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终奖才八百,还不及乔洪一半呢。
想拿高薪就多读书,公司晋升制度明明白白写着呢。
有人质疑:那个日本人大岛一夫凭什么拿这么多?
立即有人反驳:人家研发的石英表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有本事你也去搞发明!
年轻工人杜超握紧拳头:不就是学习吗?我才二十一岁,定要闯出个名堂来!
同伴们打趣道:真要成了,可别忘了提携兄弟们啊。
杜超紧咬牙关,眼中透出一股坚定。
过去的他虽称不上赌徒,却也时常沾染赌瘾。
然而这大半年来,杜超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从前只觉得无聊时可以去赌几局消遣,如今这里的氛围却是人人埋头读书。
林朝羽推行了夜校制度,鼓励工人自学,教授的多是专业领域的知识。
青山集团内部设有考核与评级机制,晋升的首要条件便是学历与学识是否达标。
偶尔杜超也会手痒,想赌上两把,但周围全然没有这种风气。
大家都在看书、讨论,仿佛连闲聊都跟不上别人的节奏。
久而久之,杜超的心态悄然转变。
他每日坚持学习,心里盘算着将来若能提升职级,薪资会涨多少,自己又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此刻,他下定决心不再犹豫,专攻集成电路领域。
既然日本人能靠这行赚大钱,自己为何不能?
哪怕慢慢自学,也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糊涂度日。
在大多数香江市民眼中,林朝羽无疑是位大善人。
然而在香江资本家们看来,却未必如此。
此人手段狠辣,行事果决,堪称让人死后仍要在地狱忏悔的狠角色。
看看张家、利家、庄家的结局,再看看李嘉成与陈家的下场,林朝羽的雷霆手段确实令人胆寒。
更让同行不满的是,他带头废除公摊面积,还大幅提高工人待遇,间接引发了行业内卷。
从前没人发年终奖,如今各家被迫跟进;从前工人待遇平平,现在也被迫提升福利。
这些举措让林朝羽成了资本家的公敌。
若不提高待遇,工人随时可能跳槽到他的企业。
不过林朝羽也抬高了用人门槛:最初不限识字与否,如今必须识字且具备基础数学能力。
准入门槛还在逐步提升——目前只需小学学历,未来将要求初中,再往后甚至需高中学历。
这一标准,林朝羽将持续加码。
如果你确实毫无基础,可以选择前往朝圣成人教育就读夜校课程。
完成夜校学业后,这份学历在其他地方是否被认可暂且不论,但在青山集团内部是得到承认的。
这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其他资本家而言,除非他们提高薪酬待遇,否则很难留住高素质的员工。
有些人可能只是暂时留在你的企业工作,甚至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一旦学有所成,便会优先考虑加入林朝羽的公司。
如果在你的公司看不到发展前景,员工自然没有理由继续跟随你。
而追随林朝羽确实前途光明,比如他推出了虚拟股权激励政策。
虽然晋升为五级员工的概率极低,堪称万里挑一,但至少有机会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在其他企业可能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一来,反而像是在为林朝羽培养人才。
然而,许多人对林朝羽的做法束手无策。
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是由林朝羽介绍的,同时他也是他们最大的客户,甚至连技术都由林朝羽提供。
与林朝羽合作带来的利润远超员工薪资支出。
即便有些抱怨,但考虑到合作带来的巨大利益,他们也只能选择忍耐。
一方面是与林朝羽合作的丰厚回报,另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两大工业区提供的便利条件,包括稳定的电力供应、设备支持、技术共享,以及从大陆进口的低成本零部件,这些都带来了显着的利润优势。
不过,在同舟共济互助会内部,曾有人提出议案,希望统一员工薪资标准,避免过度优待员工而影响利润。
但这一提议被林朝羽直接否决。
他的理由是,每家公司都有权制定自己的政策和管理方式,也有独特的员工培养机制。
如果强行统一薪资标准,是否意味着协会可以干涉每家公司的运营?
最终,投票阶段该提议未能通过。
每家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不相同,不能强行统一或标准化。
例如包玉刚的航运团队,本就该享有高薪待遇,若强行降薪岂不是荒谬?
