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智能工厂初落成,柔性生产显神威
深城工业园区的新厂房里,机械臂正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精准地组装充电桩的核心模块——抓取、焊接、检测,每个动作误差不超过0.01毫米,配合得比最熟练的工人还要默契。
这是昊琪新能源的智能工厂首条柔性生产线,今天正式投产。吴昊站在中控室的玻璃窗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天蛾优化的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果然厉害。”邵易阳举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生产线的实时效率,“传统工厂一条线要30个工人,咱们这两条线,加起来才5个人,产能还翻了一倍!”
柔性生产的核心,在于“按需调整”。传统生产线换个产品型号,至少要停机半天换模具;而这里,只要在系统里输入新参数,机械臂的动作轨迹、焊接电流的大小、检测的标准会自动调整,最快十分钟就能切换生产模式。
“试产一下新款快充桩。”吴昊对工程师说。那款充电桩的内部结构比老款复杂了30%,传统工厂都说“不好量产”。
工程师在操作台上输入指令,生产线瞬间切换模式。原本组装老款的机械臂灵活地转动关节,抓起新的零件,焊接枪的角度微调了5度,刚好避开新增的传感器模块。半小时后,第一台新款快充桩下线,经过检测,合格率100%。
“神了!”跟着来考察的供应商代表忍不住拍手,“吴总,你们这生产线,怕是国内最先进的了吧?”
吴昊笑而不语。这背后,是“天蛾”提供的星际级协同控制算法——千万级蜂群战机的指挥逻辑,被简化应用到几十台机械臂上,就有了这种“如臂使指”的默契。
生产线的角落里,几个老工人正盯着屏幕学习操作。以前在传统工厂干了十几年的李师傅,现在对着触摸屏就能调整机械臂的参数,他摸着后脑勺感慨:“以前觉得机器人抢饭碗,现在才知道,这玩意儿能让咱少挨多少累。”
智能工厂的投产,直接让昊琪新能源的生产成本降了18%,交货周期从20天缩短到7天。消息传开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连之前态度傲慢的欧洲客户,都主动打来电话,说要批量采购。
“下一步,把这套系统复制到山钢矿业那边的琪程科技。”吴昊对赶来参观的杨凯程说,“你们的智能硬件配件,也该升级生产线了。”
杨凯程连连点头,眼睛盯着机械臂的焊接动作不放:“诗琪她爸刚才还打电话问,能不能把山钢的部分车间也改成这样,我看完全可行!”
傍晚,夕阳透过厂房的天窗洒进来,给机械臂镀上一层金边。吴昊站在生产线尽头,看着一个个崭新的充电桩被传送带运走,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座工厂的落成,更是他“技术自主”之路的重要一步。
从靠“天蛾”的信息差赚钱,到用外星科技改造生产线,他正在把科幻变成现实。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意识中,“天蛾”的数据流正在模拟下一条全自动无人生产线的布局,那将是为秘密基地的机器人量身定做的——那里,将诞生更强大的钢铁力量。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