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氢燃料电池破冰,续航难题迎刃解
秘密基地的实验室里,氢燃料电池的反应声像细微的蜂鸣。李师傅戴着防化手套,将一块巴掌大的燃料电池塞进“开拓者三号”机器人的动力舱,眉头拧成个疙瘩:“昊总,这玩意儿真能顶三整块锂电池?别到时候在测试场趴窝,还得我抬回来。”
吴昊盯着监测屏幕,指尖在控制台上轻点:“天蛾优化的质子交换膜,氢氧反应效率能到6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试一次就知道了。”
随着启动指令下达,机器人的指示灯从红转绿,机械臂抓起20公斤重的钢块,在测试场的碎石路上往返穿梭。普通锂电池在这种负重状态下撑不过两小时,而这台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原型机,已经平稳运行了六个小时,电量条才下降到三分之一。
“嘿!邪门了!”负责能源系统的工程师推了推眼镜,看着实时数据流里的续航曲线,“按这速度,跑十个小时没问题!低温舱里的测试也过了,-30c还能保持85%的容量,边境巡逻机器人用这个简直绝了!”
这是吴昊团队啃下的又一块硬骨头。郭启豪的刁难让他彻底明白:能源自主才是硬道理。不仅充电桩要摆脱进口依赖,机器人的“心脏”更得握在自己手里。天蛾提供的星际级燃料电池技术,成了破局的关键——那层看似普通的质子交换膜,用了天蛾推荐的纳米级催化剂配方,氢渗透损失率压到了3%,抗腐蚀性能更是翻了四倍。
为了把实验室成果落地,吴昊专门成立了氢能研发小组。邵易阳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用天蛾优化的供应链模型,把关键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压到了行业均价的70%;王鹏则开发了智能储氢系统,让加氢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三分钟,跟给汽车加油一样方便。
张教授来访那天,正赶上机器人在模拟极地环境下作业。看着机器人在-40c的低温舱里灵活搬运模拟科考设备,老人激动得直拍大腿:“这技术要是用到极地科考站,能省多少后勤压力!我这就给军工研究院的老伙计打电话,他们正愁边防巡逻机器人的续航问题呢!”
消息传开后,车企的合作意向书像雪片一样飞来。一家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总监试驾完搭载昊琪氢能系统的原型车,当场拍板:“就用你们的电池!我们订1000套!”
吴昊却摇了摇头,让天蛾调出对方的储氢罐参数:“你们的储氢罐抗压标准只有20mpa,我们的技术要求是35mpa,差太远了。等达标了再说吧。”
拒绝的底气,来自基地里刚投产的燃料电池生产线。此刻,机械臂正以每分钟3片的速度组装膜电极,质检台上的合格率稳定在99.7%。李师傅叉着腰站在生产线旁,跟工人打趣:“以前觉得这高科技离咱远,现在才知道,咱们造的东西,能让坦克跑三天不加油!”
傍晚,吴昊站在基地的观景台,看着夕阳给矿区的山体镀上金边。山下的度假村工地上,游客中心的主体结构已经成型,几个工人正给树苗缠保温膜。陈潇潇发来信息,说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新书包,还画了幅机器人的画,说要送给“造机器人的吴叔叔”。
“天蛾,军用适配方案怎么样了?”
“已完成与承影战术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匹配,抗冲击测试通过,可承受3米跌落。”
吴昊点点头,转身走向实验室。那里,“开拓者三号”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哨兵。他知道,这颗小小的燃料电池,不仅是机器人的心脏,更是未来多域作战装备的“火种”——当氢能技术成熟的那天,无论是深海潜航器还是空天战机,都将拥有更强劲的动力。
夜色中的秘密基地里,灯火如星。这里孕育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群人改写未来的勇气。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