再比如林朝羽的公司,像大岛一夫这样的核心人才必须高薪留用,如果降低待遇,他早就另谋高就了。
强制规定各公司的薪资标准?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然,这些资本家并不敢公然与林朝羽对抗。
但面对提议被否决的现实,一些人开始效仿林朝羽的做法。
让基层员工看到更多希望,让普通职员也能稍稍仰望未来的广阔天地。
年终奖陆续发放,那些推动技术创新的员工获得了额外奖励,这些积极进取的企业自然成为林朝羽重点支持的对象,更容易获得青山银行的贷款扶持。
同时,它们也优先得到林朝羽的技术资源倾斜。
而那些固守陈旧模式的,依旧依赖重复劳动的企业,无需林朝羽亲自出手,时代洪流自会将它们淘汰。
资本对林朝羽已非首要难题,技术储备也日益雄厚——不仅自身积累颇丰,还从台湾引进了大批理工科精英。
至于资金实力,青山银行贷款规模突破120亿港元,稳居华人银行第二位,仅次于恒生银行。
这些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林朝羽立志让香港孕育本土品牌与自主科技,而非仅剩港口、金融与地产。
随着大陆崛起,港口与金融中心终将北移,若香港只剩房地产,资本巨头固然盆满钵满,但普通市民恐将终生困居蜗室——九十平米竟成豪宅标准。
九十年代李泽巨曾规划科技城,最终仍沦为地产项目。
林朝羽渴望改变这一轨迹,至少让香港拥有台湾般的科技根基——台积电与电子产业尚可支撑,香港却一无所有。
近期他又将大量美元兑换为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在即,待美元暴跌时大举抄底,这一役或将他推上世界首富之位。
香港人皆知林朝羽富甲一方,却无人能道明具体数额。
虽有年度报表,但他严令保密,更将廖烈文调离董事局,提拔张牧出任银行副行长——底牌愈神秘,威慑愈深重。
这个新年,多数香港市民的生活已悄然改变。
今年的春节格外热闹,香江市民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不仅林朝羽大方发放年终奖,其他商人也纷纷效仿,让市民们过上了个丰足的新年。
临近春节尾声时,全城掀起了一股购物热潮。
青山超市和生鲜店的货架被抢购一空,加盟商们紧急补货。
林朝羽顺势推出新品广告,虽然香江市场利润有限,但他已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台湾。
旺旺雪饼、仙贝等新品大受欢迎,成为市民的新宠。
林朝羽精心打造的林青山春节礼包更是热销,内含凉茶、Ad钙奶等多种商品。
拿到奖金的市民们消费起来格外大方。
春节期间,林朝羽带着双胞胎姐妹观看了《精武门》。
这部被特意安排在春节上映的影片创造了票房神话。
虽然比原定时间提前了八年,但李小龙依然成功掀起了功夫热潮,票房有望再创新高。
目前李小龙专注在香江发展,因为这里剧本创作速度快。
不过他仍计划返回美国,希望在好莱坞留下华人印记。
若顺利,今年将推出中美合拍作品,继续推广中国功夫和东方文化。
林朝羽十分钦佩李小龙这种以个人之力将打造成中国文化符号的毅力。
虽然会影响电影进度,但他全力支持李小龙的文化传播事业,只希望这位功夫巨星能保重身体,避免重蹈英年早逝的覆辙。
怀抱着两位佳人,林朝羽观赏着全新改编的《精武门》,发现影片的打斗场面比原版更加精彩纷呈。
林朝羽望向电影院,里面座无虚席,他心中暗自感慨,若是2022年,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必定会引发麻烦。
此刻,观众们沉浸在电影中,热烈讨论着剧情。
《精武门》无疑成为票房 。
除了电影,青山大舞台在春节期间同样人潮汹涌。
去年,这里上演了多部节奏明快的话剧和舞台剧,吸引了不少香江市民,尤其是中产阶级。
新年又推出新剧目,观众们满怀期待。
看电影、走亲戚、买青山大礼包,再顺道去青山大舞台看表演,香江市民的生活方式已悄然被林朝羽改变。
每年春节,林朝羽都与陈琪芸一同度过,如今已成惯例。
如今的陈琪芸看起来愈发年轻,药物公司步入正轨后,她虽仍忙碌,却不再像从前那般操劳。
加上每日运动和保养,她整个人容光焕发,活力四射。
有时,林朝羽甚至忍不住多瞄几眼她的胸部,随即又在心里默念:“这是姐姐,长姐如母,不能太禽兽!”
晚饭后,几人闲聊时,陈琪芸忽然问道:“朝羽,都快一年了,柳舒雅和柳舒眉的肚子怎么还没动静?”
