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青衣江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生态湖的冰层早已消融,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枝条,桃花、杏花竞相绽放,粉的、白的花朵在春风中摇曳,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庭院里的迎春花率先开放,黄色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喇叭,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 —— 亚洲恒河流域、欧洲波罗的海等区域已标注 “永续拓展达标” 的翠绿色标识,而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大洋洲东南部的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却被醒目的橙红色 “永续拓展预警” 覆盖,像两块亟待唤醒的生态沃土,预警区域内跳动的 “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 与 “流域退化”“生物减少” 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 “拓展永续成果、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 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70 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重点区域报告(非洲与大洋洲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区域,原本宽阔的蓝色河道呈现出狭窄的浅褐色,流域内的农田覆盖着白色盐碱层,其中埃及开罗段、苏丹喀土穆段的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最为严重,河道干涸率达 88%,土壤盐碱化率达 90%;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区域则呈现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这些是流域生态退化导致的植被枯萎区,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维多利亚州本迪戈段的黄褐色斑块扩张速度最快,流域生态退化率达 92%。报告中的文字字字沉重:“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近五年因上游水库截流、降水锐减和不合理灌溉,流域年径流量从 800 亿立方米降至 300 亿立方米,主要河段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至 15 万平方公里;棉花、小麦产量暴跌 70%,周边 220 万居民面临用水与粮食双重危机,流域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拓展关键阈值’,若不能建立跨国家水资源协同调配与盐碱化治理机制,前期修复成果将面临崩溃风险。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近五年因过度灌溉、工业排污和气候变化,流域年水资源量从 250 亿立方米降至 80 亿立方米,河流断流长度达 2000 公里; murray 鳕鱼、鸭嘴兽等珍稀生物数量锐减 ——murray 鳕鱼数量从 12 万尾降至 2 万尾,鸭嘴兽数量从 8 万只降至 1.5 万只;周边 150 万澳大利亚居民失去传统农业与渔业生计,流域碳汇能力下降 60%,若不能实现流域生态修复与经济模式转型的深度融合,将永久失去‘澳大利亚粮食篮’的生态功能。”
“陈叔!尼罗河下游与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浅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花瓣,他一边轻轻拂去花瓣,一边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尼罗河下游的埃及开罗段 —— 去年一年,这里的河道干涸率又上升了 6 个点,现在已达 94%;3 万平方公里农田因缺水和盐碱化无法耕种,棉花产量从每年 600 万吨降至 120 万吨,小麦产量从每年 800 万吨降至 180 万吨;周边 55 万农民因粮食减产失去收入来源,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耕地,前往亚历山大、卢克索等城市谋生,甚至跨越边境逃往其他国家。”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埃及生态学家卡里姆的身影。他站在尼罗河下游埃及开罗段的干涸河道旁,脚下的河床布满龟裂的缝隙,缝隙中覆盖着白色的盐碱层,偶尔能看到枯死的农作物根茎。卡里姆穿着防晒服,手中拿着土壤盐碱度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土壤盐碱度为 15‰,远高于生态安全标准(3‰):“十年前,这里的尼罗河河水奔腾不息,两岸农田郁郁葱葱,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欣赏尼罗河风光;现在河道干涸,农田盐碱化严重,很多地方变成了‘白色荒漠’。上个月我们在河道周边调查,发现有 280 多户农民因为无法耕种,已经变卖了耕地,看着空荡荡的村庄,让人心里格外难受。”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村庄,破旧的房屋门窗紧闭,院子里的灌溉水井早已干涸,井壁上结着白色的盐碱霜,村庄门口的 “耕地出售” 标牌在春风中摇晃;几位留守的老人坐在村庄的土坯房门口,望着干涸的河道,眼神中满是失落;村庄周边的灌溉渠道早已废弃,渠底覆盖着厚厚的盐碱层,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延伸向远方。
