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望朔勘测车探极,冰原雪域拓疆土
南极冰盖边缘,一台橙红色的履带式车辆正碾过冰丘,车身上的“望朔”二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它的履带宽达1.5米,能在松软的积雪上平稳行驶,车顶伸出的机械臂正采集冰芯样本,车身两侧的雷达天线不断扫描冰层下的地形——这是吴昊团队研发的望朔全地形勘测车,专为极地、高原等极端环境设计,今天正在进行为期30天的南极科考测试。
“南极冰盖下藏着无数秘密,比如古气候数据、矿产资源,甚至可能有未被发现的湖泊。”国家极地研究中心的韩教授裹着防寒服,看着望朔车传回的冰层剖面图,“但传统雪橇车续航不足,还容易陷进冰缝,望朔车要是能解决这些问题,南极科考就能往前推进一大步。”
吴昊通过卫星链路查看数据,望朔车的核电池正稳定输出功率:“它搭载的‘钍基熔盐堆’小型核反应堆,一次装料能续航5年,零下90c也能正常工作。刚才那道宽3米的冰缝,它靠履带的‘伸缩式设计’,前轮抬起搭住对岸,后轮推进,像跨栏一样轻松越过去了。”
测试进入“冰下探测”环节。望朔车停下,车顶的钻探机缓缓伸出,钻头带着保温层钻入冰层,仅用2小时就穿透100米厚的冰层,触及下方的液态水体。随后释放的微型水下机器人,将水体样本和地形数据传回——屏幕上,一个直径约5公里的冰下湖清晰可见,湖底还分布着热泉喷口。
“这效率,比我们以前用的钻探设备快10倍!”韩教授激动地搓手,“以前钻100米冰层要三天,还得担心钻头冻住,望朔车的‘恒温钻探系统’直接解决了这个难题。”
更关键的是“自主避险”能力。当望朔车行驶至一处隐蔽的冰裂隙上方,车身的重力传感器立即报警,天蛾的“冰层承重算法”在0.5秒内计算出危险区域,车辆自动转向,绕开裂隙的同时,还在冰面留下荧光标记,提醒后续科考队注意。
“要是在北极,它能应付浮冰吗?”韩教授突然问,“北极的浮冰随洋流移动,传统车辆很容易被困。”
吴昊调出北极测试视频:“望朔车的履带能切换成‘螺旋桨推进模式’,在浮冰间的水域航行,时速达8公里。上次在北极点附近,它还拖着5吨重的科考设备,在浮冰上行驶了300公里。”
测试的第20天,南极遭遇暴风雪,风速达25米\/秒,能见度不足10米。望朔车自动切换至“暴雪模式”,收起外露设备,启动加热系统防止履带结冰,同时靠惯性导航和卫星定位继续前进,没有出现任何故障。韩教授看着屏幕上稳定的行进轨迹,感慨:“这哪是勘测车,简直是个能在南极独立生存的‘小基地’。”
回收望朔车时,它带回了100份冰芯样本、50平方公里的冰层地形图,以及冰下湖的水质分析数据。韩教授抚摸着车身上的积雪,突然想起多年前在南极科考时,队员们靠人力拉雪橇的场景——那时他们用勇气对抗自然,而现在,望朔车正用科技拓宽人类探索的边界。
吴昊知道,望朔车的意义不止于科考。当它的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就能在高原冻土、北极冰原等极端环境部署设备,建立监测站——这对于拓展国防边界、保障国家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正是“空-天-地-海”装备体系中,“地”域探索能力的极致延伸。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