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渡口的晨雾尚未散尽,李瑁已站在北岸的高坡上,望着押送安禄山的囚车消失在官道尽头。玄甲骑兵的马蹄声渐远,留下的车辙在泥泞中蜿蜒,像一道正在愈合的伤疤。张彪策马从下游赶回,甲胄上还沾着芦苇的白絮,手里提着个染血的包裹。
“殿下,在芦苇荡里搜出这个。”张彪解开包裹,里面是十几枚刻着“燕”字的铜符,“看样式是叛军的调兵令牌,还有这封密信,是安庆绪写给各地残部的。”
李瑁展开密信,墨迹潦草,显然是仓促写就:“父已被擒,尔等各率本部,散入州县,焚粮毁仓,待孤重整旗鼓,再图复兴。”字迹间的癫狂几乎要透纸而出,他捏紧信纸,指节泛白——安庆绪这是要让叛军余孽化整为零,沦为流寇,彻底搅乱大唐的根基。
“郭子仪将军那边有消息吗?”李瑁望向东北方,范阳的方向此刻应是激战正酣。
“刚收到飞鸽传书,郭将军已将安庆绪困在幽州城,只是叛军残部仍在城外袭扰粮道,一时难以强攻。”张彪递上另一封简报,“另外,河北各州都传来急报,原安禄山麾下的小股叛军开始四散劫掠,沧州、赵州等地已出现百姓被屠戮的惨状。”
李瑁的目光扫过简报上的地名,那些曾被唐军光复的城池,如今又笼罩在阴影之下。他想起在潼关伤兵营里,那个断了腿的老农哭诉叛军抢走了他最后的谷种,想起洛阳城外流民们空洞的眼神,心中陡然升起一股寒意——若不彻底清剿这些余孽,百姓永无宁日,战后重建更是空谈。
“传我将令。”李瑁转身走向战马,长剑在晨光中划出冷冽的弧线,“分兵三路:一路由你率领,带两千玄甲士,星夜驰援幽州,协助郭将军攻破城池,务必擒获安庆绪;二路由陈默医令带领金疮营,随巡查使前往河北各州,救治伤员,安抚百姓;三路随我直击沧州,那里是叛军余孽最猖獗之地,先拔了这颗钉子!”
“殿下,您身边只留三千人,会不会太险?”张彪担忧道,沧州的叛军首领是安禄山的义子田承嗣,此人最善游击战,麾下都是些嗜血的悍匪。
“险?”李瑁翻身上马,玄色披风在风中展开,“比起百姓遭的罪,这点险算什么?”他从怀中取出那本《青囊秘要》的抄本,“把这个交给陈医令,让他教地方郎中研习,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三路兵马即刻开拔。李瑁率领的第三路军刚进入沧州地界,便见官道旁的村庄燃起浓烟。几个幸存的村民跪在路边,衣衫被烧得焦黑,其中一个妇人怀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哭声撕心裂肺:“官爷!救救我们!田承嗣的人杀进来了,抢了粮食,还放火烧了村子!”
李瑁勒住马缰,望着那片火海,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他拔出长剑直指村头:“玄甲士,随我杀进去!一个活口都别放!”
村口的叛军正在分赃,抢来的布匹粮食堆了满地,几个悍匪正撕扯着一个年轻女子的衣裳。听到马蹄声抬头时,李瑁的长剑已刺穿了为首者的咽喉。玄甲士们如潮水般涌入,长枪挑飞乱窜的匪徒,铁盾撞倒燃烧的柴房,惨叫声与兵器碰撞声瞬间淹没了村庄。
田承嗣正在祠堂里饮酒,听到外面的厮杀声,掀翻酒桌便想从后门逃窜。刚钻出柴房,便被一支破空而来的弩箭钉在门框上,箭羽在他耳旁嗡嗡作响——射箭的是点苍派的弟子,他们奉洪七公之命,早已在各村布下眼线,就等叛军自投罗网。
“田承嗣,你的死期到了!”李瑁提着长剑走进来,地上躺着几具匪徒的尸体,都是被一剑封喉。田承嗣看着他眼中的杀意,突然怪笑起来:“荣王殿下?你以为杀了我就能了事?河北到处都是我们的人,烧不尽,杀不绝!”
“是吗?”李瑁一脚踩在他的伤口上,田承嗣痛得惨叫,“那我就赶尽杀绝,直到最后一个叛匪伏法!”他挥剑斩断对方的绳索,“给你个机会,说出其他余孽的藏身之处,可留你全尸。”
田承嗣啐了口血沫:“休想!老子生是大燕的人,死是大燕的鬼!”
李瑁不再多言,长剑一挥,人头落地。他走出祠堂,见玄甲士们正在扑灭余火,江湖弟子们帮着村民抢救粮食,心中稍定。那个抱着死孩的妇人走过来,跪在他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多谢殿下为我们报仇!”
