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溟岛三五规划总结大会上,人口发展章节的报告被视为全岛发展的“活力指数”。负责人口统计的王专员走上台,展开统计报表:“五年间,我岛人口实现适度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圆满完成规划目标。”
三五规划初期,沧溟岛人口基数为47万人,彼时岛内经济基础薄弱,粮食供应紧张,医疗条件有限,人口出生率仅为20‰,人口增长缓慢。基于这一现状,规划设定“五年人口增长12万人,1965年末达到59万人,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保障劳动力供给”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兼顾了岛内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随着五年间经济的稳定发展、民生条件的持续改善,人口发展呈现出“自然增长提速、机械增长精准、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截至1965年11月,全岛实际人口达到65万人,较规划目标超额完成10.2%,较1960年增长18万人,增长率达38.3%。
自然增长是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规划初期,岛内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280公斤,部分偏远村落甚至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婴儿营养不良、死亡率偏高的情况较为突出。随着农业生产的丰收和物资供应的充足,1965年全岛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糖类、布匹、食用油等生活物资供应充足,民众营养状况大幅改善。医疗保障能力的提升同样关键,五年内新增乡镇卫生院6所、县级医院1所,医护人员从320人增至750人,病床数量从400张增至980张,实现了乡镇医疗点全覆盖。针对妇幼健康,各医疗机构增设妇幼保健科,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推广科学接生方法,婴儿死亡率从15%降至5%,产妇死亡率也大幅下降。生活与医疗条件的双重改善,让民众生育意愿显着提高,人口出生率从1960年的20‰提升至1965年的28‰,五年内自然增长人口达11.8万人,占总人口增长数的65.6%。
机械增长作为人口补充的重要方式,为岛内注入了“专业活力”。规划明确提出“精准引进外来人才,补充关键领域劳动力”的策略,重点吸纳周边地区的技术工人、贸易从业者及家属。五年间,通过设立专门的移民接待站、提供住房和就业安置等优惠政策,累计接收移民3.2万人,占总人口增长数的17.8%。这些移民中,30%以上具备工业、外贸、农业技术等专业技能,其中电子装配工5000余人、外贸翻译及业务员800余人、农技人员300余人,他们的到来直接填补了岛内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例如,1963年从邻地引进的200名电子技术工人,迅速成为岛内电子厂的技术骨干,推动收音机生产线效率提升30%;来自毛熊边境地区的150名俄语翻译,保障了外贸洽谈和业务对接的顺畅开展。为帮助移民快速融入,岛内开设移民适应性培训班,教授生活常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在移民集中区域建设学校、商店等配套设施,让移民能够安居乐业。
人口结构的优化,为全岛发展积蓄了后劲。从年龄结构来看,规划初期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6%,0-14岁少年儿童占比为32%。到1965年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提升至68%,总量达到44.2万人,较1960年增加12.7万人,充足的劳动力为工厂生产、农业种植、外贸运输等领域提供了人力支撑。少年儿童占比调整为25%,人口增长的“后劲”充足;老年人口占比为7%,仍处于人口年轻型阶段,养老压力相对较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合理格局。从城乡分布来看,规划初期城镇人口占比仅为35%,主要集中在老城区。随着工业区、码头区和商贸区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增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移民也多选择在城镇定居,1965年末城镇人口占比提升至42%,总量达到27.3万人,形成了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人口聚集格局。码头区周边的城镇人口增长最快,五年内增长了3倍,主要为外贸和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工业区周边人口增长2.5倍,以工厂工人及家属为主,人口的聚集进一步带动了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引人口、人口兴城镇”的良性循环。
人口素质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从规划初期的75%提升至96.3%,新增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显着提高,为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提供了合格人才。同时,岛内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工人和农民5万余人次,劳动力专业素养不断增强,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王专员在报告结尾总结道:“65万人口,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活力的象征。合理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将成为我岛开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优势。”台下响起的热烈掌声,正是对这一成果的充分肯定。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