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柳岸里的年味还没散尽,樊赟、倾喃就带着新一期研学营的孩子,踏上了前往贵州苗寨的路。车子驶过蜿蜒的山路,远远就看到苗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青瓦上还留着过年的红灯笼,像挂在山间的红宝石。阿依早就带着寨里的绣娘在村口等着,她们穿着绣满蝴蝶纹的苗服,手里捧着染好的靛蓝色布料,笑着迎上来:“咱们寨里的桃花快开了,正好带孩子们在桃树下学苗绣。”
研学营的孩子们一进寨,就被吊脚楼栏杆上的苗绣吸引——有的绣着展翅的蝴蝶,有的绣着盛开的桃花,还有的绣着田间的稻穗,色彩明艳,栩栩如生。阿依把孩子们带到寨中的晒谷场,场边的桃树上已经冒出了粉色的花苞,她指着树上的花苞说:“今天咱们就学绣桃花苞,先用浅粉线勾轮廓,再用深粉线填色,最后用白色线绣出花瓣上的绒毛,这样绣出来的花苞才像真的。”
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迷你绣绷和丝线,跟着阿依学绣。阿明学得格外认真,他之前在星光小学学过蜀绣,很快就掌握了苗绣的基本针法,还自己加了点小创意——在花苞旁边绣了只小小的蜜蜂。“阿明绣得真好,”阿依看着他的绣品,笑着说,“苗绣最讲究‘随心而绣’,想加什么图案都可以,这样才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苗绣,孩子们还跟着寨里的老人学做苗家蜡染。老人拿着铜制的蜡刀,在白布上画出桃花纹样,再把布放进靛蓝染缸里浸泡。“蜡染和扎染不一样,”老人边演示边说,“蜡刀画过的地方,染液浸不进去,拆了蜡就能看到白色的花纹,就像给布‘盖印章’。”孩子们拿着小蜡刀,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都兴致勃勃,有的画桃花,有的画蝴蝶,还有的画自己的名字。
五天的研学营里,孩子们还体验了苗家的打糍粑、编竹篓。在桃树下打糍粑时,孩子们握着木槌,跟着寨里的叔叔阿姨一起用力,糯米在石臼里慢慢变成软糯的糍粑,裹上黄豆粉,甜得孩子们眯起眼睛;编竹篓时,老匠人教他们用细竹篾编出菱形的纹路,孩子们编的小竹篓虽然不规整,却能装下自己绣的苗绣手帕,成就感满满。
离开苗寨那天,孩子们都收到了阿依送的苗绣小荷包,荷包上绣着每个孩子的生肖。阿明拿着绣着小蛇的荷包,拉着阿依的手说:“阿依阿姨,我以后还要来苗寨,学绣更大的桃花。”阿依笑着点头,把一捆染好的蜡染布塞给他:“这布留给你,回去可以做件小汉服,上面的桃花纹,就当是寨里的春天跟着你走啦。”
从苗寨回来后,三人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非遗春晚”的筹备中。春晚的舞台设在市文化中心,主题定为“非遗闹春”,需要为演员设计十套不同风格的非遗汉服,既要融合苗绣、蜀绣、竹编、蜡染等手艺,又要符合春晚的喜庆氛围。
樊赟负责汉服的整体设计,她选了正红色作为主色调,搭配金色、宝蓝色作为点缀:“第一套汉服用苗绣蝴蝶纹做裙摆,蜀绣牡丹纹做领口,腰间系竹编腰带;第二套用水墨扎染做面料,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呼应龙年;第三套用苗家蜡染做内衬,外层是绣满桃花的纱料,春天的感觉更浓。”
倾喃则忙着和联盟成员对接材料——李师傅从四川寄来绣好的牡丹纹布片,每片都绣得层层叠叠,像真的牡丹绽放在布上;老陈师傅送来编好的竹编腰带和龙纹挂件,竹丝细得像头发,却编得格外紧实;段师傅寄来水墨扎染布,蓝色的纹路像山间的云雾,飘逸又雅致;阿依则带着寨里的绣娘,赶绣了一批蝴蝶纹布片,每只蝴蝶的翅膀上都绣着不同的花纹。
春晚彩排那天,演员们穿着非遗汉服走上舞台,瞬间成了全场的焦点。红色的裙摆随着舞步晃动,苗绣蝴蝶仿佛在展翅,蜀绣牡丹像是在盛开,竹编挂件随着动作轻轻作响,水墨扎染的面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台下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位观众笑着说:“以前只在博物馆里看到过非遗手艺,今天看到它们做成汉服穿在身上,还这么好看,太惊艳了!”
