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鹰窥鸾鸟引蜂潮,无形天网锁苍溟
“鸾鸟”号试航进入第三天,蔚蓝的太平洋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甲板。吴昊正和王上校讨论电磁弹射的后续优化方案,天蛾的预警音突然在意识中急促响起,带着罕见的高频波动:“紧急预警!检测到两架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坐标北纬22°18′,东经114°30′,正以0.8马赫速度向我舰抵近,当前距离200公里,飞行高度米,航线直指‘鸾鸟’号试航空域!”
舰桥屏幕瞬间切换至空情监测界面,两条红色轨迹如毒蛇般在海图上蠕动,尾部标注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字样刺眼夺目。王上校脸色一沉,指尖重重敲在桌面上:“这帮人消息够快的!‘鸾鸟’号刚出港三天,就摸过来了。按国际法规,12海里外属公海,我们只能驱离,不能动武——但这口气咽得憋屈!”
吴昊盯着屏幕上“全球鹰”的参数,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动武?太便宜他们了。王上校,看过蜂群蛰狼吗?”他转头对邵易阳下令,“启动‘蜂鸟’集群,一级响应模式,目标:建立5公里半径空中屏障,给‘客人’找点‘乐子’。”
“明白!”邵易阳手指在控制台飞速点动,“蜂鸟集群准备就绪,发射舱加压完毕,30秒后升空!”
“鸾鸟”号甲板下方的隐藏式发射舱盖悄然滑开,数百个雪茄状的发射管露出狰狞的管口。随着一声低沉的液压声,密密麻麻的“蜂鸟”无人机如挣脱束缚的蜂群,拖着淡蓝色的离子尾焰冲天而起。这些巴掌大小的飞行器展开碳纤维翼面,在天蛾的分布式算法调度下,瞬间组成一道直径5公里的银色穹顶,将“鸾鸟”号严密罩在下方。
150公里,100公里……“全球鹰”的轮廓在光学雷达屏幕上逐渐清晰。这种翼展达35米的巨型侦察机,正仗着升限优势肆无忌惮地抵近,机腹下的合成孔径雷达不停扫描,显然想把“鸾鸟”号的舰体结构、设备布局尽收眼底。
“它们还不知道自己闯进了猎场。”吴昊调出蜂鸟集群的实时画面,每架无人机的光学传感器都在同步工作,将“全球鹰”的细节清晰传回——连机身上印着的美军序列号“04-2010”都纤毫毕现。
当“全球鹰”试图闯入5公里警戒圈时,蜂群突然动了。原本松散的银色穹顶瞬间收缩,化作两道旋转的“光刃”,精准地挡在侦察机前方。更绝的是,数十架蜂鸟脱离编队,如灵巧的雨燕钻到“全球鹰”下方,启动机载电磁干扰器。
“滋啦——”王上校随身携带的军用对讲机突然传出刺耳的杂音,屏幕上“全球鹰”与后方基地的通讯信号条瞬间变成刺眼的红色,数据传输彻底中断。美军侦察机的雷达屏幕上,原本清晰的目标区域被一片雪花覆盖,只剩下两个模糊的光点在疯狂闪烁。
“这招够狠!”王上校看得直拍手,“断了它们的‘眼睛’和‘嘴巴’,看还怎么刺探!”
两架“全球鹰”显然慌了神,试图拉升绕飞,却发现无论转向哪个方向,蜂群总能提前预判轨迹,用密集的编队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有一架侦察机冒险加速,想冲开缺口,结果被蜂鸟群用红外激光照射机身——虽然不具杀伤力,却在机身上留下了肉眼可见的光斑,活像被打上了“偷窥者”的烙印。
半小时后,太平洋舰队的紧急通讯终于穿透干扰,传到“全球鹰”的控制中心。两架侦察机如蒙大赦,在蜂群的“护送”下灰溜溜地转向返航,连高度都忘了维持,一路颠簸着消失在天际线。
蜂鸟集群开始返航,数百道尾焰在夕阳下组成“守护”二字,悬停在“鸾鸟”号上空,仿佛在向远方的窥探者宣告主权。邵易阳看着蜂鸟传回的完整侦察影像,笑着说:“这些素材够外交部发个照会了,标题就叫‘美军侦察机非法抵近我科研船只,证据确凿’。”
吴昊望着渐暗的天色,天蛾的电子音带着一丝“笑意”:“已记录‘全球鹰’的电磁特征、飞行姿态、雷达频率,生成专属干扰数据包。下次它们再来,蜂群可以直接瘫痪其导航系统。”
海风拂过甲板,“鸾鸟”号的能量引导纹在暮色中亮起,与星空遥相呼应。吴昊知道,这次无声的交锋只是开始,但“鸾鸟”号与蜂群编织的天网,已向世界证明:这片海域的安宁,由我们守护。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