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清晨带着些微凉意,夏家大队到城里的土路上,还凝着层薄雾。
德麟赶着生产队的马车,车辕上挂着个牛皮箱子,里面是俊英的换洗衣物,还有两个麻袋,里面装满了夏三爷连夜摘好的青菜。
夏张氏坐在车边,一手扶着车帮,一手紧紧攥着俊英的手,指腹反复蹭过儿媳微凉的手背。
“到了你娘那儿,可别总坐着,每天慢点儿走两步,对孩子好。”夏张氏又叮嘱了一遍,眼里满是不舍,“缺啥就捎信来,我给你送过去,别跟我客气。”
俊英点点头,望着车边掠过的老槐树,叶子上挂着露水,一片片打着旋儿落在地上。“你也别总惦记我,家里活儿多,你多歇着。”
她想起夏张氏,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喂鸡做饭,还要去园子里忙活,心里就有些不落忍。
德麟坐在车头,手里的鞭子轻轻搭在马背上,偶尔甩一下,发出清脆的响。“俊英,你放心,家里有我呢,我会常看着娘的。”他回头笑了笑,露出憨厚的模样,“你们商店也有电话,缺啥少啥给我往大队打电话,我给你送过来。”
马车轱辘碾过石子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约莫半个时辰,就到了刘家的胡同口。
张义芝早就站在门口等了,手里还拿着件厚褂子,看见马车过来,赶紧迎上去:“可算来了!快下来,早上雾大。”
她一把拉过俊英,把厚褂子披在她身上,又摸了摸她的肚子,脸上笑开了花:“路上冷不冷?我熬了小米粥,还在锅里温着呢,都快进屋喝一碗。”
夏张氏和德麟也跟着进了屋,看着张义芝忙前忙后,把一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端到俊英面前,又往碗里卧了个荷包蛋,心里踏实了不少。“老姐妹儿,俊英就拜托你了,这孩子怀着孕,嘴挑,你多费心。”
“你放心,这是我亲闺女,我能不疼吗?”张义芝笑着说,又给夏张氏倒了杯热水,“你也喝口热的,路上辛苦。”
夏张氏坐了会儿,又叮嘱了俊英几句,才跟着德麟回去。
临走时,她还回头望了望,看见俊英站在门口挥手,眼眶忍不住红了。
这孩子,自打嫁过来,就没怎么麻烦过夏家,现在怀着孕又回了娘家,她心里总有些牵挂。
刘俊英成了张义芝的宝贝疙瘩。
每天天不亮就去鸡窝里掏刚下的鸡蛋,给她蒸鸡蛋羹,上面滴两滴香油;中午炖小米粥,放些红枣和红糖,补气血;晚上还会烧些热水,给俊英泡脚,帮她揉腿,缓解水肿。
俊英在娘家住得安稳,可心里总惦记着夏张氏。
每个周末,她都会早早起来,提着工农兵商店新到的糕点。夏张氏牙口不好,她特意选软乎乎的桃酥和枣糕,用油纸包好,拎在手里,慢慢往夏家走。
夏张氏每到周末,天刚亮就起来扫院子,把堂屋的凳子擦得干干净净,又把缝到一半的小衣服拿出来,坐在窗前等俊英。
只要看见坝埂上出现俊英的身影,她就赶紧大老远的迎出门去,拉着俊英的手往院子里走,一边走一边问:“路上累不累?饿不饿?娘给你留了热乎的高粱米粥。”
进了屋,夏张氏把小衣服递到俊英手里:“你看这小棉袄,娘用的新棉花,软和得很,要是小子,就穿这个藏青色的;要是丫头,娘再给她缝件粉花的,保准好看。”
俊英摸着小棉袄上细密的针脚,心里暖暖的,眼眶有点发热。“德昇昨天来信了。”
她从挎包里拿出信来,递给夏张氏,“他说他进了师后勤部,做后勤助理,工作挺顺利的,还说等明年春天,争取回来探亲。”
夏张氏接过信,指尖有些颤抖。
她不识字,却喜欢摸信纸上的字,仿佛能摸到德昇的温度。“你给娘读读,娘听听他说啥。”
俊英展开信纸,轻声读起来:“娘,俊英,我在部队一切都好,后勤的工作不危险,就是忙些。最近给孩子做了个小拨浪鼓,等回去给孩子玩。俊英怀着孕,辛苦你多照顾她,别让她累着……”