“尼罗河下游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还导致‘水生生物灭绝’和‘居民饮水危机’。” 小满调出水生态与居民饮水报告,“近五年,尼罗河下游的水生生物数量减少 99%,其中尼罗河鲈鱼数量从 30 万尾降至 1 万尾,尼罗河鳄鱼数量从 15 万只降至 8000 只;流域内的主要湖泊(如纳赛尔湖、曼扎拉湖)水位下降 20 米,湖泊面积缩小 70%,以湖泊为栖息地的水鸟数量减少 95%,其中埃及雁数量从 6 万只降至 800 只;同时,周边 180 万居民面临饮用水短缺风险,每户居民每月用水量从 50 立方米限制至 10 立方米,很多村庄只能依靠水车运输淡水,每立方米水的价格从 1 埃及镑升至 25 埃及镑,部分偏远地区甚至出现‘以水易物’的现象。” 视频中,卡里姆站在纳赛尔湖岸边,原本被湖水覆盖的区域现在裸露着白色的盐碱地,湖床上的裂缝清晰可见;村庄取水点外,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手中提着水桶等待水车送水,水桶里的水浑浊不堪;实验室里,研究员将少量地下水样本放在检测仪器上,屏幕上显示的水质盐碱度超标 12 倍,含有大量重金属;几位居民拿着水桶,无奈地说:“我们以前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现在不仅要限量,水还又咸又苦,根本没法直接喝;孩子们因为缺水,连正常的洗澡都成了问题,身上经常起疹子。上个月,我们村有 12 个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患上了肠胃炎,差点丢了性命。”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尼罗河下游的苏丹喀土穆段。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努比亚族世代依赖尼罗河下游的水资源生存,他们靠捕鱼、种植棉花和传统制陶工艺为生,现在河流干涸,农作物绝收,传统制陶工艺因缺乏干净的黏土(受盐碱化影响)无法制作,去年努比亚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 300 美元降至 80 美元,贫困率从 25% 上升至 95%;更严重的是,努比亚族的传统尼罗河祭祀仪式无法举行,他们的文化习俗面临失传。” 视频中,努比亚族长老易卜拉欣站在尼罗河的一处传统祭祀场地,场地中央的祭祀石碑上布满盐碱痕迹,周围的河床上覆盖着白色的盐碱层,原本用于祭祀的鲜花和水果被晒得干瘪。易卜拉欣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陶碗,陶碗上布满裂纹:“这是我们努比亚族的圣物,以前每年泛滥季,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尼罗河祭祀仪式,祈求河水充足、庄稼丰收;现在河里没水,祭祀仪式也无法举行,孩子们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我们的传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个月族里的年轻人想学习传统捕鱼技术,却因为没有河水,只能放弃,大家都很伤心。”
镜头转向苏丹的努比亚族村落,村落的房屋大多是传统的土坯房,院子里的水井已经被盐碱化,井水呈现出淡黄色,几位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喀土穆市。村民阿米娜说:“我们不想离开家乡,可这里没有水,没有粮食,实在无法生活;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这里捕鱼、种棉花,现在只能每天坐在河边,望着干涸的河床,唉声叹气。上周,我弟弟因为找不到工作,跟着一群人逃往了埃塞俄比亚,至今没有消息。”
画面跳转至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小满调出流域生态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 “红色预警”:“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近五年河流断流长度达 800 公里,其中 300 公里河道已永久断流;murray 鳕鱼因栖息地破坏和食物短缺,数量从 5 万尾降至 8000 尾,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 85%,很多 murray 鳕鱼因缺水,窒息死亡在河道中;周边 40 万澳大利亚农民,因农业用水短缺失去传统的种植生计,人均年收入从 5 万美元降至 1.2 万美元。”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艾米丽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她站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的断流河道旁,眼前的河道布满沙石,河道两侧的植被早已枯萎,远处的农田呈现出黄褐色,像一块褪色的地毯。艾米丽穿着户外冲锋衣,手中拿着流域生态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河道生态指数仅为 15,远低于生态安全标准(60):“十年前,这里的墨累 - 达令河河水清澈,两岸牧草丰美,每年都有大量牧民来这里放牧;现在河道断流,植被枯萎,很多地方变成了‘黄色荒原’。上个月我们在流域周边调查,发现有 160 多户农民因为无法灌溉,已经变卖了农场,看着空荡荡的牧场,让人心里格外难受。” 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农场,破旧的围栏歪歪扭扭,院子里的拖拉机锈迹斑斑,农场门口的 “转让” 标牌在风中摇晃;几位留守的牧民坐在农场的木屋前,望着断流的河道,眼神中满是失落;农场周边的灌溉水渠早已干涸,渠底长满了杂草,像一条废弃的土沟。
“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维多利亚州本迪戈段,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工业污染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问题。” 小满继续介绍,“维多利亚州本迪戈段是鸭嘴兽的主要栖息地,原本有 12 万平方公里的适宜生存流域,现在因工业污染和河道断流,适宜生存流域缩小至 3 万平方公里;鸭嘴兽的繁殖率从每年 50% 降至 15%,很多幼兽因缺乏水源和食物,死亡在河道中;周边 35 万澳大利亚居民,因流域生态退化,每年有 6 个月无法开展农业和渔业生产,人均年收入减少 80%。” 视频中,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本?威尔逊站在本迪戈段的河道旁,河道里的水呈现出墨绿色,水面漂浮着工业废水排放的泡沫,岸边的土壤被染成了黑色;几位科研人员正在河道中搜寻鸭嘴兽的踪迹,手中的探测仪显示 “无信号”。本?威尔逊拿着水质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化学需氧量(cod)超标 20 倍,含有大量重金属:“以前这里的鸭嘴兽随处可见,我们经常能看到它们在河道中嬉戏;现在工业污染严重,河道断流,鸭嘴兽越来越少,上个月我们在 100 公里的河道中,只发现了 3 只鸭嘴兽,而且都瘦弱不堪。很多居民因为食用了受污染的水产品,患上了重金属中毒,身体越来越差。”
“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段,虽然流域生态退化率相对较低(85%),但面临着‘湿地萎缩与候鸟迁徙中断’的威胁。” 小满调出湿地生态报告,“近五年,因流域生态退化,阿德莱德段的湿地面积从 5000 平方公里缩小至 1000 平方公里,湿地植被覆盖率从 80% 降至 20%;每年迁徙至此的黑天鹅、朱鹭等候鸟数量减少 90%,其中黑天鹅数量从 10 万只降至 1 万只;周边 30 万澳大利亚居民,因湿地萎缩失去生态旅游收入,很多生态旅游企业倒闭,居民失去收入来源;每年因流域生态退化和湿地萎缩,造成 1200 人死亡。” 视频中,澳大利亚生态学家索菲娅正在阿德莱德段的湿地考察。她蹲在地上,看着一株枯萎的湿地植物,无奈地摇头;几位生态旅游向导拿着空的宣传册,站在湿地边缘,眼神中满是无助。索菲娅说:“以前这片湿地生机勃勃,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赏候鸟;现在湿地萎缩,候鸟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态旅游生意一落千丈,很多向导不得不转行。上个月,我们发现有 50 多只黑天鹅因为找不到食物,饿死在湿地中,让人十分痛心。”
