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项目组的成立,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不仅改变了园内姐妹们的日常生活,更催生了许多新的气象。
那日贾母提议的“报刊”之策,更是让众人兴奋不已,连日来,秋爽斋成了最热闹的所在。
这日,探春、宝钗、李纨、迎春、惜春并新近身体大好的黛玉,齐聚晓翠堂,商议这报刊的具体事宜。
桌上摊着纸墨,众人围坐,脸上都带着跃跃欲试的光彩。
“祖母提议办这报刊,实在是妙极!”探春率先开口,眼眸晶亮,“只是,总得有个响亮又贴切的名字才好。诸位姐妹可有好主意?”
李纨素来沉稳,便道:“既是园中姐妹心血所聚,不若就叫《大观集》或《闺阁雅音》,倒也端庄。”
惜春正拿着炭笔在纸上随意勾勒,闻言抬头:“《雅音》虽好,未免有些泛了。我们作画,也是雅事。”
迎春细声细气地附和:“四妹妹说的是。”
宝钗沉吟片刻,道:“名字须得易记,又与我们有些关联。咱们的诗社名为‘海棠’,海棠花开似锦,寓意也好,不若就叫《海棠集》或《海棠新声》?”
“《海棠新声》……”
黛玉轻声重复,纤指抵着下颌,眼波流转间带着一丝灵动的神采,“‘新声’二字甚好,恰合我们初试啼声之意。
只是,我倒觉得,既是报刊,意在传播新知,记录我们园中点滴‘新事’,不若就叫《海棠新刊》?
既承了诗社之名,又点明了刊物之实,且‘新刊’二字,更显勃勃生气。”
“《海棠新刊》?”探春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好!这个好!林姐姐果然心思灵巧!既雅致,又点题,就定这个名儿了!”
众人皆点头称善,刊名便就此定下。
接着又商议刊发内容,定下首期可收录姐妹们的诗词新作、书画小品(惜春主动包揽了插图之事)、读书心得(黛玉、宝钗皆可供稿)。
还可加入宝玉、贾兰等人合适的文章,以及探春打算撰写的“高产农作物培育初探”(基于稻香村试验田的观察),宝钗整理的“蘅芜苑香草辨识与简易香方”,甚至李纨也可写些持家育子的心得。
内容务求雅俗共赏,清新务实。
“刊印之事,我已与母亲商议过,”宝钗接口道,她如今正式打理薛家生意,行事更见干练,
“薛家在京中有相熟的信誉良好的书局,刻印装帧皆可交由他们,质量与时效皆有保障。只是这售卖与利润……”
探春立刻道:“按我们之前商定的章程,所得利润,除却支付刻印成本,余下的,一部分充入园内‘活动基金’,另一部分,则按供稿多寡、优劣进行分配,如此方能激励众人,也算按劳取酬,公平合理。”
她看向宝钗,“只是这定价……”
宝钗早已成竹在胸:“初期刊物,意在打开局面,不宜定价过高。我核算过成本,若印数适中,定价每册二百文,寻常读书人亦能承受。先在薛家京中几处书铺寄卖,看看反响。若销路好,再考虑增印或交由南方书商。”
众人见她思虑周全,账目清晰,无不叹服。一套完整的《海棠新刊》运作流程,便在姐妹们的集思广益中初步成型,决定先试行半月刊印一次。
正事商议得差不多,气氛愈发活络起来。忽听得外面丫鬟笑着通报:“史大姑娘来了!”
帘栊一响,一个穿着大红羽绒缎袄,围着兔毛围脖,笑声如银铃般的姑娘一阵风似的卷了进来,不是史湘云又是谁?
她脸上红扑扑的,带着室外寒气的清新,一进来就嚷道:“好哇!你们在这里商议大事,竟也不等我!”
众人见她来了,都是欢喜。
探春笑着拉她坐下:“偏你来得迟!前儿老太太就说要接你过来住,偏你病了,如今可大好了?”
湘云爽朗一笑,拍了拍胸口:“早好啦!不过是偶感风寒,将养了几日罢了。我在家里闷得发慌,早想死你们了!方才听翠缕说,你们在弄什么‘新刊’?快与我说说!”
宝钗便笑着将《海棠新刊》之事与她细细说了。
湘云听得双眼放光,拍手道:“这个有趣!算我一个!别的不敢说,若论起作诗,我可不怕谁!下回诗社,必要争个魁首,好叫我的诗也印在这新刊上头!”
她性子豪爽,言语诙谐,顿时将气氛烘得更热。
黛玉见她来了,也难得地露出真切的笑意,打趣道:“是了,我们‘枕霞旧友’来了,下回诗社更有看头了。只盼你莫要再醉了,嚷着要吃生肉便好。”
一句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湘云也不恼,扑过去要拧黛玉的嘴,黛玉笑着躲到宝钗身后,一时间,晓翠堂内笑语喧阗,暖意融融。
说笑一阵,黛玉因每日晨起需练习八段锦,便先起身告辞回潇湘馆。
湘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有些惊讶地对宝钗道:“林姐姐如今气色真好多了,我瞧着,竟比先前丰腴了些,走路也不似那般弱不禁风了。”
宝钗点头,微笑道:“正是呢。自老太太立了规矩,又请了太医专门调理,叮嘱她每日走动、练习那养生的八段锦,这两年下来,身子果然一日好似一日。如今虽仍比常人弱些,等闲头疼脑热却少了许多,精神头也足了。”
湘云感叹道:“老太太真是有心了。”
且说黛玉回到潇湘馆,紫鹃早已备好了温水和手巾。
黛玉净了手,觉得周身暖融融的,气息顺畅。
她走到窗边书案前坐下,案上整齐地摞着她历年来的读书笔记,还有正在构思的首期《海棠新刊》稿子——一篇关于《乐府诗集》中民生诗篇的赏析。
阳光透过茜纱窗,落在她莹润了许多的脸颊上,泛着健康的光泽。
她随手翻动着那些字迹或清秀或潦草的笔记,里面记录着她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时的感悟,间或还有一些对自然现象、各地风物的好奇与疑问。
看着看着,一个念头如同破土的春笋,悄然萌生。
她想起贾母偶尔提及的“学以致用”,想起宝钗、探春她们都在为园子、为将来做着实实在在的筹划,自己终日沉浸诗词,虽得乐趣,于实事上却似乎……隔了一层。
她的目光停留在笔记中记录的一些零散信息上:某地水患后的赈灾举措,某朝应对蝗灾的方法,某本农书上记载的抗旱作物……这些散碎的知识,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各处。
“若是……”黛玉轻声自语,眼眸越来越亮,“若是能将古今典籍中,关于应对天灾人祸、治理地方、安定民生的策略、方法、智慧,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出来,去芜存菁,编撰成册,不拘是水旱蝗瘟,还是吏治民生,皆有所本,有所参详……岂非比单纯吟风弄月,更有意义?”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挥之不去。
她仿佛看到了一幅更广阔的图景,她的才情与学识,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更具重量的方向。
这已不仅仅是为一期刊物供稿,而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她提起笔,在雪浪笺上郑重地写下了五个字:《古今应对策》。
喜欢红楼之老祖宗自救指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红楼之老祖宗自救指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