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如期而至。
全国各大影院《辛德勒的名单》检票场次前,早早便排起了长队。
终于不用被电影制片方强行喂“屎”了!
网友们一年多没看到好电影了,现在暴雪娱乐的电影终于要上线了,网友们竟然开始有些激动。
然而,在这批普通的观众之中,却混杂着一些神色复杂,刻意低调的身影。
他们或戴着压得很低的鸭舌帽,或戴着黑、白色的口罩。
但无一例外,他们的眼神中带着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这些人,正是来自各大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导演、乃至一些心高气傲的编剧。
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混在普通观众里,目的非常明确——为《辛德勒的名单》挑刺!
他们倒要亲眼看看,被柳如烟捧得如此之高,敢公然嘲讽整个电影圈“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
究竟是何方神圣?它是否真的完美无瑕?
但凡让他们抓到一点剧情上的逻辑漏洞,一丝表演上的用力过猛,一处技术上的微小瑕疵……
他们回去就能写出十八篇檄文,借着影评的名义,好好杀一杀柳如烟的嚣张气焰!
“哼,宣传搞得震天响,海报弄得挺唬人,但电影终究是要靠内容说话的。”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导演,低声对同伴嘀咕。
他的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准备随时记录“罪证”。
“就是,历史题材最难拍,容易沉闷说教。节奏把控不好就是灾难。”
另一位制片人,不怀好意的附和着,眼神里充满了等着看好戏的意味。
观众陆续入场,现场灯光暗下,大屏幕上一段广告过后,龙标和暴雪娱乐的LoGL闪过,电影正式开始。
起初,影院里还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带着审视意味的气氛。
那些“特殊观众”们绷紧了神经,如同猎鹰般搜寻着可能的猎物。
影片一开始,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迫迁入指定“犹太区”,成为被严密管控的廉价劳动力。
此时,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带着对财富的渴望,来到克拉科夫。
他曾是纳粹党成员,擅长利用人脉钻营,计划借助战争商机开设一家搪瓷厂,生产军用厨具供应德军。
辛德勒找到犹太会计师伊扎克?斯特恩,提出合作。
由斯特恩负责招募犹太工人,并打理工厂财务。
辛德勒则凭借与纳粹军官的关系拿到军方订单,两人达成协议。工厂很快成立,取名“德意志搪瓷厂”。
犹太工人们虽身处压迫,却因这份工作暂时避开了被驱逐的命运。
斯特恩也悄悄利用职权,优先招募老弱、妇女和有家人的犹太人,为他们保留生存机会。
初期的辛德勒完全是“商人思维”。
他穿着昂贵西装,出入纳粹军官的酒会,用金钱和礼物打通关系,对工厂里犹太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甚至会因为工人效率低而斥责他们——对他而言,这些工人只是“能赚钱的工具”!
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黑白影像带来的沉重质感,精准而克制的叙事。
接下来,纳粹启动“最终解决方案”,开始对克拉科夫犹太区进行暴力清洗。
纳粹士兵闯入犹太家庭,随意枪杀反抗者,将老弱病残、儿童直接押上卡车,送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毒气室。
这一天,辛德勒在山坡上偶然目睹了这一幕——
他看到犹太妇女抱着孩子奔跑躲避,看到士兵将犹太人像牲口一样驱赶。
更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在混乱中穿梭,最终躲进楼梯间的柜子里。
这抹“红色”成为辛德勒觉醒的关键!
“噢——”现场观众终于恍然的舒了口气。
这电影太沉重了,这一声惊呼,让他们胸中的那口闷气,终于呼了出来!
影片全程以黑白画面呈现,没有华丽的色彩修饰,甚至连血腥场面都很少直接特写。
但这种“克制”反而让苦难更具冲击力。
镜头没有聚焦士兵的枪口,而是跟着那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
看她在混乱中躲进楼梯间,又在后来的运尸车中露出一角红色。
堆积如山的行李里,有孩子的玩偶,老人的眼镜,这些细碎的物品比直接的尸体特写更让人窒息。
纳粹军官戈特在阳台上随意开枪,工人只是因为弯腰捡东西就被射杀。
女囚们排队等待“淋浴”,却不知道龙头里可能喷出毒气。
这些场景没有配乐,只有士兵的呵斥,人们的低语,和偶尔的枪响。
这种“纪实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可感的生命悲剧!