读到“给孩子买了小拨浪鼓”时,夏张氏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用围裙擦了擦,笑着说:“这孩子,在部队还惦记着孩子,真是个心细的。”
她把信叠好,放进一个铁盒子里。那里面装着德昇每次寄回来的信,她都收得好好的,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摸一摸。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过了夏天。田埂上的草绿得发亮,村口的老槐树开满了白色的槐花,风一吹,满村子都是甜甜的香味。
俊英的肚子越来越大,走路也慢了,张义芝不让她再往夏家跑,怕路上出意外。
从那以后,夏张氏就每隔两天往刘家跑一趟。每次去,她都会拎着个柳条篮子,里面装着自家种的小番茄、刚摘的黄瓜茄子豆角等时令的菜蔬,还有攒了好几天的鸡蛋。
到了刘家,她先给俊英倒杯温水,然后坐在炕边,帮俊英揉腿,缓解水肿。
“你别急,等德昇回来,就能陪你了。”夏张氏一边揉,一边说,“德昇小时候就懂事,有次我生病,他还学着给我熬粥,虽然熬糊了,可当娘的心里暖得很。”
俊英听着,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她还没见过德昇小时候的样子,可从夏张氏的话里,能想象出那个小小的、懂事的男孩,心里满是甜蜜。
秋收过后的秋分那天,夏家的院子里热闹了起来。红灯笼挂在了房檐下,红喜字贴在了门框上,德兴要结婚了。
婚礼不算隆重,却很热闹,夏家大队和狼窝大队的邻居都来帮忙。男人们搭棚子、借桌子,摆板凳。女人们洗菜、切菜,收拾碗筷儿。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笑声飘出老远。
夏张氏和王桂兰忙前忙后招呼来客们,院子里临时搭着大锅灶,飘出阵阵香味。
王桂兰杀了好几只自家养的老母鸡,汤浓肉香;夏张氏把攒了好久的鸡蛋,花生米,猪肉,都拿了出来,搭配着园子里新下来的蔬菜。炒了鸡蛋、花生米,还做了猪肉炖粉条……都是农家待客的硬菜,粉条是托俊英从商店里特意留出来买的,猪肉也攒了好久的肉票买的。
凉拌黄瓜和土豆丝也摆上了桌,一大桌子荤素搭配清爽可口。
婚礼那天,丽新穿着件红色的灯芯绒上衣,领口缝着圈深紫色的牙边,那是王桂兰熬了三个晚上缝好的;头上戴着朵大红花,是童秀云用红绸子扎的,花瓣层层叠叠,好看得很。
德兴穿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军装,却熨得平平整整,胸前别着枚软皮像章,身姿笔挺地站在丽新旁边。
两人站在一起,丽新的脸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手紧紧攥着德兴的袖子;德兴的嘴角一直翘着,眼里全是笑意,时不时低头跟丽新说句话,眼里全是温柔。
夏桂珍坐在东屋炕沿上,看着他们给亲戚们敬酒,心里比谁都高兴。
她想起定亲那天,丽新紧张得躲在灶坑边烧火,攥着衣角,头都不敢抬。德兴来了,手里揣着块水果糖,递给丽新时,脸比丽新还红。
谁能想到,这两个腼腆的人,通过书信往来,竟越聊越投机,如今能喜结连理。
她知道,往后德兴要回部队,丽新得一个人在家,日子可能会有很多不容易。
可她更相信,凭着他们对彼此的心意,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得甜甜蜜蜜。
就像她和丈夫老吴一样,虽然老吴的腿脚不是很方便,可对她是真心实意的好,对红利也是真心实意的牵挂。
齐丽红喝了两杯酒,两颊红通通的,看见桂珍望着新人傻笑,拍了拍桂珍的肩膀,“怎么样,我说能成吧?这不就成了?”
