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寒光起降平台部署,全域投送任我行
青藏高原某高原机场的寒风像无数冰针,卷着雪粒抽打在金属设备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气温已降至-25c,跑道边缘的积雪冻成了坚硬的冰壳,海拔4500米的高度让空气稀薄得仿佛一攥就能捏碎。一台形似巨型金属蘑菇的装备正从运输车上缓缓展开——主体是直径30米的圆形平台,银灰色的合金表面泛着冷光,底部伸出的8条液压支腿如蛛足般撑开,支腿末端的履带碾过冻土,留下清晰的齿痕,平台表面的加热层正发出淡淡的红光,将覆盖的积雪融成细密的水珠。这便是吴昊团队研发的“寒光”通用起降平台,专为复杂地形的战机、直升机起降而生。
“这地方的空气密度只有平原的60%,直升机旋翼效率得打七折。”陆航某旅的马团长裹紧羊皮大衣,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风里,他望着远处试图降落的直-20,旋翼卷起的雪雾让机身若隐若现,“上个月我们有架直升机在这迫降,起落架直接陷进冻土裂缝,修了三天才弄出来。你这寒光平台,真能扛住10吨级直升机的冲击?”
吴昊在操控面板上按下启动键,寒光平台的液压支腿突然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8条支腿根据地形自动伸缩,短短10秒就将平台调至绝对水平状态,底部履带则像吸盘般牢牢抓住冻土地面。天蛾的“地形自适应算法”在屏幕上飞速跳动,每个支腿的支撑力都在动态调整——当直-20的起落架接触平台时,表面的蜂窝状缓冲层瞬间下陷又弹起,吸收了60%的冲击力,冻土表面仅出现细微的震动,没有一丝裂缝。
直-20稳稳停在平台中央,旋翼卷起的雪雾渐渐散去。平台表面的压力传感器显示最大承重9.8吨,支腿沉降量仅2厘米。马团长盯着数据终端,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比混凝土跑道还稳!上次我们在这修临时起降场,光用炸药平整冻土就花了三天,你们这平台半小时就能部署完成?”
“不仅快,还能跟着部队跑。”吴昊示意操作手启动履带,寒光平台载着直-20缓缓移动,在凹凸不平的冻土上如履平地,履带碾过冰壳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如果前线需要紧急支援,它能跟在装甲集群后面推进,随时停下来提供起降点。就算遇到20度的斜坡,支腿也能调整高度差,保证平台水平如镜。”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多功能性。测试人员按下切换按钮,平台表面的加热层迅速升温至50c,残留的雪水瞬间蒸发,同时四条隐藏的拦阻索从边缘弹出,在平台表面织成十字——这意味着歼-10、歼-16等固定翼战机也能在此进行紧急短距起降。马团长指着远处被雪覆盖的峡谷:“要是在那里面藏几个寒光平台,直升机就能贴着山缝飞,避开敌方雷达,搞突然袭击时绝对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还能当临时指挥中枢。”吴昊掀开平台侧面的舱门,里面是集成了加密通信、战场雷达、急救医疗的模块化舱室,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周边50公里的空域动态,“平台顶部的相控阵卫星天线能直接连‘鸾鸟’号,就算在这鸟不拉屎的无人区,前线的实时数据也能秒传指挥部。”
傍晚时分,风雪渐大,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马团长看着寒光平台载着直-20在风雪中平稳移动,履带在雪地上留下两道笔直的痕迹,突然问:“这玩意儿能空投不?比如用运-20投到敌后,几分钟内就能搭起个起降场。”
“设计时就留了空投接口。”吴昊调出沙漠测试的视频——寒光平台折叠成20立方米的立方体,被运-20从500米高度投下,三顶减速伞张开如白色巨花,落地时支腿自动弹出缓冲,3分钟内便完成展开,“上次在塔克拉玛干测试,落地误差不到10米,比空降兵的落点还准。”
寒风卷着新的雪粒扑来,寒光平台的加热层在雪地上烙下一个清晰的圆形印记,像一枚盖在高原冻土上的钢印。马团长望着这枚“钢印”,忽然想起去年在中印边境巡逻时,战士们背着物资在雪山上爬了整整一天——如果那时有寒光平台,直升机就能直接把补给送到巡逻点,战士们也不用啃冻得硬邦邦的压缩饼干。
吴昊望着平台边缘跳动的加热指示灯,天蛾的电子音在耳边响起:“已完成与‘鸾鸟’号空天投送系统的协同测试,可实现全球72小时内部署。”他知道,寒光平台的真正价值,在于打破“地理限制”这道横亘在战争史上的古老难题。当它与“鸾鸟”号的空天投送、狼蛛全地形车的地面运输结合,“全域到达、全域作战”的蓝图,正在这片风雪高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