于寻找治病良方的少年,而是触摸到了生命与天地共振的频率。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如何将这“静神”之道融入医理,让四方所学豁然贯通?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古人的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