“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原住民,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 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非洲尼罗河下游的努比亚族掌握着‘流域水资源调配与盐碱化治理’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河流周边挖掘‘地下蓄水池’,利用地下水储存雨水和河水用于灌溉;同时,努比亚族还会种植‘耐盐碱作物’,如高粱、耐盐棉花等,这些作物能在盐碱化土壤中生长,减少水资源消耗;他们还掌握着‘土壤脱盐’的传统技术,通过种植柽柳、芦苇等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已有 4000 多年历史,现在在努比亚族保留的传统流域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比其他区域高 80%,农作物产量多 70%。” 视频中,努比亚族村民正在挖掘地下蓄水池,他们用铁锹和锄头在河流周边挖出圆形的水池,然后用黏土涂抹池壁,防止漏水;几位长老则在种植耐盐棉花,棉花的幼苗呈现出深绿色,在盐碱化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坚韧;村民们还在田间种植柽柳,柽柳的根系深深扎入土壤,吸收着土壤中的盐分,田间的土壤逐渐从白色变为褐色。
“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原住民(阿兰达人),也有‘流域生态守护’的传统技术。” 小满继续介绍,“阿兰达人世代生活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他们掌握着‘河道疏通与湿地修复’和‘可持续狩猎采集’的传统方法 —— 在流域退化区域挖掘‘生态沟渠’,疏通河道,恢复水流;同时,他们会根据流域生态情况调整狩猎采集时间和数量,避免过度利用破坏生态;他们还会‘种植本土植被’,在流域周边种植桉树、金合欢等本土植物,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区域,流域生态恢复速度比其他区域快 90%,野生动物数量多 80%。” 视频中,阿兰达族原住民正在挖掘生态沟渠,他们用砍刀和锄头清理河道中的沙石和杂草,疏通水流;几位部落成员则在调整狩猎路线,根据 murray 鳕鱼和鸭嘴兽的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狩猎时间;在本土植被种植现场,部落居民将桉树幼苗种在河道两侧,幼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与大洋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近五年河道干涸长度达 3000 公里,其中 1200 公里河道已永久干涸;棉花产量从每年 1500 万吨降至 300 万吨,小麦产量从每年 2000 万吨降至 450 万吨;周边 220 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300 美元降至 80 美元,贫困率从 25% 上升至 95%;努比亚族等原住民的传统尼罗河祭祀仪式无法举行,部落人口流失率达 98%;每年因缺水、粮食短缺和盐碱化影响,造成 2.5 万人死亡,50 万人流离失所。
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河流断流长度达 2000 公里,其中 800 公里河道已永久断流;murray 鳕鱼数量从 12 万尾降至 2 万尾,鸭嘴兽数量从 8 万只降至 1.5 万只,黑天鹅数量从 10 万只降至 1 万只;流域碳汇能力下降 60%,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 1500 万吨;周边 150 万澳大利亚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5 万美元降至 1.2 万美元,贫困率从 10% 上升至 92%;每年因流域生态退化、工业污染和湿地萎缩,造成 1.8 万人死亡,45 万人无家可归。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尼罗河下游有 180 万农民依赖农业生存,其中 150 万人因缺水和盐碱化失去收入来源,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300 美元降至 80 美元;周边的农产品加工厂因原料短缺和盐碱化影响,有 99% 已倒闭,50 万名工人失业;180 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每年有 15 万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患上肾炎、胃病等疾病,其中 8000 人死亡。墨累 - 达令河流域有 120 万农民和牧民依赖农业、畜牧业生存,其中 100 万人因流域生态退化失去传统生计,被迫迁往城市;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5 万美元降至 1.2 万美元,贫困率从 10% 上升至 92%;周边的水产品加工厂和生态旅游企业因原料短缺和游客减少,有 98% 已倒闭,35 万名员工失业;40 万居民因河道断流和湿地萎缩失去家园,住在临时安置点,生活条件恶劣。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春意盎然的江湾,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 2060 年第一次去尼罗河下游考察的情景:那时的尼罗河河水清澈,努比亚族村民在河边举行尼罗河祭祀仪式,热闹非凡;而现在,河流干涸,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 “非洲母亲河” 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墨累 - 达令河流域考察时的情景: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的河道断流,murray 鳕鱼瘦骨嶙峋;维多利亚州本迪戈段的工业污染严重,鸭嘴兽濒临灭绝。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尼罗河下游的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退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拓展期,需要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拓展目标吗?” 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尼罗河下游涉及埃及、苏丹等多个国家,水资源调配和盐碱化治理的跨国协调难度很大;墨累 - 达令河流域涉及澳大利亚多个州,加上工业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跨州协同治理的难度不小。”