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柳岸里,桂香还未散尽,寒风就裹着凉意吹来了。“轻折柳”工作室的窗前,樊赟正对着一幅梅花图发呆——浙江老陈师傅提到的“菊花汉服”刚收尾,成都李师傅又发来消息,说想合作“腊梅蜀绣汉服”,赶在冬至前推出,让大家在冬天也能穿着带非遗温度的汉服。
“腊梅得用深色底布才衬得出风骨,”樊赟把藏青色的棉布铺在桌上,用粉笔轻轻勾勒梅枝的轮廓,“主枝用深棕色丝线绣,花瓣用渐变的浅粉到纯白,花蕊加一点金黄,这样绣出来才像雪地里开的腊梅。”倾喃凑过来,手里拿着刚查的冬至习俗资料:“冬至有吃汤圆、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咱们可以在汉服的袖口绣迷你汤圆纹样,再把消寒图的线条绣在衣襟内侧,让大家穿着汉服也能数九迎春。”
凰慕则联系了星光小学,计划冬至前再去一次山区,给孩子们带“腊梅汉服”的材料包——考虑到山区孩子的动手能力,她们把绣片预裁成梅枝和花瓣的形状,孩子们只要拼贴、简单缝制就能完成,还准备了红色的绒线,让孩子们绣汤圆纹样,“既简单又有冬至的仪式感”。
十一月中旬,三人带着材料包再次踏上盘山公路。这次来接她们的,除了校长,还有阿明——他穿着上次做的桃花汉服,虽然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平整,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樊老师,我绣了手帕,里面有桃花和梅花,想送给你。”樊赟打开布包,看到浅粉的桃花旁,歪歪扭扭绣着两朵浅黄的腊梅,眼眶一下子热了:“阿明绣得真好,以后肯定能成为厉害的手艺人。”
冬至活动当天,教室里飘着煮汤圆的香气。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先给藏青色的汉服拼贴梅枝绣片,再用红色绒线绣汤圆——有的孩子把汤圆绣成圆滚滚的,有的还在旁边绣了小勺子,引得大家阵阵笑。阿明拿着针线,认真地给梅枝绣“雪点”:“樊老师说,腊梅上有雪才好看,我要多绣点雪。”
活动最后,学校举办了“冬至汉服宴”,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腊梅汉服,围着桌子吃汤圆,樊赟还教大家唱冬至的童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歌声里,窗外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落在孩子们的汉服上,像给腊梅添了真的雪,美得像一幅画。
离开时,阿明拉着樊赟的衣角,小声说:“老师,明年春天,我还能学绣桃花吗?”樊赟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当然能,明年咱们不仅绣桃花,还要学编竹篮,做更多好看的东西。”
从山区回来后,“轻折柳”工作室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全国非遗保护中心想让她们牵头,成立“非遗汉服传承联盟”,联合四川的蜀绣、浙江的竹编、贵州的苗绣、云南的扎染等各地非遗手艺,打造一条“非遗汉服产业链”,让更多非遗手艺通过汉服走进日常生活。
樊赟、倾喃、凰慕三人特意去了北京,和全国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商量联盟的规划。“咱们的联盟,要让每个非遗手艺都有自己的位置,”樊赟指着规划图,“蜀绣负责绣面纹样,竹编做配饰,苗绣做花边,扎染做面料底色,大家一起合作,做出更丰富的非遗汉服。”工作人员很赞同:“还要在联盟里设‘非遗学徒计划’,让年轻学徒去各地跟着老匠人学习,把手艺传下去。”
回到锦川后,三人立刻联系了阿依、沙玛阿支、李师傅、老陈师傅等老朋友,邀请他们加入联盟。阿依收到消息后,当天就带着苗绣娘的样品赶来:“我们绣了新的蝴蝶纹,想和蜀绣结合,做一套‘蝶舞汉服’,肯定好看。”老陈师傅也发来视频,展示了新做的竹编腰带:“这个腰带能调节松紧,上面还编了梅兰竹菊的纹样,配汉服正好。”
二月初,“非遗汉服传承联盟”正式成立,第一站合作就是打造“四季非遗汉服礼盒”——春天的桃花汉服,用蜀绣绣桃花,苗绣做花边;夏天的荷花汉服,用扎染做湖蓝色面料,竹编做莲蓬配饰;秋天的桂花汉服,用蜀绣绣桂花,竹编做桂花簪;冬天的腊梅汉服,用苗绣绣雪点,竹编做梅枝挂件。礼盒里还放了各地非遗匠人的手写信,告诉大家每件汉服背后的手艺故事。
礼盒上线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有位买家在评论区留言:“打开礼盒,像收到了一整年的非遗美好,每个细节都能看到匠人的用心,以后要带着孩子一起了解这些手艺。”还有不少博物馆联系联盟,想收藏“四季非遗汉服”,作为非遗传承的展示品。
三月的柳岸里,老槐树抽出了新枝,“轻折柳”工作室的后院里,摆着联盟成员送来的新样品——阿依的苗绣蝴蝶、李师傅的蜀绣牡丹、老陈师傅的竹编兰草,还有云南扎染匠人送来的靛蓝色面料,五颜六色的,像把春天搬进了院子。
三人坐在槐树下,翻着联盟的新计划——四月要去云南考察扎染手艺,五月要在成都办“非遗汉服展”,六月要带着联盟的作品去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还要在柳岸里开一家“非遗汉服体验店”,让大家能亲手做汉服、学手艺。
“体验店要分几个区域,”凰慕指着设计图,“一楼做汉服展示和售卖,二楼设手作体验区,教大家缠花、苗绣、竹编,三楼还可以做非遗课堂,邀请老匠人来讲课。”樊赟点头:“还要在店里摆一个‘非遗地图’,标注联盟里每个匠人的工作室位置,让大家知道这些手艺来自哪里,是谁做的。”
倾喃则在准备国际非遗博览会的展品——她们计划带“四季非遗汉服”和“民族丰收图”挂毯,还有孩子们做的山区汉服,“想让全世界看到,非遗不仅是老手艺,还能和孩子的童年、普通人的生活结合,充满活力。”
就在三人忙着规划未来时,工作室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阿明和星光小学的几个孩子,他们穿着自己做的汉服,手里拿着画满汉服的本子:“樊老师,我们想来看看你们的工作室,以后还要跟着你们学手艺,把非遗传下去。”
樊赟笑着把孩子们迎进来,给他们看联盟的样品,讲各地非遗的故事。阿明看着蜀绣牡丹,眼里满是向往:“我以后也要像李师傅一样,绣出这么好看的花。”樊赟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喜欢,坚持下去,一定可以的。”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汉服上,也洒在联盟的样品上,温暖而明亮。三人知道,“轻折柳”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群人的热爱——是阿依、沙玛阿支这样的非遗匠人,是李师傅、老陈师傅这样的合作伙伴,是星光小学的孩子们,还有每一个喜欢非遗、支持非遗的人,一起编织的梦想。
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只要这份热爱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为非遗付出,“轻折柳”就会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把非遗的美好与温暖,传递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老手艺在新时代,开出更绚烂的花。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