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15日凌晨五点,刘晓艺已经醒了。她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酒店隔壁房间上熟睡的父母。
窗外,北京城的天空还笼罩在深蓝色的夜幕中,只有远处长安街的路灯连成一条金色的线。
“囡囡,怎么起这么早?”刘妈妈王安梅的声音突然从身后响起。她披着棉袄,手里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
“妈,您也没睡?”刘晓艺接过牛奶,温热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
“你爸四点就起来了,在楼下跟服务员借熨斗,非要给你熨考试穿的那件衬衫。”王安梅亲自帮女儿把头发挽起来,“再检查一遍东西,准考证、身份证、才艺展示用的磁带...”
小小的酒店房间里,艺考所需的物品整齐地码放在床上:洛锦川母亲送的那套驼色大衣,林如卿老师指导选购的黑色小皮鞋,方秀兰老师亲手绣的丝巾,还有那本被翻烂洛锦川寄来的《播音主持艺考指南》。
刘家父母也难得陪着女儿离开了住了小半辈子的悦城,来京城送考,这几年超市越来越好,也不必全程盯着,刘妈妈渐渐松弛下来了,老板的气势出来了。
“咔哒”一声,酒店房门被房卡刷开。
刘爸爸刘明达手里举着件雪白的衬衫,脸上带着胜利的笑容:“闺女,看爸给你熨得多平整!连省台的主播都没这么挺括的领子!”
刘晓艺接过衬衫,鼻尖突然一酸。
前世父母从未参与过她人生的任何重要时刻,而此刻,父亲眼下的青黑和母亲冻得发红的手指,都在诉说着无条件的支持。
住的地方选的出奇的好,刘家父母特地选的酒店而不是招待所,就是希望女儿睡个舒服安静的觉。
早饭则是在酒店对面的小摊解决的。
刘明达执意点了豆浆油条——“一根油条两个鸡蛋,保准考一百分!”这种朴素的祝福让刘晓艺差点把豆浆笑喷出来。
清晨6点半,北京广播学院的校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来自全国各地的艺考生在寒风中搓着手,有人小声练声,有人反复翻看资料。刘晓艺注意到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甚至裹着被子在背文艺常识。
“晓艺来啦!这边!”熟悉的声音传来。是张悦师姐,她今天特意请假来当志愿者。
这位干练的招生老师快步走来,往刘晓艺手里塞了个暖手袋:“拿着,别冻僵了手指。你分在第三考场,评委有我们系的李教授,特别注意即兴评述环节,你别紧张,慢慢说...”
早上8点,三声考试铃后,各专业考试同步开始,刘明达和王安梅被拦在了警戒线外。
刘晓艺回头望去,父母并肩站在北广的校牌下,刘爸爸高高举起拳头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刘妈妈则不停地抹着眼睛。
这一刻,她突然想起洛锦川说过的话:“当你站在考场里,要记得有多少人站在你身后。”
初试的第一项是自备稿件朗诵。
走进考场时,刘晓艺的膝盖微微发抖,但当她的目光落在评委席中间那位白发教授鼓励的眼神上时,突然平静了下来。
“各位老师好,我是098号考生,来自东省玉江中学。”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在空旷的教室里激起轻微的回响,“今天我朗诵的作品是《荷塘月色》选段...”
当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时,她眼前浮现出玉江中学后山的那片荷塘——盛夏的傍晚,她曾无数次在那里练习发声。这份真情实感让她的朗诵格外动人。
即兴评述环节抽到的题目是\"谈谈你眼中的主播责任\"。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用三秒钟整理了思路——这是张悦教她的黄金法则。
“我认为主持人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连接者...”
她从自己广播站的经历讲起,谈到香港回归夜的特别节目,再引申到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条理清晰,举例生动,连那位中间一直严肃的男评委都微微点头。
走出考场时,刘晓艺的双腿还在微微发抖,但心里已经燃起一团火。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父母,告诉洛锦川,告诉所有支持她的人——她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午饭是刘家父母特意在北广附近的国营饭店吃的。刘明达点了一桌子菜,不停地往女儿碗里夹肉:“多吃点,下午还有复试呢!”