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拓展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尼罗河下游是非洲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和文化象征,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非洲东北部的粮食安全、居民健康和文化传承;墨累 - 达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农业和生态区域,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平衡。我们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积累的‘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跨国跨区域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尼罗河下游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我们要从‘跨国家水资源协同调配’和‘盐碱化土壤治理与农业产业转型’两方面入手。” 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努比亚族的‘地下蓄水池’和‘土壤脱盐’技术,结合现代的‘智能水资源调配’和‘盐碱化土壤改良’技术,在尼罗河下游建设水资源协同调配工程,建设大型跨国家输水管道和地下蓄水池,同时推广土壤改良技术,降低土壤盐碱度;另一方面,推动‘耐盐碱农业’和‘生态农产品’转型发展,推广努比亚族的传统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开发耐盐棉花深加工产品、高粱健康食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我们可以借鉴阿兰达族的‘河道疏通’和‘本土植被种植’技术,结合现代的‘流域生态修复’和‘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疏通河道,种植本土植被,治理工业污染,同时开发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保障居民生计,实现流域生态的永续拓展。”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修复永续拓展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拓展’方案。第一期是‘基础拓展’,在 2070 年 12 月底前,在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建设 250 个水资源协同调配站和 150 个盐碱化土壤治理站 —— 水资源协同调配站配备智能输水系统和地下蓄水池,每年调配水资源 120 亿立方米,通过跨国家输水管道输送至缺水区域;盐碱化土壤治理站采用先进的生物改良技术,每年改良盐碱化土壤 5 万平方公里,降低土壤盐碱度至安全标准。在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建设 300 个流域生态修复站和 100 个工业污染治理站 —— 流域生态修复站配备河道疏通设备和本土植被种植机械,每年疏通河道 1000 公里,种植本土植被 8 亿株,恢复流域生态面积 6 万平方公里;工业污染治理站配备智能污水处理设备,每年处理工业废水 40 亿立方米,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90%。”
“第二期是‘系统拓展’,在 2071 年 6 月底前。” 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尼罗河下游流域,推广‘耐盐碱农业 + 生态农产品转型发展’模式,与埃及、苏丹等国政府合作,为农民提供耐盐碱作物种植资金和技术培训,培训 10 万名农民掌握传统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和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同时在流域周边建设 80 个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和 60 个耐盐碱作物种植基地,开发耐盐棉花纺织品、高粱饼干等产品,每年增加农产品产值 500 亿美元。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开展‘流域生态修复 + 生态旅游与绿色农业发展’工程,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等政府合作,帮助居民建立生态旅游合作社和绿色农业基地,培训 9 万名居民掌握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旅游服务技能;同时建设 40 个生态旅游景区和 30 个绿色农产品加工厂,开展流域生态观光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每年增加居民收入 400 亿美元。”
“第三期是‘长效拓展’,在 2071 年 12 月底前。” 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埃及、苏丹等国政府和澳大利亚各州政府签订‘生态永续拓展协议’,建立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 —— 在尼罗河下游流域建设 1000 个水资源与盐碱化永续拓展监测站,实时监测河流水量、土壤盐碱度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 800 个流域生态永续拓展监测站,监测河道水流、水质、野生动物数量和湿地面积。同时,开展‘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教育’,在尼罗河下游流域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周边的 1200 所学校、社区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 12 万名‘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其中 50% 是努比亚族等原住民和澳大利亚阿兰达族原住民,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拓展的日常维护;建立‘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每年投入 400 亿美元,用于水资源调配补贴、盐碱化治理扶持、原住民文化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同步推进。”