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978 年,那次的修缮三塔,出了件大到让整个大理文物圈都炸锅的大事。修缮人员在千寻塔塔顶发现了一个暗室,还从里面挖出了一箱子实打实的宝贝。
当时有一位修缮的工作人员老李,他后来退休在家带孙子,还经常把这事当故事讲给小孙子听。他的小孙子听到后来,听他起个头,都能接着问,“爷爷,你是不是要说那个金佛晃得你睁不开眼的故事?”
老李那会才三十出头,在是队里出了名的干活仔细。他拆砖、搬瓦都比别人慢半拍,总怕碰坏了老物件。
那天上午,老李跟队友们拆到千寻塔最顶上一层,刚撬起一块青石板,老李就发现底下好像是空的。石板边缘有道细缝,用手一推似乎还能活动,老李还隐约闻到了点淡淡的木头香味。
“哎,你们快看!这石头不对劲!” 老李赶紧喊队友过来,急的手里的撬棍都忘了放下。队长赶紧凑过来,用手电筒往里照,“小心点,别硬撬,要是有东西别给砸坏了。”
几个人找了块软布垫在手上,慢慢把石板挪开,里面赫然藏着个巴掌大的黑檀木盒子,盒盖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刻的纹路里嵌着点灰,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已经在这儿放了很多年了。
“这盒子看着就不一般,不会是装了啥宝贝吧?” 队里一个叫王二的年轻人,激动地搓着手,眼睛都快贴到盒子上了。
队长瞪了他一眼:“别瞎激动,先打开看看。咱们都轻着点,可别给盒子弄裂了。”
盒子的钥匙孔里全是灰,锁早就锈死了。老李找了根细铁丝,蘸了点机油,慢慢从钥匙孔伸进去挑锁芯,“咔嗒” 一声,锁开了。
打开盒盖,盒子里面铺着层已经有点褪色了的深红色绸缎。虽然边缘已经起毛,但摸起来还是软的,没怎么糟朽。
盒子的最中间摆了个巴掌大的金佛,佛像的衣纹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阳光从塔顶的缺口照在金佛身上,金佛一下子就亮得晃眼。王二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我的妈呀,这得有几两金啊?”
金佛旁边放着个银壶,银壶工艺精湛。壶嘴雕成了小兽的形状,壶身上还刻着缠枝纹,用手摸起来特别光滑。还有一对玉镯,白得透亮,没一点杂质,用手掂着还挺沉,老李小心地拿起来对着光看,能看见里面淡淡的云絮纹。
最底下压着的是一叠泛黄的经卷。经卷已经脆得跟薯片似的了,老李怕给碰碎,还特意找了张硬纸板垫着才敢拿出来。拿出来展开一看,上面是用毛笔写的经文,字小得跟蚂蚁似的,但一笔一划都很工整。
当时他们经卷轻轻挪开后,发现底下还压着张纸条。纸都快成褐色了,上面用毛笔写着 “佛牙舍利藏于此塔,护塔永安”,字写得刚劲有力,末尾还盖了个红色的小印,只是印文模糊了,看不清是什么字。
“佛牙舍利!” 队长激动地一下子站起来,起的太急,差点摔倒,幸好老李扶了他一把。
“那可是佛门至宝啊!听说佛陀涅盘后就留下几颗,这可比金银值钱多了,要是能找到,咱们这次修缮可就立大功了!”
听到队长说的,大伙瞬间激动起来,七手八脚地翻木盒,连绸缎的边角都捋了三遍。王二还把盒子倒过来晃了晃,啥也没掉出来。接着大家又把暗室里的砖全敲了一遍,生怕里面藏了夹层,可敲了半天,砖都是实心的,连舍利的影子都没见着。
“会不会是被前人拿走了?” 王二困惑地挠着头。
老李环顾暗室,“不像,你看这石头缝里全是灰,没被动过的痕迹,盒子也是好好的,锁都没被撬过,要是有人拿了舍利,不可能这么整齐。”
也有人说:“会不会纸条是骗人的?故意逗咱们玩?” 可看这金佛、银壶,确实像是老物件。后来专家鉴定,这些宝贝都是唐代的,连绸缎都是当时的贡品,金佛的纯度还特别高,是真真切切的老物件。
这事很快就报到了上级,没几天就来了几个戴眼镜的专家。
这些专家背着仪器在塔上塔下转了好几天,又是用探测仪扫,又是钻小孔取样,连塔基都挖了半米深,土都筛了三遍,连个碎骨头渣都没找着。
有个老专家蹲在暗室里看了半天,摸着墙说:“这暗室是当年建塔时就留好的,没有二次开凿的痕迹,舍利按理说应该在这附近,怎么会不见了呢?”
寺里的老看守张大爷看他们忙得满头大汗,端了碗茶水走过来。“各位同志,歇会儿喝口水吧,别找了,舍利子没丢,是神柱把它收起来了。”
大伙都围过去听,张大爷坐在塔脚的石头上,喝了口茶继续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这寺里的看守,传下来的说法是,当年建塔就是为了镇妖,佛牙舍利是塔的‘心’,要是挖出来了,塔的灵气就散了,妖风又会起来,哪还能站这么多年?它在塔里待着,才好护着咱们大理的平安啊。”
专家们听了张大爷的故事,没说信也没说不信,但也没再接着找舍利了。最后只把那些宝贝收走了,还特意嘱咐修缮队:“暗室原样封回去,别破坏了塔身结构。”
现在那些宝贝都放在大理博物馆里,摆放在最显眼的展柜里,旁边立着块牌子,写着 “1978 年千寻塔出土”。
每天都有游客到大理博物馆,时常还有小朋友指着金佛问:“妈妈,佛牙舍利在哪呀?” 讲解员就笑着说:“它还在千寻塔里呢,跟着神柱一起护着咱们大理,等你长大了,说不定还能在塔下感受到它的灵气呢。”
老李有时候也会带着孙子去博物馆,指着展柜里的金佛说:“你爷爷当年可是第一个看见这宝贝的,那时候啊,王爷爷还差点把盒子晃散了,被队长骂了一顿……” 每次说到这,孙子都会笑得前仰后合。
崇圣寺旁边的万卷楼塔,老辈人都叫它“读书塔”,因为夜里总有人能听见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
据说这朗朗读书声最早能追溯到宋代。当时有个叫李青的秀才,家境贫寒,就借住在寺旁的破屋里,天天去万卷楼塔下读书。
李青读书特别刻苦,天不亮就去塔下背书,天黑了才回去,寺里的和尚都认识他。
那年秋天,李青进京赶考,走前摸着塔身说:“塔啊,等我回来给你添新砖。” 可他一去没了消息,有人说他病重离世,有人说他没考中羞于回来。
没过多久,夜里就有人听见塔里传出《论语》的读书声,还带着李青特有的说话结巴。
后来有人说,是李青死后执念太深,魂魄留在塔中继续读书。
到现在,还有学生考前去塔下转一圈,说“沾沾秀才的灵气”,偶尔夜里路过,还能隐约听见几句“有朋自远方来”。
喜欢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