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开业那天,八一大队的社员们都来捧场,饭店里挤满了人。雪君和雪丰和新学徒们,做的菜香气扑鼻,红烧鱼、炖排骨、扣肘子、锅包肉和香酥鸡,还有特色的八一香肠,一道道菜肴端上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雪艳手脚麻利,忙前忙后,把桌子和餐具收拾得干干净净,给大家添茶倒水,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德麟看着热闹的饭店,心里乐开了花,带着几个大队干部一个劲儿地给大家敬酒。
不久,八一商店的二层楼也建了起来,坐落在南大街上,临近胜利小学。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布匹、副食、五金、文具应有尽有。
雪美穿着商店统一发放的蓝色工装,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热情地招待顾客。
短短半年时间,八一大队的服务业和餐饮业搞得有声有色。
八一商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八一饭店每逢赶集便座无虚席,各类服务摊位前也总是排着长队。
从前无所事事的闲散社员,如今要么在集体产业里务工领薪,要么自主创业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家家户户增加了收入,村里的风气也变得积极向上。
八一大队通过拓展新产业,彻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走出了一条“农工商并举”的致富路。
盘山城里的建市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德昇所在的营口市第三建筑公司,已经开始更换牌匾,“盘锦市第一建筑公司”的新牌匾被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挂了起来,红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公司里的工人们都干劲十足,每天早出晚归,忙着修建新的办公楼、住宅楼和街道。
街道上,市政的施工队正在拓宽路面,大型压路机轰隆隆地驶过,把路面压得平整结实。
路边的旧房屋被陆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
百货商店接二连三的开起来,里面的商品越来越丰富,不仅有本地的特产,还有从外地运来的新奇玩意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
学校里,新的教学楼正在建设,孩子们在临时教室里上课,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盘锦就像一部真正开动的机器,各个部件都在高速运转。
乡村里,包产到户的农民们忙着春耕,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城镇里,建筑工人、商店售货员、饭店服务员、机关干部们各司其职,为建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气息。
德昇每次从工地回家,都能感受到盘锦的变化。街道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商店越来越热闹,人们的穿着打扮也越来越时髦。
他知道,一个崭新的盘锦即将诞生,而自己和家人,都将是这场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晚上,德昇下班来张义芝家接俊英和孩子们。
张义芝正在外屋地做饭,饭菜的香气飘满了屋子。冬冬和冬雪在院子里带着瑞丰和小雷玩捉迷藏,小秦抱着利利,正在给孩子们讲汽车的故事。
俊英坐在屋门口的葡萄架下,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脸上满是欣慰。
“回来了?”俊英看见德昇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今天工地上忙不忙?”
“忙,忙着赶工期呢,争取在市庆前把办公楼建好。”德昇洗了洗手,走到院子里,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暖暖的。
“二姐夫回来啦,可以吃饭啦,吃饭啦,”小军端着饭菜从外屋地探出头喊大家。
饭桌就摆在外屋地中央,长方形的桌子是德昇托人做的,德昇和俊英他们坐桌头,张义芝带着孩子们坐桌尾。饭菜很简单,人口多,吃得热热闹闹的。
“对了,二姐夫,听说八一饭店生意特别好,大哥家的雪君和雪丰都掌勺了,老二雪艳也成了饭店的大堂经理……”小军兴奋的说。
“是吗?那太好了。”德昇笑了起来,“等过段时间,咱们带着孩子们去八一饭店看看,顺便尝尝雪君和雪丰做的菜。”
“谁家过日子人家动不动就下饭店啊,”俊英听说德昇又要和婆家联系,老大不乐意。
“我今天放学从八一商店门口过,看见四姐在当售货员……”冬冬突然说。
“吃饭堵不住你嘴是不是?”冬雪瞪了她一眼,吓得冬冬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话了。
德昇和小军被俊英一噎,也不再说话,都只低头吃饭。
俊英的心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开,德昇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可能有些事情,只能交给时间了。
夜色渐浓,盘锦的夜空格外明亮,星星闪烁着,仿佛在见证这座城市的崛起。
辽河的水缓缓流淌,带着人们的希望和憧憬,奔向远方。
德昇知道,盘锦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一家人的日子,也会像这奔腾的辽河一样,蒸蒸日上。
盘锦要建市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过辽河两岸的稻田与苇塘,落进每个寻常百姓家。
作为盘山地区重点小学的胜利小学,也被这股喜庆劲儿裹得严严实实。
校园里的老槐树刚抽出新叶,校长就站在土台上,用带着沙哑的嗓门宣布:“盘锦要成为地级市啦!全市中小学生都要以最好的面貌迎接这一天,统一穿白衬衫、蓝裤子的新校服!”