柳舒雅和柳舒眉立刻竖起耳朵。
她们渴望为林朝羽生儿育女,不求别的,只求一份保障。
但她们也明白这不现实,林朝羽似乎并无此打算,每次都会做好安全措施。
她们不怀疑林朝羽的能力,却对他的防备心有怨言——好歹也是你的妾室,何必如此提防?
林朝羽抿了口茶,淡然道:“暂时不想要孩子,现在事业正值上升期,不想分心。
等时机成熟再说。”
陈琪芸又将目光转向林朝武,只见他慢悠悠地喝茶,半晌才憋出一句:“我也不急。”
“你们俩还真是亲兄弟,”陈琪芸无奈摇头,“一个不急着要孩子,一个更厉害,连女人都不急。
”
“我想找志同道合的人!”林朝武有些苦恼地说,“可就是找不到!”
“行了!”
林朝羽微微一笑,接着道:“该考虑的时候我自然会考虑,现在我才二十岁,虚岁十九,等过几年再说吧!”
陈琪芸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开口道:“”
青山集团 林朝羽办公室
“你说什么?要创办我们华人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林朝羽望着面前的李福兆,惊讶道:“你确定?”
“我认为完全可行!”李福兆来找林朝羽时带上了厚厚一叠商业计划书,显然做足了准备,一定要说服林朝羽。
林朝羽翻了翻李福兆带来的资料,不由得感叹这家伙的准备真是充分。
若不是自己的出现,按照历史轨迹,李福兆本该在1969年才创立远东交易所。
可如今,李福兆已经按捺不住了。
提前五年就想拉上林朝羽一起创办远东交易所。
起初李福兆还担心林朝羽不明白证券交易所的意义,没想到林朝羽对此相当了解。
前世林朝羽曾投资过几家公司,都是通过港交所上市的。
对于港交所,他并不陌生。
他也清楚,李福兆的远东交易所后来确实实力强劲,迫使香江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合并。
不过说实话,林朝羽从未想过要参与港交所的创立,根本没往这方面考虑。
但现在他意识到,港交所的成立必然少不了他的参与。
如今他一手打造了香江最大的华人商会,通过各种组织深入影响着香江市民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生活。
想绕开林朝羽几乎不可能。
华人资本需要上市融资,有了交易所才能发展壮大。
林朝羽仔细翻阅李福兆的资料,不时提出几个问题。
李福兆的表情从最初的自信逐渐转为意外,最后变成震惊,显得格外有趣。
林朝羽似乎对这一切了如指掌。
起初李福兆并不认为林朝羽懂这些,毕竟他是从大陆来的,据说来的时候年纪还小,他能懂什么是金融?
也许这人经商有手段,对技术很在行,但绝不可能明白什么叫股市。
然而,李福兆意识到自己判断有误。
林朝羽显然对此颇有见解。
他提出的问题极其犀利,许多可能出现的状况甚至连李福兆都未曾考虑过。
两人从上午九点一直谈到晚上七点。
中午,林朝羽吩咐许漫丽送来了两份午餐。
他们边吃边聊,气氛十分融洽。
李福兆甚至萌生相见恨晚之感。
林朝羽的眼光得益于重生者的优势,加上前世积累的成功经验,他的视野和见解都非同一般。
他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尖锐,但这恰恰表明了立场。
这说明林朝羽并非质疑是否应该成立远东交易所,而是关注如何更好地筹建。
远东交易所的诞生与1965年华人银行挤兑事件密切相关。
那次危机使华人资本扩张受阻,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促使李福兆萌生创办远东交易所的念头。
对林朝羽而言,组建远东交易所同样意义重大。
眼下,同舟共济互助会中渴望融资的企业和商人众多,但青山银行独木难支。
许多会员企业希望获得青山银行的贷款,但林朝羽无法一一满足。
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然形成。
尽管储备金已超过一百二十亿,但如果全面放开贷款,这笔资金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林朝羽对青山银行的贷款审批极为严格,优先支持优质企业,尤其是注重科技发展的公司。
未能获得贷款的企业难免抱怨,但如果能建立华人自己的股票交易所,让华人企业上市融资,便能减轻银行的压力。
有些细节还需深入探讨,林朝羽稍作思考后说道,我们得在同舟共济互助会召开会议,宣布这项计划。
至于港英政府那边——
我们可以联名提交申请,李福兆提议,目前看来港英政府态度有所松动,若行不通,再另想办法。
林朝羽点头表示赞同:先内部讨论,再与港英政府协商。
另外,必须对上市企业严格审核,确保我们自己的企业不出任何差错。
李福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清晰的标准。
不过,我认为初期不宜设置过于严格的标准,反而应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