“爸,妈,”刘晓艺突然放下筷子,认真的看着爸妈说道,“谢谢你们陪我来。”这句话在她心里憋了一辈子,如今终于有机会说出口。
王安梅的眼圈又红了:“傻孩子,爸妈为你骄傲还来不及呢...”
下午的复试更加严苛。
才艺展示环节,刘晓艺选择了一段融合戏曲元素的现代舞。当她甩出水袖,在\"苏三起解\"的唱腔中完成最后一个倒踢紫金冠时,评委席传来小声的赞叹。这个唱腔还是从林老师那里学来,小时候光练嘴皮子就是两年。
最考验人实际应变能力的是模拟主持环节。拿到题目时刘晓艺心头一紧——\"突发地震灾害现场报道\"。
她闭眼回想以前孙丽华教她的应急播报技巧,再睁眼时已进入状态:“好的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我现在正位于震中附近的临时安置点,现场可以看到...”
她即兴描述灾情,穿插专家建议和政府救援信息,最后还不忘安抚观众情绪。全程语速平稳,逻辑清晰,吐字清楚,连时间都卡得恰到好处。
走出考场时,天已经黑了。刘晓艺回到家后拿起开通国际长途功能的手机在拨号台排了半小时队,终于拨通了洛锦川的越洋电话。
“阿川,我可能做到了!”她几乎是喊出这句话,眼里的兴奋和愉悦都快溢出来了,激动地和心爱之人分享着。
电话那头传来洛锦川爽朗的笑声:“我就知道你能行!快跟我说说细节...”
“嗯!就是...”
“我明天也是学业考试,为我加油吧!我一定能行。”
一连说了半个小时挂掉电话,刘晓艺又给周漾和齐明扬各发了一条短信。
这两个死党最近走得特别近,整天一起训练学习,连和他俩一起吃饭的徐静雯都开玩笑说他们是\"文武双全\"。
回招待所的路上,刘爸爸刘明达突然在一家照相馆前停下:“囡囡,咱们拍张全家福吧!就今天,在你考试圆满完成的这个大日子!”
照片上的三口人站在北广校门前,刘晓艺穿着考试的那套正装,刘家父母一左一右搂着她的肩膀。
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恰好有一束阳光穿透云层,为三人镀上金边。
与此同时,远在悦城区警局的训练场上,周漾正在完成最后一组体能训练。警队教官掐着秒表喊道:“周家小妞,3分58秒!比上周又进步了!”
“那是!”齐明扬靠在单杠上,手里晃着两瓶汽水,“也不看是谁带的徒弟。”
自从决定报考医学院后,这个曾经的篮球少年变得沉稳许多,唯独在周漾面前还保留着那份痞气和幼稚。
周漾白了他一眼,夺过汽水猛灌一口:“少往脸上贴金!要不是我奶奶做的红烧肉补充能量,你能撑过这训练?”
两人打闹着走向图书馆——这是他们这段时间雷打不动的日程:上午体能训练,下午文化课补习。
齐明扬的医学教材和周漾的警校备考资料在桌上堆成小山。
“晓艺今天应该考完了吧?我川哥今天好像也是学业考试。”周漾突然问道。
齐明扬掏出手机晃了晃:“刚收到短信,说发挥得不错。对了,洛锦川那家伙让我转告你,他托人从美国带了套FbI警校体能训练的录像带...”
夜色渐深,刘晓艺在京城招待所的台灯下整理着今天的考试心得。父母已经睡下,房间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写到最后,她突然停下笔,从包里取出那盘广播站的告别磁带。
耳机里传来张丽的声音:“晓艺师姐,我们会把‘温暖播报'的传统延续下去...”
接着是李想的吉他弹唱,明涛的即兴口技,甚至还有文渊磕磕绊绊的钢琴曲,冯超大咧咧的脱口秀...
磁带转到最后,突然响起洛锦川的声音——这是去年他临出国前偷偷录的:“晓艺,无论结果如何,记得我永远是你的头号听众...”
喜欢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