土台下的孩子们炸开了锅,叽叽喳喳的议论声盖过了校园外的汽车喇叭。
冬冬踮着脚,拽着旁边同学的衣角,眼睛亮得像撒了星子:“白衬衫!蓝裤子!跟电影里的学生一样!”
旁边的张美丽比她大一岁,性子沉稳些,却也忍不住抿着嘴笑,手指悄悄在衣襟上比划着校服的样子。
可这份欢喜没持续多久,就被班主任手里的“校服尺寸登记表”浇了冷水。
“大家把身高、肩宽报上来,统一交钱买布料,学校找裁缝统一做,保证整齐划一!”老师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份布料加裁剪费,一共八块钱,三天内交齐!”
八块钱一套,可不是个小数目。
德昇在建筑公司,俊英在工农兵商店,两个人是双职工,挣的是死工资,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闲钱。
家里有冬冬和冬雪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得交双份钱,十六块够全家半个月的口粮。
放学路上,冬雪拉着冬冬的手,脚步比平时沉了不少:“咱妈肯定舍不得。”
冬冬没说话,心里那点儿雀跃像被戳破的气球,慢慢瘪了下去。她知道家里的难处,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小了给她,打了补丁又缝补丁,长这么大,她还从没穿过新做的衣裳。
果然,晚饭时说起校服的事,俊英放下手里的粗瓷碗,眉头拧成了疙瘩。“十六块?这不是抢钱吗?”她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苗映得她脸上的皱纹更清晰了,“都是布做的,哪用得着那么贵?我去商店看看,自己买布做,一样是白衬衫蓝裤子。”
德昇蹲在旁边劈劈柴:“学校要求统一布料,你做的不一样咋办?”
“能咋?颜色对着就行,还能不让孩子上学?”俊英的语气斩钉截铁,心里已经盘算好了。
第二天一早,俊英找到了布匹组的组长大张,的确良的白布料要一块二一尺,蓝卡其布一块一尺,做两套校服至少得十二尺,算下来比学校统一买还贵。
俊英在货架前转了三圈,手指摩挲着每块布料的纹路,最后停在角落一堆处理布前。
“这些的确良白布,虽说是布头儿,但质量一点儿不差,却只要八毛钱一尺;蓝布是斜纹的,颜色深了些,却耐脏,七毛钱一尺。跟校服是一批货,这个就行……”大张给俊英出主意。
“就这个了。”俊英咬了咬牙,选了六尺白布、六尺蓝布,又买了两轴线。
回到家,俊英顾不上歇口气,就把布料摊在炕桌上。
她年轻时在刺绣厂的缝纫组学过手艺,虽然后来多年没碰针脚,可拿起剪刀、穿上针线,动作依旧熟练。
冬冬和冬雪趴在炕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妈妈裁剪布料。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布料上,也照在俊英额角的汗珠上,她时不时抬手擦一下,却舍不得停下手里的活计。
“妈,能做小点吗?我怕太大了。”冬冬小声说。
俊英头也没抬:“小孩子长太快,做小点明年就穿不上了,做宽松点,能多穿两年。”
她给冬冬的衣服留了足尺的余量,袖子比常规的长了半尺,裤脚也放了三寸。
缝了三个晚上,两套校服终于做好了。
白衬衫的领口缝得方方正正,蓝裤子的裤线熨得笔挺。
冬冬迫不及待地穿上,衬衫的肩膀垮到了胳膊肘,袖子卷了一圈又一圈,足足卷了四圈才露出手腕,裤子更是长得拖到地上,踩在脚底下直打滑。