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 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 3500 亿美元的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永续拓展专项资金,中国、埃及、苏丹、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非洲联盟、大洋洲国家联盟承诺提供 2000 亿美元援助,总共 5500 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拓展期的需求。” 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 5000 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资源调配专家、盐碱化治理专家、流域生态修复专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非洲和大洋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埃及、苏丹等国政府和澳大利亚各州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 埃及、苏丹同意共建水资源协同调配工程,推广耐盐碱农业;澳大利亚各州承诺加强流域生态修复和工业污染治理;努比亚族等原住民和阿兰达族原住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拓展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 3500 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 75 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拓展团队 —— 中国派了 1000 名水资源调配专家和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师,埃及派了 700 名农业专家,澳大利亚派了 500 名生态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非洲和大洋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永续拓展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尼罗河下游流域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 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尼罗河下游与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耐盐碱作物种子和本土植被幼苗,一定能为永续拓展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拓展团队,登上了前往埃及的飞机。经过 50 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埃及开罗,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尼罗河下游流域的埃及开罗段,见到了生态学家卡里姆和努比亚族长老易卜拉欣。卡里姆带着他们参观了干涸的河道和盐碱化的农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埃及开罗附近的农业合作社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卡里姆和易卜拉欣介绍了水资源协同调配和盐碱化土壤治理方案,当提到要结合努比亚族的传统技术建设地下蓄水池时,易卜拉欣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解决缺水和盐碱化问题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尼罗河重新有水,让我们的传统尼罗河祭祀仪式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埃及开罗段建设水资源协同调配站和盐碱化土壤治理站。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努比亚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建设地下蓄水池,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建设智能水资源调配系统,将调配的水资源通过输水管道输送至农田;在盐碱化土壤治理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生物改良设备,种植柽柳、芦苇等脱盐植物,同时喷洒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盐碱度;他们还在田间挖掘排水渠,将土壤中的盐碱水排出,改善土壤质量。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智能水资源调配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埃及、苏丹等国的水资源情况和农田需水量,自动调整输水量,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河流水量、土壤盐碱度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根据监测数据调整调配方案和治理方案,确保水资源持续供应和土壤质量改善。” 农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卡里姆看着正在建设的地下蓄水池,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蓄水池和治理站就能发挥作用,尼罗河会重新有水,土壤盐碱化会得到改善,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收获雪白的棉花和金黄的小麦了。”
在耐盐碱农业现场,团队成员向农民们传授努比亚族的传统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在盐碱化农田里种植耐盐棉花和高粱,同时建设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开发耐盐棉花纺织品和高粱饼干。陈守义向农民们介绍耐盐碱农业模式:“这些耐盐碱作物不仅能在盐碱化土壤中生长,还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发生态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农民穆罕默德看着种植的耐盐棉花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耐盐碱作物和加工厂,我们的农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缺水和盐碱化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与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艾米丽汇合。