“不分什么前期后期!”林朝羽语气坚定地说道,“要想超越香江证券交易所,我们必须引入优质企业,那些盈利良好、经营稳健的公司。
标准从一开始就要严格把控,绝不能让人钻空子!”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另外,未来我们也可以考虑允许外资企业在远东交易所上市。”
李福兆闻言笑了起来:“林先生,您能这么说真是太好了。
虽然我对洋人也没什么好感,但如果远东交易所只接纳华人企业,拒绝外资,那我们的交易所很难真正发展壮大。”
“先踏出第一步再说。”
林朝羽微微一笑,道:“这样吧,这几天我们把所有问题梳理清楚,然后召开茶话会,收集大家的意见,再逐步解决问题。
至于是否允许外资企业上市,等我们壮大之后再讨论也不迟。”
对于远东交易所能否超越香江证券交易所,林朝羽毫不怀疑。
前世李福兆就做得相当出色,而香江终究还是华人的天下。
接下来的工作对林朝羽来说并不轻松。
茶话会召开后,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对股市、交易所、上市等概念并不了解。
虽然有些人懂一些,但终究是少数。
许多企业家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资本起家的,对股市几乎一无所知。
为此,林朝羽和李福兆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向大家详细解释交易所的运作机制,并重点介绍上市的好处。
这场茶话会持续了三四天,最终,同舟共济互助会一致认为,华人需要拥有自己的交易所。
与此同时,林朝羽也没闲着,开始筹划旗下第一家上市企业。
他的目光落在了罗向笛的向笛实业上。
这家公司的玻璃业务发展得不错,尤其是今年奥运会后,凤凰牌手表将迎来热销,连带罗向笛的手表玻璃业务也会水涨船高。
随后,李福兆负责与港英政府交涉相关事宜。
整个计划需要耗费大量心思和精力,林朝羽不会直接露面,而是先让李福兆出面。
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幕后为李福兆提供必要的支持。
无论李福兆需要什么,他都会全力满足。
与此同时,林朝羽也在考虑创办一份《经济日报》,主要介绍各大企业的技术积累、销售情况等。
如果能成功运作,这份报纸的影响力足以左右公司股价的涨跌,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然而,李福兆频繁与港英政府谈判,已经引起了不少英国资本的关注。
赛马场上,和记洋行董事长祁德尊正与怡和洋行大班钮壁坚闲谈。
“华人要成立自己的股票交易所?”钮壁坚扫了一眼手中的英文报纸,露出轻蔑的笑容,慢悠悠地说道:“这个林朝羽,以为在华人圈里能翻云覆雨,现在竟妄想建立自己的交易所,简直痴人说梦!”
“我也有同感!”祁德尊笑着附和,“林朝羽在华人的地盘上折腾一下还行,真要踏入我们的领域,他还差得远!”
祁德尊与钮壁坚是老相识。
早年祁德尊曾在军中服役,1947年退役后加入怡和洋行,结识了钮壁坚。
随后,祁德尊来到香港。
1954年,他买下“和记”洋行的股份,不久又以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收购和记洋行,并将其更名为和记企业有限公司。
在他掌舵的十年间,和记旗下公司从30家激增至200多家,业务深入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让祁德尊扩张过猛的策略遭遇重挫,和记洋行迅速衰落,最终被李嘉成借九龙仓之战趁势吞并,重组为和记黄埔。
祁德尊本人也因此返回英国。
钮壁坚同样于1954年赴港,两人交情不浅。
在钮壁坚的主导下,怡和洋行将总部迁回香港。
1961年,公司首度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超过50倍的超额认购,成为钮壁坚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此后,他执掌怡和洋行近二十年,直到九龙仓一役失利,才黯然离场。
“林朝羽确实有两下子,他生产的腕表现在全球都卖得不错!”祁德尊略作思索,随后慢条斯理地说道,“如今在华人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连周锡年都不得不服软!”
“依我看,林朝羽还没那个能耐插手证券交易所,他们想成立就让他们慢慢折腾吧!”钮壁坚轻笑一声,淡淡说道,“就凭那些华人企业?我承认林朝羽或许有点本事,但其他华商能有多大实力?”
祁德尊点头赞同。
并非他们盲目自信,而是无人相信现今的华人有能力挑战英资的统治地位。
喜欢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