“妈,太大了!”冬冬噘着嘴,原地蹦了蹦,裤脚蹭得满是灰尘。俊英打量着她,皱了皱眉,却还是说:“凑活着穿,等你长高点儿就正好了。”
俊英做完了两套校服,还给小雷挤出来一套西装的料子,虽说拼接有点儿废手,俊英的针脚细密,设计合理,小雷穿着有模有样的。
白衬衫蓝裤子的校服就这样解决了,学校还要求穿白鞋。
可冬冬没有新白鞋,姐姐冬雪穿过的那双已经洗得泛黄,鞋尖还有个小破洞。
俊英说:“凑活穿吧,没人细看。”冬冬却不愿意,她看着张美丽脚上崭新的白球鞋,心里像堵了块棉花。
冬冬盯着老师的粉笔盒,突然有了主意。
放学后扫除的时候,冬冬特意捡了好多白色粉笔头儿。回到家里,把姐姐的旧鞋脱下来,蹲在地上使劲往鞋面上涂。
粉笔灰簌簌往下掉,沾得她满手都是,她却越涂越起劲,从鞋尖涂到鞋跟,连鞋底都没放过,直到整双鞋看起来雪白雪白的,才满意地停手。
“姐,你看我仙气飘飘的!”冬冬穿着涂了粉笔的鞋,在屋里蹦来蹦去,粉笔灰落了一地,像撒了层霜。
冬雪正在写作业,被她吵得没法集中注意力,抬头瞪了她一眼:“你快消停点儿吧,等咱爸回来看见这一地灰,非踢你不可!”
嘴上这么说,她还是放下笔,拿起笤帚和撮子,小心翼翼地把地上的粉笔灰扫干净,又用抹布擦了擦炕沿,生怕父母回来看到,又要吵架。
冬冬吐了吐舌头,乖乖坐到炕边,可心里的欢喜藏不住,时不时抬起脚看看自己的“白鞋”,走路都特意放轻脚步,生怕蹭掉了粉笔沫儿。
校服的风波还没过去,学校又下了新通知:为了建市庆典的课间操展示,要把广播体操改成棍棒操,全校统一购买一米二长的木质棍棒和彩色跳绳,每套五块钱,一周内交齐。
又是钱。俊英听到冬雪带回的消息,直接翻了脸:“买了校服又买棍棒,学校是想把我们家榨干吗?没有!一分钱都没有!”
冬冬急得直哭:“老师说必须统一,不买就不能参加课间操,还要罚站。”
德昇在一旁沉默了半晌才说:“别哭了,我去工地看看,能不能找根差不多的木头,绳子家里有,自己编一个就行。”
德昇特意绕到工地的废料堆,在一堆边角料里翻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根粗细均匀的杨木棍子。他用砂纸一点点把棍子打磨光滑,又用墨斗在上面画了两道线,看起来竟和学校要求的棍棒有几分相似。
回家后,他又找来了家里搓玉米剩下的麻绳,编了两根跳绳,虽然没有彩色的塑料绳好看,却结实耐用。
冬冬和冬雪背着一米二长的杨木棍子,拎着麻绳跳绳去学校。
走进校园,同学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别人的棍棒是统一的红白红三色,跳绳是红黄绿三色的,只有他们的棍子是原木色,跳绳是灰扑扑的麻绳。有同学小声议论:“他们的是假的,老师肯定不让用。”冬冬和冬雪低着头,心里七上八下。
没想到,老师检查的时候,只是看了看棍子的长度,又让他们试了试跳绳,竟然点了点头:“能用就行,重点是整齐划一。”
那一刻,冬冬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本自俱足》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本自俱足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本自俱足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