除了汉服,春晚还有非遗手作表演环节——阿依带着绣娘在舞台上现场绣苗绣,李师傅演示蜀绣的晕针技法,老陈师傅编竹编龙纹,段师傅做扎染手帕,孩子们则拿着自己在研学营做的手作,在舞台上展示。当孩子们举起绣着桃花的苗绣手帕、编着小竹篓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眼里泛起了泪光。
春晚结束后,市文旅局的周科长找到三人,笑着说:“今年的非遗春晚太成功了,好多观众都问能不能买到舞台上的汉服,咱们可以推出‘春晚同款’非遗汉服礼盒,让大家也能穿着非遗汉服过年。”三人当即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礼盒的设计——除了汉服,还要配上对应的非遗配饰,比如苗绣香囊、竹编发簪,再放一张春晚表演的照片,让礼盒更有纪念意义。
三月初,樊赟和凰慕带着“非遗童装”系列,飞往法国参加巴黎童装展。展会的展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童装品牌琳琅满目,而“轻折柳”的展位前,却挤满了人——浅绿的春天款童装上,苗绣蝴蝶在袖口起舞;浅蓝的夏天款上,蜀绣荷花映着扎染内衬;浅黄的秋天款上,竹编枫叶纽扣格外别致;浅粉的冬天款上,腊梅纹样透着暖意,每个细节都让外国观众驻足赞叹。
法国童装品牌“petit Fleur”的设计师安娜,拿着春天款童装,反复摸着袖口的苗绣蝴蝶:“这种绣法太精致了,每一针都透着匠心,我们想和你们合作,把苗绣、竹编的元素融入我们的新款童装里。”樊赟笑着答应,和安娜约定好,下个月让阿依和老陈师傅的徒弟小苏来法国,给品牌的设计师做非遗手艺培训,教他们苗绣针法和竹编技法。
展会期间,樊赟还受邀参加了童装设计论坛,她带着孩子们在研学营做的苗绣手帕、蜡染布,向在场的设计师和媒体介绍“非遗童装”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童装,让孩子从小接触非遗文化,比如这件衣服上的苗绣蝴蝶,背后有苗寨的故事;竹编纽扣里,藏着浙江竹匠的手艺,让衣服不只是衣服,更是文化的载体。”
论坛结束后,不少法国家长围着樊赟,询问“非遗童装”的购买渠道。有位法国妈妈说:“我女儿特别喜欢中国文化,要是能穿着这样的童装去学校,她肯定会很开心,还能跟同学讲背后的故事。”樊赟告诉她,“非遗童装”很快就会通过“小星辰”的海外渠道进入法国市场,还邀请她带孩子参加下半年在巴黎举办的非遗手作体验活动。
离开法国前,樊赟和凰慕去了巴黎的一家儿童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着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绘本,她们突然有了个想法——要和法国的儿童绘本作者合作,把“轻折柳”的故事写成绘本,比如《小汉服的苗寨之旅》《跟着竹编去旅行》,让法国的孩子通过绘本,了解中国的非遗手艺。
四月的柳岸里,槐花开得满巷飘香,“轻折柳”体验店的“非遗亲子课”和“非遗敬老课”正式开课。每周六上午,体验店的二楼都挤满了人——亲子课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在小桌子前,有的绣香囊,有的编竹篮;敬老课上,社区的老人拿着缠花丝线,跟着倾喃学做简单的腊梅缠花,偶尔还会聊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张奶奶是敬老课的常客,她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对针线活很熟悉,很快就学会了缠花。有次她做了支缠花发簪,送给了体验店的学徒小苏:“小苏这孩子手巧,就是有时候太着急,做缠花得慢慢来,线才绕得匀。”小苏接过发簪,心里暖暖的,之后每次做缠花,都会特意请教张奶奶,两人成了忘年交。
亲子课上,有对母女格外引人注目——妈妈是位设计师,女儿才五岁,两人每次都一起设计汉服纹样,再亲手绣在布上。“以前总觉得和孩子没什么共同话题,”妈妈笑着说,“自从报了亲子课,女儿每天都盼着周六,还会跟我分享她的想法,比如在香囊上绣小猫咪,在竹篮上编小花朵,亲子关系都变近了。”
除了固定课程,体验店还和社区合作,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办“非遗市集”。市集上,孩子们把自己在研学营做的苗绣手帕、蜡染布拿出来卖,所得的钱都捐给山区的学校;老人们则把自己做的缠花、竹编挂件送给社区的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温暖。
有次市集结束后,社区主任找到樊赟,希望能在社区里建一个“非遗角”,把体验店的部分手作材料和工具放在那里,让居民随时都能体验非遗手艺。“这样太好了,”樊赟当即答应,“咱们可以定期派学徒去社区指导,让非遗真正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
五月的柳岸里,槐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白色的地毯。樊赟、倾喃、凰慕坐在体验店的后院里,看着远处社区“非遗角”的牌子挂起来,心里满是期待——新的研学营即将出发去浙江竹编巷,和法国品牌的合作正在推进,社区的“非遗角”也即将开放,还有更多的非遗故事,等着她们和孩子们、和匠人们、和社区的居民一起书写。她们知道,“轻折柳”的根,会越来越深地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而它的枝丫,会带着非遗的温暖与美好,伸向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热爱的人。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