夏桂珍和齐丽红作为双方的媒人,又是同事,经常凑在一起,躲在厂子休息室的长椅上聊这对新人。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们身上,暖烘烘的。夏桂珍笑着说:“丽红,当时我还以为丽新和德兴这事儿成不了呢。丽新性子闷,话少,德兴又常年在部队,一年见不了两面,没想到这么顺利。还是你有眼光,当初要是你没想起德兴,丽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齐丽红也笑了,拿起炕桌上的苹果,用衣角擦了擦果皮,“不是我有眼光,是他们俩有缘分。”
她咬了口苹果,甜丝丝的,“咱俩就是牵了个线儿,后来他们书信往来,德兴跟丽新说部队的事,丽新跟德兴说家里的事,越聊越投机。”
“可不是嘛,依我说,俩人想在一起好好过日子,还是得交流,唠嗑,把嗑唠透了,像我和我们家老吴似的,这都是缘分。”
齐丽红点了点头,又咬了口苹果:“可不是嘛,缘分这东西,真是奇妙。之前丽新还跟我愁,说怕跟公婆处不好,结果三婶儿拿她当亲闺女待,这日子肯定能过好。”
丽新和德兴结婚后,在家待了没多久,就跟夏张氏商量,想去德兴当兵的地方。“娘,我在家也没啥事,不想种菜,也不想进城卖菜,去德兴那儿,还能照顾他。”
丽新说得有些腼腆,却很坚定。
夏张氏听了,心里又不舍又欣慰。她不舍得丽新走,可又希望她能离德兴更近一点儿,彼此有个照应。
她给丽新收拾了满满一包袱东西,有腌菜,有缝好的厚衣服,还有攒的几块钱。
德麟赶着马车送丽新去车站,上车时,丽新回头挥手,眼里含着泪,却笑着说:“娘,大哥,我到了就给你们写信。”
转眼,俊英和德昇结婚就满一年了。这一年里,俊英从一个刚嫁过来的腼腆姑娘,变成了怀着孕的温柔媳妇;夏张氏从盼着儿媳常回家,变成了盼着孙辈儿出生,盼着儿子回来。
德昇还在部队,偶尔会寄信回来,信里总说部队任务紧,回不来。
俊英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心里虽有思念,却也理解。
德昇是军人,有他的责任。
随着月份的增加,俊英不可避免的胖了起来,肚子大了,行动也不方便。
每天傍晚,她都会坐在刘家院子里的槐树下,摸着肚子,跟孩子说话:“孩子啊,你爸快回来了,他会给你带小拨浪鼓,还会抱你呢。”
槐花落了,落在她的手上,软软的,像孩子的小手。
张义芝会坐在她旁边,给她剥花生或者葵花籽儿,笑着说:“别着急,德昇心里肯定记挂着你们娘俩,等任务松了,肯定会回来的。”
夏张氏还是每天坐在窗前,只是现在,她不光盼着俊英回来,还盼着德昇的信,盼着能早点抱上孙辈儿。
她每天都会去村口的老槐树下等邮递员。
或者,对着窗外的坝埂发呆。想着俊英刚嫁过来的时候,每天从坝埂上回来,笑着朝她招手;想着德昇穿着军装,第一次回来的时候,站在坝埂上,远远地就喊她“娘,我回来了……”
转眼立冬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夏张氏坐在窗前纳鞋底,手里的针线穿梭在布面上,鞋底上绣着个小小的“昇”字。
这是给德昇做的棉鞋,等他回来穿。突然,院门外传来马车的铃铛声,“叮铃铃”的,很清脆。
她抬起头,眯着眼睛往门外看,只见一个穿军装的身影,从马车上跳下来,走进院子。那身影很高,肩膀很宽,是德昇!
夏张氏一下子站起来,手里的针线“啪嗒”掉在地上,她顾不上捡,光着脚就跑出去,笑着喊:“德昇!你回来啦!”
德昇紧走几步,上前抱住夏张氏,声音有些沙哑:“娘,我回来了,俊英呢?她怎么样了?”
夏张氏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他,看他瘦没瘦,眼里满是欢喜:“俊英在她娘家呢,怀着孕,行动不方便。咱们明天一大早就去看她,她肯定高兴坏了!”
德昇点点头。
夏张氏拉着德昇进屋,童秀云带着孩子们围过来。德昇从帆布挎包里拿出来水果糖和奶块,分给孩子们。
还有两块花布,花布是浅蓝色的,上面印着小碎花,是俊英喜欢的样式。
一块给了童秀云,感谢她照顾爹娘的辛苦。一块装进挎包里,给俊英。
喜欢本自俱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本自俱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