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集:辞北地归途中
北地的风裹着碎雪,打在轩辕的兽皮斗篷上沙沙作响。他立在土坡上,望着远处部落的篝火渐渐隐入晨雾,喉头忍不住发紧。三日前,他向那位白发及肩的北地医者辞行时,老者将一枚磨得光滑的骨针塞进他手心——那是用驼鹿的后腿骨反复打磨而成,针尾还刻着简单的水纹,据说能在诊脉时“引气入指”。
“此去山高水长,”老者的声音像北地的冻石般厚重,“你记下的脉理,需在活人身上磨。若遇不解处,摸一摸这骨针,想想天地间的气,从来不是死的。”
此刻轩辕摩挲着骨针,指尖能感受到针身残留的体温。北地三月,冻土刚开,他身后的行囊里,除了早已记满的桦树皮卷,还多了一包晒干的艾绒——那是部落里的妇人连夜为他收的,说“南地潮,烧些艾绒能驱虫子,也能暖身子”。
队伍启程时,十几个北地少年跟了半里地,他们背着弓箭,腰里别着刚鞣好的鹿皮,非要塞给他三张驯鹿的筋腱。“轩辕大哥,这玩意儿泡水喝,能治拉弓扯伤的筋骨。”领头的少年红着脸,指节捏得发白,“我们...我们还想学你教的‘熊伸’导引术,你说过,学会了能像你一样,在雪地里跑上十里不喘气。”
轩辕笑着揉了揉少年的头顶,将自己画的导引图给了他——那是用炭笔在羊皮上画的,从熊的伸展到虎的扑跃,每一步都标着呼吸的节奏。“按图练,三个月后,我若从南边回来,定考较你们。”
少年们齐声应着,直到看不见队伍的影子才停下。轩辕回头望时,只见冻土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一串没长熟的豆荚。
离开北地的第一晚,他们在一处避风的山坳扎营。随行的两个族人突然发起热来,额头烫得像火炭,裹着厚厚的兽皮仍不住发抖。“是‘回风’作祟。”一个年长的族人叹气,“这风专在换季时偷摸咬人,去年部落里就有三个壮汉没扛过去。”
轩辕蹲下身,先解开病人的衣襟——北地人穿衣厚实,热邪容易闷在里头。他伸出三指,按在病人腕间的寸关尺上,指尖下的脉跳得又浮又快,像受惊的兔子。再看病人的舌头,苔白得发腻,边缘还有些发紫。
“不是回风,是寒包火。”轩辕沉吟道。他想起北地医者说的,初春冻土化水,湿气裹着残寒,人若劳作出汗后受了风,寒邪在外裹着,热邪在里烧着,就成了这进退不得的怪病。
他从行囊里翻出北地医者给的干姜,又摸出南疆带的青蒿——这两样本是相克的,干姜性热,青蒿性寒,可此刻却偏偏要用它们的“相斗”。“取三块干姜,掰碎了煮水,只煮一刻钟,别煮太烂。”他吩咐族人,“再拿一小把青蒿,用石臼捣出汁,等姜水温了,掺进去。”
族人虽疑惑,但见他笃定,还是照做了。药汁煮好时,泛着奇怪的气味——既有姜的辛辣,又有青蒿的清苦。病人喝了半碗,不过半个时辰,竟开始冒汗,额头的热度渐渐退了。
“这...这就好了?”族人瞪大了眼睛。他们在北地,遇着这种病,向来是用烈酒擦身,再裹紧被子捂汗,十有八九要拖上半个月。
轩辕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晃了晃手里的骨针:“北地的干姜能破外面的寒,南疆的青蒿能清里面的热,就像...就像你们打猎时,一个人在前头堵,一个人在后头赶,野兽才跑不掉。”他顿了顿,想起北地医者说的“气”,又补充道,“寒邪和热邪也是这样,得让它们有路可走,不能闷在身子里打架。”
夜里守在篝火旁,轩辕借着跳动的火光翻桦树皮卷。北地的脉诊记录旁,他添了一行小字:“寒包火,脉浮数,舌白腻,需温散与清解并行,如干姜配青蒿。”写完,他忽然想起南疆雨林里,那位医者说的“万物相生相克,就像毒蛇旁边必有解药草”,原来北地的寒与南疆的热,也能在人身上找到相和的法子。
走了约莫十日,他们进入一片河谷。这里的土是褐色的,不像北地的黑土那样黏重,河边的柳树枝条已经泛绿,风里带着湿润的水汽。有个年轻的族人不小心踩进深水里,回来后就开始咳嗽,咳得胸口发闷,脸憋得发红。
