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世界,正处在冷战后格局重构的关键节点。北美大陆上,鹰酱凭借信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稳居全球经济龙头,同时加快亚太战略布局,一边强化与东亚盟友的联系,一边密切窥探华夏发展动向;西欧,欧盟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加速一体化进程,试图凝聚力量争夺国际话语权,却受制于东欧各国转型期的经济动荡与难民问题;中东地区,伊拉克与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僵局持续升温,油价随大国博弈反复波动,牵动全球能源市场神经;而东欧平原,苏联解体后的地缘真空里,各国或倒向北约,或组建区域联盟,格局重组的阵痛仍在蔓延。
这一年的七月一日,香江成了全球目光的焦点。维多利亚港两岸灯火如昼,数十万民众齐聚街头,交接仪式上,当英伦米字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迎着海风庄严升起,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盖过浪涛。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卫星信号传遍世界,也深深触动了沧溟岛。岛内街头的报刊亭被抢购一空,《沧溟晨报》头版以“百年梦圆,香江归华”为题,配着交接仪式的巨幅照片,不少市民驻足细读,有人红了眼眶,低声感慨“这才是民族该有的样子”。
与街头的热闹不同,沧溟岛第一大学的生物与环境实验室里,却是一片沉静的专注。作为岛内最高学府,这里藏着一批心系内陆生态的科研人员,沙漠治理正是他们钻研数年的课题。实验室长桌上,铺着西北腾格里、毛乌素沙漠的地形图,以及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首席研究员苏振邦教授正拿着一支试管,对着围拢的学生和助手讲解:“这是第三代改性保水胶体,核心原料来自咱们周边海域的海底泥。这些海底泥里富含天然胶质、矿物元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在沙层中形成稳定的‘水分储存囊’,锁水率比上一代提升40%,还能降解,不会污染土壤。”
他指向旁边的育苗箱,里面的耐旱沙蒿、沙棘幼苗叶片翠绿,根系在模拟沙质土壤中扎得牢固:“已经和内陆农科院对接,在宁夏选了半亩试点,幼苗存活率达到68%。只要突破胶体量产的技术瓶颈——尤其是海底泥的高效提纯和成分稳定化处理,解决极端高温下的胶体稳定性问题,大规模治沙就有了核心支撑。”年轻研究员陈曦皱了皱眉补充:“但目前海底泥的筛选、采集效率还偏低,不同海域的泥质成分差异大,得尽快建立标准化的采集和提纯流程,才能保证原料供应稳定。”
实验室外的走廊里,几名学生围着收音机收听香江回归的实况,偶尔传来激动的呼喊,苏振邦只是抬了抬头,瞥见墙上挂着的华夏地形图,轻声对众人说:“香江回家是大事,咱们把治沙技术做出来,用自家海域的资源让内陆的荒漠变绿洲,也是在为民族做事。”
全球势力的暗流涌动、香江回归的历史荣光、沧溟岛的欢声鼓舞,还有沧溟第一大学实验室里那颗以海底泥为根基、悄然孕育的“治沙种子”,在1997年的时光里交织缠绕。没人知道,多年后从这里走出的技术,会让华夏的沙漠之上,绽放出连片的绿色奇迹。
喜欢我建国了,怪谁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建国了,怪谁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