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外骨骼装甲定型,救灾演练显锋芒
秘密基地一层的组装车间里,泛着冷光的银色金属框架终于褪去了“雏形”的生涩。这具外骨骼装甲通体采用碳纤维与钛合金复合材质,关节处嵌套着天蛾优化设计的微型液压装置,28个活动节点上的管线如神经般细密,连接着背部的氢燃料电池组——经过三个月的调试,它终于达到了量产标准。
“最后一次负重测试,目标500公斤,场地移到模拟废墟区。”吴昊穿着深蓝色工装,对操作台前的李师傅比了个手势。
两名工程师将外骨骼装甲的肩带、腰扣逐一扣在测试员周强身上。周强是退役特种兵,此刻活动着脖颈,感受着装甲与肢体的贴合度:“比上次轻了至少15公斤,关节也灵活多了。”
“天蛾优化了动力分配算法,现在每个关节的输出功率能根据动作实时调整。”王鹏调出屏幕上的参数,“比如你抬臂时,肩部电机功率自动提升30%,放下时立刻回落,既省力又省电。”
周强深吸一口气,走到模拟废墟区——这里堆放着断裂的钢筋、预制板和混凝土块,还原了地震后的坍塌场景。他盯着压在“幸存者”模型身上的300公斤预制板,意念通过脑机接口传感器传递给装甲:“抬。”
外骨骼装甲的机械臂应声抬起,液压杆发出轻微的嗡鸣,预制板被稳稳托离地面,甚至没有带动周围的碎石晃动。周强紧接着弯腰,用装甲前臂的爪钩勾住另一块倾斜的墙体,稍一用力便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比徒手操作快了近两倍。
“续航测试开始,持续高强度作业模式。”吴昊按下计时器。
周强穿着装甲在废墟区穿梭:搬开压着“伤员”的钢梁、用切割器破开扭曲的铁门、搭建临时担架通道……两个小时后,他停下动作时,装甲背部的显示屏仍显示剩余电量42%。
“燃料电池效率比预期高8%。”李师傅在记录本上划了个勾,“就算在零下20度的环境,续航也能保证36小时以上。”
这时,基地的通讯器突然响起,是陈潇潇的声音:“市应急管理局的人到了,说想看看装甲的实战表现,他们带了模拟救灾场景的设备。”
半小时后,应急管理局的张局长站在观察台,看着周强穿着外骨骼装甲在新搭建的模拟地震现场作业:只见他单手举起卡在裂缝中的混凝土块,另一只机械臂精准地将“被困者”模型抱出,甚至能用指尖的传感器检测“伤者”的脉搏——这是陈潇潇特意要求加装的医疗辅助功能。
当周强用装甲的机械爪轻松拧开变形的防盗窗,将里面的“幸存者”转移到安全区时,张局长猛地拍了下桌子:“就它了!我们首批订20套!矿山救援、地震救灾都用得上,这玩意儿顶得上十个壮汉!”
吴昊递过一份测试报告:“除了负重和续航,装甲的防护性能也达标——能抵御10米内的飞溅石块,关节处抗冲击力是军用标准的1.2倍。”他指着装甲腿部的应急喷口,“如果遇到二次坍塌,还能启动短距离跳跃功能,争取逃生时间。”
张局长翻到报告最后一页,看到“成本控制在80万\/套”时,眼睛更亮了:“比进口的便宜一半还多,性能反倒更强!什么时候能交货?”
“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首批20套一周内就能出厂。”吴昊看向车间角落的自动化组装线,那里的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焊接装甲的关节组件,“后续每月能稳定供应50套,除了救灾,还能适配消防、电力抢修这些场景。”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给外骨骼装甲镀上一层暖色。周强脱下装甲时,额头上只有薄汗:“这东西要是早几年有,当年汶川救灾时,能多救出不少人。”
吴昊望着装甲前臂上“昊琪科技”的标识,想起前世在新闻里看到的救灾画面——那些徒手刨挖废墟的救援人员,那些因体力不支而倒下的身影。他轻声对天蛾说:“这才是技术该去的地方,不是吗?”
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碳基生命的‘守护欲’,正在完善我的文明数据库。”
车间外的空地上,运输卡车已经待命。这些即将奔赴救灾一线的外骨骼装甲,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承载着吴昊弥补前世遗憾的决心——用技术为生命筑起防线,这比任何商业成功都更让他踏实。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