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宝箱开出来的家伙事儿,实实在在地给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那股子兴奋劲儿,像刚开瓶的汽水,滋滋冒了半天泡,但到底没冲昏大伙儿的头脑。王超那句“稳扎稳打”像根定海神针,把飘起来的心又给按回了实处。
接下来,营地里的节奏明显变了。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点探险意味的忙乱,而是多了几分有条不紊的沉稳,像老匠人打磨一件传世的作品,细致,耐心,目标明确。
首要任务,就是摆弄明白那台命根子一样的海水淡化器。
这玩意儿结构不算太复杂,但一堆管子、滤芯和一个需要手摇的加压装置摆在一起,对几个习惯了石头、木棍、兽皮的“原始人”来说,还是有点眼晕。
李娜自告奋勇当起了技术总监。她盘腿坐在船舱里,借着从舱口透进来的天光,把那本附带的操作手册翻得哗哗响,一边看,一边对照着实物比划。
“原理是利用压力让海水通过反渗透膜,把盐分和杂质过滤掉……”李娜嘴里念叨着术语,眉头微蹙,手指顺着水流管路一点点摸索。
王超和陈威蹲在旁边,像两个好奇的小学生。陈威忍不住伸手想去摸那亮闪闪的摇柄,被王超一巴掌拍开:“别毛手毛脚的,等李娜弄明白再说。”
“看懂了。”李娜长舒一口气,抬起头,眼神里有了把握,“不算难。先用这个皮囊从海里取水,倒进这个进水口,然后摇动这个手柄加压,淡水就会从这根细管子里流出来,废水从另一边排出。
关键是摇动的速度要均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然影响出水量和过滤效果。”
“试试?”王超跃跃欲试。
“试试!”
三人合力把淡化器搬到沙滩上,选了个离海水近又平整的地方。聂思思拿来一个空陶罐准备接水,蒋甜甜也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双手托着腮,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李娜熟练地操作起来,取水,倒入,然后握住摇柄,开始匀速转动。起初几下有点涩,很快便顺畅起来。伴随着“嘎吱嘎吱”有节奏的轻响,几分钟后,一滴,两滴,随即变成细小的水流,清澈透明,从出水口汩汩流入陶罐。
“出来了!是淡水!”聂思思惊喜地低呼。
王超伸手接了一点,尝了尝,咂咂嘴:“没味儿!真就是水!一点咸味都没有!”他脸上笑开了花,这可比他们之前用笨办法蒸馏淡水效率高太多了,而且水质更好。
陈威抢过摇柄,也摇了一会儿,感受着那沉甸甸的份量和稳定的阻力,咧着嘴笑:“嘿,这活儿带劲!以后喝水就包我身上了,保证把大家都摇成水桶!”
直播间里,龙国观众看到淡化器成功出水,也是弹幕沸腾:
“牛逼!真的能造水!”
“科技改变生活,古人诚不我欺!”
“威哥摇得好卖力,以后就叫你人形水泵了!”
“这下远航的淡水问题算是解决了一大半!”
“感动,看着那水流出来,我居然有点想哭……”
成功的喜悦过后,现实问题也来了。手动摇柄确实是个体力活,出水量有限。王超估算了一下,要满足五个人日常饮用和储备,每天至少得轮流摇上两三个时辰。
他当即排了个班,每人负责一段时间,连蒋甜甜都分配了“递水囊”、“喊加油”的辅助任务,务必保证淡水储备持续增加。
另一项重头戏,就是学习那本《基础航海气象学》。
这本书成了李娜的专属宝贝,几乎手不释卷。白天,她趁着光线好,在沙滩上或者船头摊开书,一边看,一边抬头观察天上的云,感受风向的变化。
晚上,就在篝火旁,用木炭在平整的石板或木片上画云图,记风向符号,嘴里还念念有词。
“卷云,像羽毛……通常预示好天气,但如果变厚,可能天气要变……”
“积雨云,云底乌黑,云体庞大像山……这个要特别注意,很可能有雷暴或大风……”
“风向,西北风通常干冷,东南风湿润可能带来降雨……”
她不仅自己学,还当起了老师。每天固定抽出时间,把王超、陈威、聂思思,甚至抱着椰子当板凳听的蒋甜甜召集起来,进行“气象知识科普小课堂”。
“大家都记一下,”李娜指着石板上她用木炭画的简易云图,“尤其是这种积雨云,一旦发现天空有这种苗头,特别是云底发黑、云顶开始像砧板一样平展扩散,就必须高度警惕,很可能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风大雨甚至雷电。在海上,这就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
王超学得最认真,他知道这玩意儿关键时刻能救命。他不仅记云的样子,还追问:“李娜,那除了看云,还有没有别的征兆?比如海里的动物,或者海浪的声音?”