轩辕给他诊脉,这次的脉跳得沉而有力,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再看他的舌苔,黄得发腻,一按他的胸口,病人就疼得皱眉。“是湿邪裹着热邪,堵在肺里了。”轩辕想起东夷部落的呼吸法——那里的渔民咳嗽,常对着潮汐练“长呼短吸”,说是能“把肺里的浊气压出来”。
他让病人躺在草地上,教他像东夷人那样,吸气时尽量往肚子里沉,呼气时嘴唇抿成一条缝,慢慢把气吐尽,想象着肺里的浊气顺着气流排出去。练了不到一个时辰,病人的咳嗽竟轻了些。
“还得加点药。”轩辕翻出南疆带来的薏米,又找了些河边的芦苇根,“薏米能渗湿,芦苇根性寒,能清肺里的热。煮成粥,喝三天试试。”
粥煮好时,米香混着芦苇的清苦,闻着倒也清爽。病人喝了两天,咳嗽果然好了大半,脸也不红了。随行的族人啧啧称奇:“轩辕,你这法子真是怪,又是北地的针,又是南疆的米,还有东夷的喘气法,倒像是把四方的神灵都请来帮忙了。”
轩辕望着河谷里缓缓流淌的水,忽然想起岐伯教他的第一堂课。那时他刚到岐下,岐伯指着院子里的树说:“你看这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花在太阳里,缺一不可。人也一样,身在天地间,哪能只认一方的理?”
原来那时的话,是在等他今日亲身体会。
行至中途,他们在一个村落休整。村里有个老婆婆,常年关节疼,阴雨天更甚,胳膊都抬不起来。她试过用北地的艾灸,烧得皮肤起泡也没用;也喝过南疆的草药,苦得直吐,还是不见好。
“让我看看。”轩辕握住老婆婆的手腕,脉跳得沉而缓,像被泥水堵住的小溪。再看她的关节,肿得发亮,按下去半天弹不起来。“是湿邪太深,单用热的不行,单用清的也不行。”他想起西域牧民治风湿的法子——用烈酒泡花椒,擦在疼处,说是能“活血散寒”,又想起南疆医者说的“藤蔓能舒筋”,便有了主意。
他找了些西域带来的烈酒,泡上花椒和村里常见的青藤,泡了一夜,然后用这药酒给老婆婆擦关节,一边擦,一边教她练北地的“虎扭”导引术——扭转腰身时,特意让胳膊跟着转动,慢慢拉伸。
“这酒擦着辣乎乎的,倒舒服。”老婆婆笑着说。擦了五天,她的胳膊竟能抬到肩膀了,阴雨天也不那么疼了。
夜里,轩辕坐在火堆旁,把这些日子的病例一一记在桦树皮上。他发现,东夷的砭石和呼吸法,偏重于“通”——通气血,通经络;南疆的草药,偏重于“清”——清湿热,清毒邪;西域的动物药和烈酒,偏重于“补”与“散”——补精血,散寒邪;北地的脉诊、艾灸,偏重于“温”与“察”——温寒凝,察虚实。
这些法子看似天南地北,可落到病人身上,竟能像溪流汇入大河般,顺着“阴阳”“气血”的理路走。他忽然明白,为何北地医者要送他骨针,南疆妇人要塞他艾绒,东夷巫祝要赠他图谱——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阴阳,却在用一生的经验,诉说着天地间同一个道理。
行囊里的桦树皮卷越来越厚,轩辕的脚步却越来越轻快。他知道,前方的路还长,但他的心里,像被北地的阳光晒过的冻土,渐渐松软起来,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发芽。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后续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古人的智慧》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古人的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