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长沙,非遗文化交流展的展厅里灯火通明。“轻折柳”团队为这次展会准备的“瓷纹汉服秀”,是压轴环节——十套融合铜官窑纹样的汉服挂在展架上,从唐代的曲裾深衣到明代的马面裙,每一套都绣着精心设计的缠枝纹、莲纹,裙摆下摆还缀着迷你陶瓷挂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围着展架做最后的检查,明天就是汉服秀的日子,她们特意提前一天来调试灯光、确认模特走位。“这套明代马面裙的缠枝纹,一定要让灯光重点打在裙摆,”倾喃指着一套深青色汉服,“上次彩排时阴影太多,纹样没显出来,今天得再调调角度。”凰慕则拿着清单,逐一核对配饰:“陶瓷挂坠都齐了,发簪也按朝代分好了,模特的礼仪动作也再顺一遍,确保明天不出错。”
就在三人忙碌时,展厅的侧门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黑色外套的男人低着头快步走过,手里的黑色塑料袋不小心蹭到了展架——“哗啦”一声,袋里的墨汁泼了出来,大半都洒在了最中间的唐代曲裾深衣上。深青色的面料上,瞬间晕开一大片漆黑的墨渍,像一块突兀的补丁,格外刺眼。
男人愣了一下,转身就往外跑,只留下地上打翻的墨汁瓶和被弄脏的汉服。樊赟冲过去想追,却只看到男人消失在门口的背影。倾喃和凰慕则急得围着汉服转圈,手指轻轻碰了碰墨渍,墨汁已经渗进了棉麻面料,根本无法擦拭。“这是明天开场的主打款,怎么会这样!”倾喃的声音带着哭腔,“现在再赶做一套根本来不及,面料和刺绣都要三天才能完成,明天的汉服秀怎么办?”
展会负责人听到动静赶来,看到被弄脏的汉服,也皱起了眉头:“明天有很多媒体和非遗专家来,压轴秀出问题可不行。要不你们换一套备用汉服?”可三人都知道,备用的汉服风格更偏向宋代,和开场的唐代主题不符,贸然更换会打乱整个秀的节奏,甚至影响观众对“瓷纹汉服”朝代脉络的理解。
樊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别慌,墨渍已经干不了,咱们得想办法‘补救’,而不是替换。”她盯着汉服上的墨渍,突然眼睛一亮——墨渍的形状不规则,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而唐代本就有“诗画入衣”的传统,或许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把“意外”变成“设计”。
当天晚上,三人留在展厅,围着被墨染的汉服头脑风暴。凰慕翻出手机里的唐代书法作品照片:“你看,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笔势豪放,墨色浓淡不一,咱们能不能在墨渍旁边加几笔书法,把它变成一幅‘衣上书法’?”倾喃立刻点头:“还可以在旁边摆一张书桌,放上文房四宝,让模特边‘题字’边展示汉服,营造‘唐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这样不仅能掩盖墨渍,还能丰富秀的内容!”
樊赟立刻联系工作室的学徒,让他们连夜送文房四宝和仿唐代书桌到展厅;又联系模特,临时调整明天的走秀流程——原本的单人走秀,改成“模特持笔展衣”的情景展示,还特意选了一位学过书法的模特,让她在展示时,在宣纸上写一句唐代的诗句,呼应汉服的主题。
第二天一早,展厅里的压轴秀区域已经焕然一新。被墨染的唐代曲裾深衣挂在临时搭建的木质展架上,旁边摆着一张仿唐代的书桌,桌上放着砚台、毛笔、宣纸和墨锭,灯光打在汉服上,墨渍与新添的淡色书法线条融为一体,竟真的有了“墨染衣衫,诗随衣动”的意境。
当音乐响起,模特穿着这套汉服缓缓走出,她手持毛笔,在书桌前站定,先轻轻转动身体,展示汉服的裙摆和纹样,再拿起毛笔,蘸取墨汁,在宣纸上写下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笔锋流转间,汉服的飘逸与书法的洒脱相得益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还有非遗专家小声赞叹:“这个设计太妙了!把唐代的服饰、书法、文人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单纯的走秀更有深度。”
走秀结束后,不少观众围过来,好奇地询问这套汉服的设计理念。樊赟坦诚地说起墨渍的意外,以及三人临时调整的想法,观众们更是惊讶不已:“原来这是临场发挥的?完全看不出来,还以为是特意设计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真正懂非遗——不仅能传承,还能灵活创新!”