李娜赞许地点点头,翻到书中后面章节:“有。比如海豚或鱼类异常活跃地跳出水面,可能意味着水下气压变化,天气要变。海水突然变混浊,或者海浪的节奏发生变化,从有规律的‘哗—哗—’变成杂乱无章的‘噼里啪啦’,也可能是风暴前兆。还有,如果突然觉得闷热难当,呼吸不畅,那也是低气压逼近的表现。”
陈威对这些理论的东西有点头大,记云形记得抓耳挠腮,但听到观察动物和感受闷热,倒是来了兴趣:“这个好!这个实在!看海豚蹦跶谁不会啊!”
聂思思心思细腻,她更关注细节:“书上说不同季节盛行风不一样,我们现在这个季节,主要是刮什么风?对我们往东走有利吗?”
李娜根据书中的理论和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分析道:“按书上说的纬度和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变化,现在应该算是夏末秋初。这一带常见的盛行风是东南风或东风。如果我们要向东航行,理论上应该是顺风或者侧顺风,比较有利。但也要警惕突然的天气系统变化,比如北下来的冷空气,或者热带气旋的残余影响,那可能会带来完全相反的风向。”
王超把这些信息牢牢记在心里,晚上睡觉前都在脑子里过电影似的复盘。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每天的风向、云状、气温和海面情况,试图找出一些规律。这份谨慎和好学,让李娜暗暗点头。
战术刀和打火机也迅速融入了日常生活。锋利的战术刀取代了笨重的石斧和骨刀,处理食物、切削木材效率大增。防风打火机更是彻底解放了人力,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守护火种,随时都能升起一堆旺火,安全感爆棚。
高能量营养棒则被王超严格管控起来,作为应急储备粮,只有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比如摇淡化器、修补船只)后,或者外出探查食物短缺时,才会每人分发半根。这东西热量高,体积小,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底气。
就在龙国小队埋头苦练内功的时候,直播间的镜头里,其他国家的选手们,也呈现着不同的生存画卷:
北极熊国的三位壮汉,果然如观众所说,还在跟无边无际的森林较劲。他们似乎不满足于现有的木屋,正在砍伐更粗壮的树木,企图建造一个看起来更像堡垒的大家伙。
另外两人则负责狩猎和采集,毛子特有的彪悍和耐力让他们在陆地上依然混得风生水起,食物储备看起来相当充足。他们的营地周围,甚至还用削尖的木桩做了简易防御工事,显然是防备着可能存在的猛兽。
巴巴羊国的5位选手,则将“团结就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找到了一种韧性极强的藤蔓,日夜不停地编织,不仅做出了更结实耐用的渔网、背篓,甚至还尝试编织简陋的蓑衣和草席。他们的营地总是洋溢着一种互助友爱的氛围,虽然物资不算丰富,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知足和乐观的笑容。
约翰牛国的几位“绅士”,依旧保持着他们的“优雅”。他们的营地选址在一处风景优美的淡水河边,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钓鱼。用自制的鱼竿,穿着虽然破烂但依稀能看出原本剪裁得体的衣服,坐在河边,一坐就是一天。偶尔钓上大鱼,还会互相举着木杯(里面大概是煮开的水或草药茶)致意,仿佛在参加一场乡村垂钓派对。他们的生存看起来波澜不惊,缺乏进取心,但似乎也自得其乐。
而一些选择更具侵略性策略的国家队伍,则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比如某个岛国的选手,似乎一直在尝试制作更大的木筏,目光频频投向深海,不知是想要探索更远的海域,还是……在打别的主意。
这些画面一闪而过,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下的求生百态。相比之下,龙国小队目标明确、技术积累、团队协作的模式,显得格外突出和高效。
时间就在这种充实的准备中悄然流逝。王超的“航海日志”已经记了厚厚一沓,主要是天气观察和船只调试记录。
李娜不仅吃透了《基础航海气象学》的基础内容,还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预测。
陈威把船上的每一个绳结都检查加固了一遍,船舱里的物资摆放得井井有条。
聂思思用收集到的柔软干草和兽皮,给每个人都做了更厚实的鞋垫和护膝,以备长时间海上航行所需。
蒋甜甜则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用贝壳和彩色石子摆出各种图案,给略显枯燥的学习和训练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船,被反复测试和微调,越来越顺手。
人,通过学习和磨合,越来越默契。
知识和装备,这两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
这天傍晚,夕阳把海面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王超和李娜并肩站在船头,看着平静的海面。
“李娜,根据你这几天的观察和书上的说法,接下来几天天气怎么样?”王超问道。
李娜极目远眺,观察着天际线的云彩和风向标(一根绑着布条的树枝)的摆动,沉吟片刻说:“未来三到五天,应该都是以这种晴好天气为主,风向稳定,东南风。海浪也不会太大,是个难得的‘好天气窗口’。”
王超点点头,目光投向东方那一片深邃的、即将被暮色吞没的蓝色,那里藏着回家的希望,也藏着未知的风险。
“磨了这么久的刀,是时候看看,到底利不利了。”他轻声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李娜没有接话,只是同样望向东方,眼神坚定。她知道,最终的决策,即将到来。
(第八十五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