辛德勒一开始不是高尚的人,而是个精明的商人。
他穿昂贵的西装,靠贿赂纳粹官员拿订单,把犹太工人当 “廉价工具”。
他的转变不是突然的“良心发现”,而是一步步被现实刺痛后的选择。
他从山坡上目睹犹太区清洗时的沉默,到为工人争取“工厂内免抓”的特权,再到最后变卖所有资产换“名单”上的生命。
当犹太工人用金牙打造的戒指送给辛德勒,他却崩溃地说 “我的汽车能换10个人,西装能换2个”
他没有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是在自责“我本可以救更多人”。
这种“不完美”恰恰让救赎更真实!
辛德勒不是天生的圣人,只是在看到苦难后,没有选择继续漠视。
就像戒指上刻的——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影片结尾,从黑白转为彩色的瞬间,是全片最温暖也最有力量的部分。
现代的“辛德勒的犹太人”及其后代,一个个走到辛德勒的墓碑前,放下石头。
当镜头扫过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面孔,让观众突然意识到,辛德勒的救赎不是“过去式”!
这些因他而活下来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孙子,都是这场救赎的延续。
影院里,最初细微的啜泣声开始响起,然后如同涟漪般扩散。
有人默默流泪,有人紧握双拳,有人在后半段几乎完全屏住了呼吸。
那些带着小本子准备记“罪证”的导演、制片人们,早已忘记了手中的笔和本子。
鸭舌帽下的眉头紧锁,不是因为不满,而是因为被深深带入那个悲惨而伟大的故事中,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冲击。
他们作为专业人士,比普通观众更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在导演、剧本、摄影、表演等各个环节所达到的极高水准和完美融合。
这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凝视,一场对人性的拷问,一次灵魂的洗礼。
当片尾字幕亮起,灯光重新打亮时,整个影院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电影里的“那一抹红色”,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里!
没有往常散场时的喧闹和即时讨论,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影片带来的巨大情感余波中,无法立刻抽离。
那些戴着鸭舌帽的“特殊观众”们,默默地站起身,低着头,随着人流向外走去。
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脸上火辣辣的,来时那种想要“找茬”、“喷回去”的意气,早已被电影本身碾压得粉碎。
第一波观影人,甚至等不及回到家里,就在地铁上、公交里、咖啡馆的角落,或者干脆就站在影院门口,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敲击,眼中还带着未干的泪痕和激动的光芒。
社交媒体、影评网站、朋友圈……瞬间被《辛德勒的名单》的观后感刷屏!
一位网名为“胶片捕手”的知名影评人,几乎是颤抖着双手发布了长篇评论:
“走出影院,久久无言。《辛德勒的名单》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因为它太沉重,太痛苦,但它是一部你必须看,而且应该带着敬畏之心去看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用近乎残酷的冷静和克制,还原了那段黑暗历史。
黑白影像中那唯一的一抹红色,是我今年在银幕上看到的最伟大、最刺痛人心的电影语言!
这不是技术,这是灵魂的拷问!
柳如烟和暴雪娱乐,这次带来的不是电影,是一座人性的纪念碑。满分!无可挑剔!”
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在朋友圈写道:
“本来只是想看看柳如烟吹嘘的电影到底多厉害,结果哭成狗。那个红衣小女孩出现的时候,我心脏都停了。
最后辛德勒抱着工人哭,说自己本可以救更多人的时候,我眼泪根本止不住。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在绝对的恶面前,哪怕一点点人性的微光,都那么珍贵。
暴雪牛逼,柳总牛逼!(pS:建议带足纸巾)”
而那些原本准备挑刺的导演、制片人们,还沉浸在复杂的情绪中。
有人悄悄登录了自己的小号,或者匿名在专业的讨论区发声:
“作为同行,我必须说,我服了。三个小时,没有一秒是多余的。
表演、摄影、剧本、节奏、立意……全面碾压。
我们之前还在琢磨怎么找茬,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在真正的杰作面前,我们那点心思,渺小得可怜。”
“今天去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本想挑点毛病……结果笔记本上一个字没写。不是没得写,是没脸写。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做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柳如烟有资格狂,因为她手里握着的是能改变人心的力量。”
这些发自肺腑的、滚烫的观后感,如同涓涓细流,迅速汇成了汹涌的浪潮。
它们没有经过任何营销号的加工,纯粹是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反馈。
却产生了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宣传文案,都更强大的说服力。
“我都看哭了!电影必须二刷!”
“年度最佳,没有之一!”
“这才是电影!这才是艺术!”
“暴雪娱乐,请收下我的膝盖!”
“@金鸡奖、@金像奖、@金马奖,这部《辛德勒的名单》有没有资格拿奖?”
《辛德勒的名单》,在这一刻彻底引爆口碑!
原本还有些犹豫,或者对历史题材不感兴趣的观众,在看到这些如潮好评后,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开始查询附近的排片和购票App。
喜欢文娱:别慌,收你们来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文娱:别慌,收你们来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