展会负责人也特意找到三人,笑着说:“这次的‘意外’反而成了展会的亮点,好多媒体都在问这套‘墨染汉服’的故事,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了!”而那个恶意泼墨的男人,也被展厅的监控拍到,展会主办方已经报警,后续会依法处理,但这小小的插曲,早已被现场的掌声和赞美盖过。
汉服秀结束后,“轻折柳”的“墨染汉服”很快在社交平台上走红。有网友把模特走秀的视频发出来,配文:“非遗传承人的临场智慧!墨渍变书法,这才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视频很快登上热搜,不少非遗爱好者和汉服商家都留言,希望能学习这种“应急创新”的思路,还有学校邀请三人去做讲座,分享如何在非遗传承中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樊赟看着网上的反馈,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咱们可以把这次的经历,做成一个‘非遗应急小课堂’,教大家如何在非遗展示、手作过程中,应对突发问题——比如刺绣断线了怎么补,陶瓷坯裂了怎么修,就像这次的墨渍,把意外变成创意。”倾喃立刻附和:“还可以把‘墨染汉服’的设计延伸一下,推出‘诗画汉服’系列,在汉服上加入书法、水墨画元素,让传统服饰更有文化内涵。”
说做就做,三人回到柳岸里后,立刻着手准备“非遗应急小课堂”的内容。她们整理了工作室多年来遇到的突发情况——有次花旅活动中,苗绣挂坠不小心断了线,她们用现场的草木染丝线临时编织修补;有次陶瓷手作课上,孩子的瓷坯裂了缝,她们用瓷土混合草木胶,把裂缝补好,还在裂缝处画了缠枝纹,变成了独特的“残缺美”设计。每一个案例,都配上现场照片和解决步骤,做成了图文并茂的手册。
同时,“诗画汉服”系列的设计也提上了日程。倾喃负责画设计图,在汉服的衣摆、袖口处预留出“空白区域”,用于后续添加书法或水墨画;凰慕联系了书法协会的朋友,邀请他们为汉服题字,内容多是与非遗、自然相关的古诗词;樊赟则负责面料选择,特意选了吸墨性好、质地柔软的棉麻面料,确保书法和水墨画能长久保存,不易褪色。
一月初,“非遗应急小课堂”的第一期在线上开课,樊赟通过直播,演示了如何修补刺绣断线,还现场模拟了“墨渍补救”的过程,教大家用不同浓度的墨汁,在布料上画出渐变效果。直播吸引了上万观众观看,有观众留言:“以前总觉得非遗很‘严肃’,怕自己做错,现在知道还能这么灵活,突然有勇气尝试了!”
而“诗画汉服”系列的第一件样品,也在一月中旬完成——浅米色的襦裙上,用淡墨写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裙摆处还画了几株简笔菊花,搭配竹编发簪,透着淡淡的文人气息。三人把样品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上,立刻收到了不少订单,还有汉服社团联系她们,希望能定制“社团专属诗画汉服”,在活动中展示。
二月的柳岸里,飘着淡淡的梅香。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院子里,翻着“诗画汉服”的订单,旁边放着“非遗应急小课堂”的反馈问卷。倾喃笑着说:“真没想到,一次意外反而让咱们有了新的方向,这大概就是非遗的魅力——总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可能。”凰慕点头:“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创新,让非遗不仅能‘传承’,还能‘活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