“起来吧。”李瑁扶起她,声音有些沙哑,“陈医令的队伍很快就到,会给你们治伤,发放粮食。”他转头对亲兵道,“记下这个村子的名字,战后优先拨款重建。”
清剿沧州的叛军花了整整五日。李瑁的军队像一把梳子,将每个村落、每片密林都搜了个遍。田承嗣的残部大多是些散兵游勇,不堪一击,但他们藏得极深,往往躲在废弃的窑厂、干涸的河沟里,需要逐寸排查。
在一处山涧的溶洞里,玄甲士们发现了囤积的粮草,足有上千石,都是从附近州县抢来的。李瑁让人将粮食分发给周边百姓,看着村民们背着粮袋时感激的眼神,忽然明白为何田承嗣能屡次死灰复燃——百姓手里没粮,才会被叛军的小恩小惠诱惑。
“王砚的农技队到哪了?”李瑁问身边的参军。
“回殿下,已过黄河,正在沧州以西开垦梯田,西域麦种也种下了,说是明年开春就能有收成。”参军递上最新的简报,“另外,丐帮弟子传来消息,赵州的叛军余孽正在围攻县城,县令派人求援。”
李瑁立刻传令:“连夜进军赵州!”
玄甲士们人不解甲,马不卸鞍,踏着月色向赵州疾驰。行至半路,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为首的老者说赵州县令正带着衙役死守城门,叛军攻了三天三夜,城里的箭快用完了。
“加速前进!”李瑁将披风甩在身后,战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他知道,一旦城破,又是一场屠城惨剧。
黎明时分,赵州城下的叛军正在架设云梯。李瑁率领玄甲士从侧翼突袭,长枪阵如锋利的楔子,瞬间撕开叛军的防线。城楼上的县令见援军赶到,立刻下令开城反击,军民合力,不到一个时辰便将叛军击溃。
“殿下救命之恩,赵某没齿难忘!”县令跪倒在城门下,他的官袍上沾满血污,手臂被箭射穿,却依旧挺直腰杆。
李瑁扶起他:“守土有责,你做得很好。”他让人将《青囊秘要》的抄本递过去,“让郎中按这个法子治伤,尤其是箭伤,用煮沸的麻线缝合,不易感染。”
县令捧着抄本,如获至宝:“殿下真是百姓的再生父母!”
在赵州休整时,李瑁收到了张彪的捷报:幽州城破,安庆绪被擒,正在押送长安的路上。他望着捷报,却没有丝毫喜悦——清剿叛军余孽的战事仍在继续,河北大地上,还有无数个田承嗣在为祸一方。
“殿下,沧州送来的信。”亲兵递上一封家书,是杨玉环写来的。信里说长安的冬雪下得很大,她让人给前线送了棉衣,还说玄宗皇帝见了安禄山,只是叹着气说了句“痴儿”,便下令秋后问斩。
李瑁摩挲着信纸上娟秀的字迹,想起她在信末画的那个小小的暖炉,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他提笔回信,说河北的麦田已种下新苗,说陈医令的金疮营救了很多人,说等清剿完余孽,便回长安陪她看雪。
写完信,他走出县衙,见江湖弟子们正在教百姓如何制作简易的投石机,防备小股叛军袭扰。几个华山派的弟子正教孩童们辨认草药,说是按《青囊秘要》上的记载,这些草能治风寒。
“殿下,您看!”一个年轻的江湖弟子举着一张布告跑来,那是丐帮弟子在叛军窝点搜出的,上面列着所有潜藏余孽的姓名和藏身地,“有了这个,咱们就能一网打尽了!”
李瑁接过布告,上面的墨迹还带着血腥味,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清剿之路。他忽然明白,清剿叛军余孽,靠的不只是军队的刀枪,更是百姓的眼睛,是江湖义士的援手,是那些渴望安宁的人心。
三日后,李瑁率领军队清剿了最后一处叛军据点——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座山寨。寨主是安禄山的旧部,负隅顽抗,最终被玄甲士们乱箭射死。山寨里囤积的兵器被运往各州府,粮食分给了附近的山民,那些被掳来的女子,也由女兵护送着返乡。
下山时,李瑁看到几个山民正在烧毁叛军的旗帜,火光中,他们的脸上带着解脱的笑容。一个背着柴火的少年朝他挥手,嘴里喊着“多谢官爷”,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
“殿下,河北各州的捷报都来了。”参军捧着卷宗赶来,“沧州、赵州、冀州……所有叛军余孽都已肃清,百姓们开始返乡种地,巡察使说,明年开春,就能看到新麦子了。”
李瑁站在山顶,望着河北平原。夕阳下,炊烟在村落里升起,田埂上有人影在劳作,虽然残破,却充满了生机。他知道,这场清剿之战,他们不仅消灭了叛军余孽,更重要的是,让百姓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传令下去,”李瑁翻身上马,玄甲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回师洛阳!”
玄甲士们的欢呼声在山谷间回荡。他们知道,平定叛乱的日子近了,回家的日子也近了。李瑁勒住马缰,最后望了一眼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心中默念:等着吧,等到来年麦熟,这里定会再次充满欢笑。
队伍向洛阳进发,马蹄声踏过新翻的土地,留下的脚印很快便会被春风抚平。而那些深埋在土里的麦种,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就像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就像这个历经劫难的大唐。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