他们首先在沃加沃加段建设流域生态修复站和工业污染治理站。流域生态修复站配备了河道疏通机械和本土植被种植设备,团队成员与阿兰达族原住民一起,在断流河道中清理沙石和杂草,疏通水流,同时种植桉树、金合欢等本土植被,恢复流域植被覆盖;在工业污染治理站,团队成员安装智能污水处理设备,将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后再排放,同时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团队成员向艾米丽介绍技术方案:“这些流域生态修复站每年能疏通河道 400 公里,种植本土植被 3 亿株,恢复流域生态面积 2.5 万平方公里;工业污染治理站每年能处理工业废水 15 亿立方米,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95%。” 艾米丽看着正在疏通的河道和种植的桉树幼苗,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会逐渐恢复,murray 鳕鱼和鸭嘴兽也能重新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帮助阿兰达族原住民建立生态旅游合作社,建设流域生态观光步道和野生动物观测点;同时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种植有机小麦和牧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团队成员向原住民传授生态旅游服务技能和绿色农业管理技术:“我们要根据流域生态承载能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农业规模,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同时,开发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流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阿兰达族原住民首领杰克主动参与建设,他擦着脸上的汗水说:“以前我们只能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我们既能保护流域,又能增加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心了!”
在尼罗河下游流域的苏丹喀土穆段,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 —— 埃及和苏丹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埃及认为苏丹在上游建设水库截流过多,影响了下游的水资源供应;苏丹则认为埃及过度用水,忽视了上游的发展需求。陈守义召集埃及、苏丹两国政府代表开会讨论,努比亚族长老易卜拉欣提出了 “跨国家水资源动态分配” 的建议:“我们可以建立尼罗河下游跨国家水资源动态分配中心,根据两国的降水情况、用水需求和生态用水量,实时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同时,加强上游水库的联合调度,确保下游水资源稳定供应。” 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专家制定了《尼罗河下游跨国家水资源动态分配方案》,成立了跨国家水资源动态分配中心,负责实时调度流域水资源。经过十个月的协调,两国达成共识,苏丹将上游水库截流量减少 40%,埃及将农业用水量减少 25%,下游的水资源供应得到保障,棉花产量增加了 35%,小麦产量增加了 40%。埃及水资源部长哈立德笑着说:“跨国家水资源动态分配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水矛盾,还改善了流域生态,真是一举两得!”
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维多利亚州本迪戈段,团队面临着工业污染持续排放的问题。小满召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代表、阿兰达族原住民和环保组织开会讨论,阿兰达族原住民首领杰克提出了 “工业污染源头控制 + 河道生态净化” 的建议:“我们可以要求工业企业安装污水预处理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在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葫芦等,净化河道水质。” 小满结合现代技术,推动工业企业安装智能污水预处理设备,实时监测污水排放量和水质;同时在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净化系统,吸收水中的污染物。经过八个月的整治,工业污染排放量减少了 90%,河道水质得到显着改善,鸭嘴兽的数量增加了 50%。杰克兴奋地说:“现在工业污染少了,河道水质变好了,我们又能在河道中看到鸭嘴兽了,孩子们也能在河边玩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拓展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250 个水资源协同调配站每年调配水资源 120 亿立方米,150 个盐碱化土壤治理站每年改良盐碱化土壤 5 万平方公里,河道干涸率从 88% 降至 48%,土壤盐碱化率从 90% 降至 45%,棉花产量从 120 万吨增至 450 万吨,小麦产量从 180 万吨增至 500 万吨;“耐盐碱农业 + 生态农产品转型发展” 模式推广后,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300%,生态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增加产值 500 亿美元。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300 个流域生态修复站每年疏通河道 1000 公里,种植本土植被 8 亿株,100 个工业污染治理站每年处理工业废水 40 亿立方米,流域生态退化率从 92% 降至 50%,河道断流长度减少 800 公里,湿地面积恢复至 3000 平方公里;“流域生态修复 + 生态旅游与绿色农业发展” 工程实施后,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28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 400 万人次,murray 鳕鱼的数量增加至 8 万尾,鸭嘴兽的数量增加至 6 万只。
