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忠诚卫士无人机,协同作战铸利刃
西北戈壁的实弹靶场,硝烟尚未散尽。30架忠诚卫士无人协同作战飞机正与5架歼-10c组成混合编队,在天际划出复杂的战术轨迹。它们外形酷似缩小版的歼-20,却搭载着更灵活的协同算法——这是吴昊团队为空军研发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系统”,今天首次接受实战化检验。
“目标:摧毁敌方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歼-10c负责制空,忠诚卫士负责突防。”空军某试训基地的孙团长盯着指挥屏,语气严肃。此前,美军已测试过F-35与“忠诚僚机”的协同,但受限于算法,无人机的自主决策能力较弱,而忠诚卫士的核心优势,正是天蛾研发的“动态任务分配算法”。
编队升空后,忠诚卫士迅速分成两组:10架无人机开启电子干扰,在前方开辟“电磁走廊”;另外20架则携带小型空地导弹,紧随歼-10c突防。当敌方雷达锁定编队时,天蛾的算法立即启动——一架忠诚卫士主动暴露位置,吸引防空导弹火力,其余无人机则趁机绕至雷达站侧后方,导弹齐发,瞬间将目标摧毁。
“这招‘诱敌深入’,比预设方案还快20秒!”操作员惊呼。原来,忠诚卫士在飞行中自主调整了战术,根据实时战场态势,放弃了原定的“正面强攻”,改用更高效的“侧翼偷袭”。
孙团长指着屏幕上的战术轨迹:“无人机居然能自己改战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的飞行员最怕的就是无人机‘一根筋’,遇到突发情况只会按程序飞,现在看来,忠诚卫士比有些新飞行员还灵活。”
更惊人的是“损伤自愈”能力。当3架忠诚卫士被模拟防空火力击中,剩下的27架立即重构编队,自动填补防御缺口,其中5架还临时切换至“电子战模式”,接替被击落无人机的任务——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天蛾的分布式算法让集群像有机体一样自我修复。
“测试‘有人机指挥’模式!”孙团长下令。歼-10c飞行员通过语音指令,让忠诚卫士集群掩护自己突破第二层防线。无人机群立刻变换成“箭形护卫阵”,将歼-10c护在中央,遇敌方战机拦截时,6架忠诚卫士主动迎上去“缠斗”,为主机争取攻击时间,配合默契得像多年搭档。
实弹射击环节,忠诚卫士的命中率更是惊人:20架无人机发射40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包括移动中的装甲车辆和伪装的防空阵地。孙团长算着账:“一架忠诚卫士的成本只有歼-10c的1\/5,却能承担70%的突防任务,这仗打起来,性价比太高了!”
返航时,忠诚卫士集群在歼-10c后方组成“雁阵”,阳光洒在机身上,金属光泽与战机的迷彩交相辉映。孙团长感慨:“以后飞行员再也不是‘孤军奋战’了,身边有一群‘忠诚卫士’,底气都不一样。”
吴昊望着编队消失在天际,天蛾的虚拟投影在屏幕上展开:“已记录128种战术组合,可根据敌方装备自动生成最优方案。下一步,可与‘玄女’空天战机协同,实现跨大气层作战。”他知道,忠诚卫士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空战规则”——当有人机与无人机的智慧真正融合,胜利的天平,早已悄然倾斜。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