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领域的暗流涌动,并没有打乱林万骁的整体布局。
一个区域的长远竞争力,绝非仅仅依靠经济数据和产业规模。
硬实力能让城市变大,软实力才能让城市变伟大!
区委常委会上,林万骁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文化龙湖”的建设构想。
“同志们,我们谈发展,不能只盯着Gdp,不能只算经济账。”林万骁没有看稿子,话语却条理分明,“龙湖有今天的经济基础,是靠实干拼出来的。但要想行稳致远,要想让龙湖真正成为人才近悦远来、市民安居乐业的热土,我们必须夯实文化这个根基。文化是灵魂,是凝聚力,更是软实力和竞争力。”
他列举了龙湖的文化家底:一条承载了百年商埠记忆、如今却破败不堪的“龙口老街”;几处散落在城区角落、亟待修缮的古建筑;还有那些几乎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地方戏曲和传统节庆活动。
“这些,不是负担,而是宝藏!”林万骁语气坚定,“我们要做的,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保护性开发,是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赋能城市发展。”
“文化龙湖”建设,首要工程便是“龙口老街”的修复与活化。
项目启动前,争议不小。区长章峰柏在办公会上委婉提出:“林书记,老街那边住户密集,产权复杂,拆迁改造成本高,周期长,会不会影响我们抓经济建设的精力?而且,投入这么大搞文化,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回报。”
一些干部心里也嘀咕,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林万骁没有强行压服,而是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区委中心组学习,将会场直接搬到了龙口老街。常委们踩着青石板路,看着两旁斑驳的骑楼、歪斜的木门、以及纵横交错如蛛网的电线,耳边是居民在狭窄巷道里生活的嘈杂声。
“大家看看,”林万骁指着一栋窗棂雕花精美的破旧骑楼,“这上面的雕工,放到现在,需要多高的成本?这是我们祖辈的审美和匠心。再看看这整条街的格局,百年前的商业脉络清晰可见。推平了盖高楼,简单直接,但龙湖的历史根脉也就断了。”
他们随机走进几户人家。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老人,絮絮叨叨讲述着老街昔日的繁华;也有挤在昏暗房间里的租客,抱怨着生活的不便。
“改造,不是为了把人都赶走,也不是为了打造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林万骁对常委们说,“我们要的是有机更新。既要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保留社区的原始生态和烟火气,也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引入新业态,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市民愿意来、游客喜欢逛的城市客厅。”
他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模式。成立老街综合保护开发指挥部,自己亲任组长。明确要求:“修缮要坚持‘修旧如旧’,请专业的古建团队。业态要严格控制,引入文创、非遗工作室、特色书店、精品咖啡馆,拒绝低端杂乱和小商品批发。原住民可以选择回迁,也可以货币补偿,但必须充分尊重民意,方案要经过居民议事会讨论通过。”
规划和补偿方案几上几下,反复征求意见,过程繁琐,甚至一度因少数“钉子户”而陷入僵局。但林万骁极有耐心,指示指挥部:“多点耐心,把道理讲透,把政策说清。我们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强推硬上。”
最终,凝聚了多方智慧的方案获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开工那天,许多老街坊自发前来围观,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龙湖市民文化节”的筹备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林万骁要求,这个文化节不能是政府自娱自乐的“堂会”,而要办成“市民的节日,艺术的盛宴”。
“节目内容要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他在协调会上强调,“多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邻里歌会、戏曲票友擂台都可以搞。还要引入高水平的专业院团演出、美术展览、学术论坛,提升格调。”
他特别指出要挖掘本土元素:“我们龙湖的传统手工艺,比如那个快要失传的‘龙湖竹编’,能不能在文化节上搞个展览和体验?我们的地方戏,能不能请老艺人出来带带徒弟,组织几场惠民演出?”
文化节的消息通过媒体、社区公告栏广泛宣传,预热阶段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关注。开幕当天,主会场人山人海。舞台上是专业团体的精彩演出,广场四周是各种文化市集、非遗展示和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学着捏面人,年轻人围在独立音乐人的舞台前跟着节奏摇摆,老人们则坐在戏台前,听着熟悉的乡音,摇头晃脑。
林万骁和郑同林等市领导也身着便装,出现在人群中。他在一个竹编摊位前停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老艺人灵巧地将竹篾编织成各种栩栩如生的物件。
“老师傅,手艺真好!带徒弟了吗?”林万骁关切地问。
“带了两个,年轻人静不下心,难啊。”老艺人感叹。
“要坚持,这门手艺不能丢。文化节就是个好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林万骁转头对身边的文广新局局长说,“后续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这些非遗传承人,要给予补贴,提供传习场所。”
他又来到一个由本地大学生创办的文创摊位前,看着那些以龙湖元素设计的明信片、文具,点头表示赞赏:“很好!文化就是要这样和现代创意结合,才有生命力。”
开幕式后,一系列文化活动陆续展开。经典话剧《茶馆》在龙湖大剧院连演五场,场场爆满;省级美术馆的典藏精品展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就连社区组织的“邻里读书分享会”,也办得有声有色。整个龙湖,仿佛沉浸在一场文化的盛宴中。
“龙口老街”的样板段率先改造完成。青石板路重新铺就,骑楼外立面清洗加固,恢复了历史风貌,但内部基础设施全部更新。几家精品民宿、独立设计师品牌店、传统工艺体验馆悄然开业,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注入了新活力。周末,这里已然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市民休闲漫步的新去处。
一天下班后,林万骁独自一人走在修缮一新的老街段上。华灯初上,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骑楼的轮廓,咖啡馆里飘出悠扬的音乐,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市民悠闲地逛着。他看到之前访问过的一位老街坊,正坐在自家修缮一新的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来往行人。
“林书记!”老人认出他,热情地招呼。
“老人家,现在住着还舒心吗?”林万骁停下脚步。
“舒心!舒心!你看这房子,又结实又亮堂,外面还这么漂亮,跟以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老人满脸笑容,“晚上我都愿意多出来坐坐,看看热闹。”
林万骁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满足。这种实实在在的、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品质提升和文化认同感增强的工作,其价值,远非单纯的经济数据可以衡量!
喜欢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