2070 年 12 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埃及开罗召开了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永续拓展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埃及、苏丹等国政府和澳大利亚各州政府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拓展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埃及总统阿卜杜勒 - 法塔赫看着尼罗河下游水资源协同调配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拓展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拓展。”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尼罗河下游流域的努比亚族部落,看到易卜拉欣的部落里,地下蓄水池中的水充盈,水资源协同调配管道将水输送到农田,农民们正在田间种植耐盐棉花,脸上洋溢着笑容;努比亚族的传统尼罗河祭祀仪式重新举行,孩子们在仪式上学习传统祭祀礼仪,眼中满是好奇。易卜拉欣笑着说:“今年我们的耐盐碱农产品销售额达 250 亿美元,生态旅游收入(结合尼罗河文化观光)达 100 亿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水资源管理与盐碱化治理学校,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尼罗河的部分河道已经重新有水,明年我们就能在这里捕鱼了。”
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段,小满和艾米丽一起监测流域生态,看到断流的河道重新有了水流,两岸的桉树和金合欢长势喜人,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植被带,murray 鳕鱼在河道中游动,鸭嘴兽在岸边嬉戏,场面生机勃勃;阿兰达族原住民的生态旅游合作社里,游客们正在流域生态观光步道上观光,野生动物观测点坐满了观赏鸭嘴兽的游客;绿色农业基地的农民正在收获有机小麦,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艾米丽兴奋地说:“现在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都有 400 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的生态旅游收入达 150 亿美元,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murray 鳕鱼和鸭嘴兽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2071 年 6 月,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修复 “系统拓展” 阶段顺利完成。尼罗河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盐碱化区,河道干涸率从 48% 降至 18%,土壤盐碱化率从 45% 降至 15%,棉花产量从 450 万吨增至 1300 万吨,小麦产量从 500 万吨增至 1800 万吨;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80 美元升至 350 美元,贫困率从 95% 降至 38%;160 家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和耐盐碱作物种植基地重新开业,55 万名工人重新就业;周边 180 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每户居民每月用水量恢复至 45 立方米,水质达标率达 98%。墨累 - 达令河流域生态退化区,流域生态退化率从 50% 降至 22%,河道断流长度减少 1500 公里,湿地面积恢复至 4500 平方公里;murray 鳕鱼的数量从 8 万尾增至 11 万尾,鸭嘴兽的数量从 6 万只增至 7.5 万只,黑天鹅的数量从 1 万只增至 8 万只;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 1.2 万美元升至 4.5 万美元,贫困率从 92% 降至 32%;140 家生态旅游企业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38 万名员工重新就业;工业污染排放量减少 98%,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2071 年 12 月底,“长效拓展” 阶段圆满完成。尼罗河下游流域建设的 1000 个水资源与盐碱化永续拓展监测站和墨累 - 达令河流域建设的 800 个流域生态永续拓展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12 万名 “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 上岗,其中 6 万名是努比亚族等原住民和澳大利亚阿兰达族原住民,他们定期监测水资源状况、土壤盐碱度和流域生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非洲与大洋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 累计投入 800 亿美元,帮助 700 万农民、居民转产、500 万原住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 2071 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非洲尼罗河下游流域与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拓展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进入 “永续拓展良性循环” 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树立了 “非洲与大洋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拓展期,是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实现生态成果全球深度共享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和大洋洲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是地球上极具生态战略意义的区域,它们的永续拓展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拓展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尼罗河的水流更稳定、墨累 - 达令河的生态更繁茂,让非洲和大洋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尼罗河下游的河水清澈奔腾,努比亚族村民在河边举行盛大的尼罗河祭祀仪式,农民们在田间丰收;看到了墨累 - 达令河流域的河道水流潺潺,murray 鳕鱼在水中穿梭,鸭嘴兽在岸边嬉戏,澳大利亚居民在生态旅游区里热情地迎接游客,孩子们在湿地边追逐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
《江湾钓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江湾钓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江湾钓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